他們流淚:因為拼命抓住了一根稻草——《士兵突擊》
云淡水暖
草民從一篇報道中見到網絡有這么一個虛擬社區(qū)在幾乎不停頓地熱議著這部名稱“貌不驚人”的電視劇——《士兵突擊》,好奇進去掃了一眼,目前還在不停地熱議,有“會員”馬甲7千,主帖約3萬,總帖數約163萬個。中國每年電視劇的產量大約是1萬7千部,如果某部電視劇們在1萬7千部中能夠被如此多的網民(特別是挑剔的、叛逆的、批判的元素極強的青少年),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如癡如醉地回味、討論著,似乎有其偶然、更有其必然。草民分幾次抽空草就了一篇拙文,算是與那里的網友們湊了個熱鬧
草民早已過了“迷”什么東西、特別是“迷上”影視劇、“迷上”老少美女、老少白臉、奶油等等“現代元素”的年齡,對最近幾年熱播的所謂“軍事題材”電視劇也是基本持不忍看的心態(tài),因為其中有太多的做作、太多的男女纏綿、太多的故作奢華,比如《突出重圍》、比如《垂直打擊》、比如《沙場點兵》…。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無聊中換臺的時候無意間看了《士兵突擊》中幾個片斷,說實話,看到片花中頭戴“凱夫拉”頭盔、足登軍靴、手持沖鋒槍的搜索前進的步兵們,就以為上述“軍事題材”們又開始了,有一些不以為然。正如絕大多數被偶爾“拉入”觀看行列的“突擊迷”們一樣,草民也是在“傻根”的臉型一閃而出的時候,產生了還是“偶爾”的興趣。那幾天河南臺在午夜時分播放,草民也晚間回家后就無頭無尾地開始看了幾集,然后又陸續(xù)通過其它電視臺的反復重播基本補看了一遍。
去到那個網絡社區(qū),草民看了一小部分的帖文,見到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流淚”,憑什么要流淚?為什么會流淚?我起初是不明白的,現在也還沒有完全明白,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士兵突擊》撩撥起了人們內心最敏感的東西,是什么東西呢?有句歌詞說“生命里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也不會感到懊悔”,“不懊悔”什么?是不是就是在看《士兵突擊》是為之流淚的那些東西。
不知道為什么,在看《士兵突擊》的時候,想起了崔小販的故事。去年,一個叫做崔英杰的退伍士兵,在北京海淀區(qū)電子街一間夜總會當保安,夜總會老板三個月沒有發(fā)工資,崔小販為妹妹的學業(yè)、為家庭的貧困,不得不晚上在街上擺小攤賣烤腸,城管整頓市容,沒收崔小販的三輪車,這車是其借錢買的第二輛(第一輛已經被沒收了),崔小販失去理智,在搶奪小車的過程中,用切烤腸的刀刺中一城管隊副隊長,致人死亡,隊長追認為“烈士”,崔小販被判死緩。這其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在被崔小販牽連的疑犯中,有其當兵時的4個(或者6個)戰(zhàn)友,他們?yōu)榇扌∝溙峁┝恕疤优芙涃M”或者“庇護”。草民為崔小販昔日的戰(zhàn)友們感嘆,這絕非是簡單的“哥兒們義氣”,這里頭的簡單、這里頭的復雜,無法用冷冰冰的法律與理性解釋。崔小販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濟南軍區(qū)優(yōu)秀士兵,本來可以轉士官,把名額讓給了戰(zhàn)友。在當今的世態(tài)下,農村孩子退伍后的生存環(huán)境,是有些嚴酷的,那個瘸腿的硬漢伍六一又如何呢?
草民發(fā)現在那個社區(qū)參與的人們,癡迷于《士兵突擊》的細節(jié)的程度,是任何其它娛樂影視作品所少見的,沉浸于其中的種種感悟,化為淚水(至少在語言表達上用“淚水”)的程度,也是稀有的。這是什么現象呢,草民記起劇中連長高城在鋼七連改編后對團長說了一段感悟“(許三多)每作一件事情,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那樣。突然有一天,我(高連長)發(fā)現他抱柱的是一棵令人仰慕不已的參天大樹”,如果說許三多的“稻草”有馬班長的厚道、有史今班長的厚愛、有伍班副的苛刻、甚至有李夢、薛林們善意的嘲弄的話,那么,為此劇流淚的人們,何嘗不是在拼命地抓住“那一根”稻草,心靈的稻草,之所以需要拼命抓住,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缺失甚至絕跡。環(huán)顧四周,我們檢視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還能夠剩下多少真誠、相互關愛、親密無間?還能看到多少像許三多那樣把別人所不屑的瑣碎賦予內心的“意義”作為“好好活”的目標寂寞地、清寒地對待;像史班長、伍六一那樣甘當鋪路石而無怨無悔,犧牲自我成全別人;像伍六一那樣對自身的生存價值觀寧折不彎的堅守呢。
人們被告知、被訓練、被媒體上閃亮登場的財富大亨、官場賢達、學界泰斗、娛樂明星們“成功”的“經驗”、“成功”的信條所吸引,被溫香軟玉、紙醉金迷所誘惑,而在現實中往往要爾虞我詐,遵循叢林法則,作理性“經紀人”才能夠實現起碼的生存和最大的利益追求,也許人們有成功之處,但是當人們小有成就或者“站穩(wěn)”在某處的時候,當人們在高昂的生活成本下掙扎的時候,當人們?yōu)椴淮_定的明天所焦慮的時候,正如成才所言,許多人已經把自身應該具有的“枝枝蔓蔓”砍得干干凈凈,而這些“枝枝蔓蔓”是心靈汲取良知、善德的毛細血管,是排泄內心積郁的潺潺小溪,《士兵突擊》的出現,就像一把“剪刀”,松開了“枝枝蔓蔓”得以伸展的束縛,就像一把“鏟子”,刨開了阻礙積郁的流水的堤壩,使之得以宣泄,令它們化作一掬掬淚水恣意流淌?!妒勘粨簟窡o疑是虛構的,每一個流淚的觀者都明白,但《士兵突擊》是有堅實的生活基礎的,否則它不足以撼動人們。
也許在樓下馬路改造的工地上、也許在旁邊的菜市場、也許在胡同口的鞋攤旁、也許在擁擠的地鐵上,那些曬得黝黑的、那些撿拾著菜葉在大聲還價的、那位在飛針走線的、那些散發(fā)著長途旅行特有的汗臭的,就是曾經的許三多、史今、伍六一們,生活就是這樣的現實甚至有點“殘酷”,因為社會已經被“階層”的劃分所撕開,不承認差別的被拉大和有人還在故意拉大,是一種弱視或者冷漠。
然而,《士兵突擊》有一個根本的元素,就是歷史的積淀,這支軍隊所具有的世界無雙的歷史的積淀,《士兵突擊》的成功,恐怕也離不開這種積淀,編劇、導演、演員們在不經意之間,用沒有“說教”的模式,展示了這一積淀的厚重,這就是叫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這支軍隊的傳統(tǒng)與繼承。不可以否認的是,在中國的現在乃至于相當長的今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體,可能依然是農民或者說農村青年,也許有人說時代已經讓“農民進城”了,但是,憑心而論,城市真正地接納了他們嗎?除去極少數腰纏萬貫的暴發(fā)戶,大多數的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叫做“民工”,飾演史今的張譯,就曾經飾演過《民工》中的民工。也許這就是這支軍隊所固有的歷史傳承與美德的底蘊之一,來自于底層、服務于底層。
《士兵突擊》里有一個反復突出的主題,就是新來鋼七連者的入連儀式,在這個儀式上要強調、牢記鋼七連的連史,而這連史中所包含的是鋼七連的“骨頭”,許三多入連的時候、馬小帥入連的時候,班長、副班長吼出來的史料,動人心魄,比如,抗美援朝中一次戰(zhàn)斗全連幾乎犧牲殆盡,只剩三個平均年齡不到十七歲的小戰(zhàn)士,帶著百多位烈士的遺囑,重建了該連隊,比如,鋼七連的沒有曲譜的連歌,來自于長眠于陣地中的烈士的手抄本。這些并非杜撰,也并非夸大煽情,而來自這支軍隊的厚重歷史在有良知的軍旅作家筆下的自然流露,而那“一聲霹靂”之吼,早已有一段洪亮的宣示“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他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保珴蓶|),三個幸存的小戰(zhàn)士重建的連隊、許三多在鋼七連軍營里一個人的堅守,就是這種精神。
《瞭望》在八一節(jié)刊登過一篇文章,記載過一些老一代許三多、史今、伍六一們的壯舉。1952年11月4日,上甘嶺戰(zhàn)役、在537.7高地北山的進攻戰(zhàn)斗中,第十五軍八十七團五連戰(zhàn)士薛志高、王合良身負重傷:薛志高臂折腿斷,王合良雙目失明,于是失明者背負起斷腿者,斷腿者給失明者指路,繼續(xù)向前沖鋒并打擊反撲之敵,在薛志高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后,失明的王合良繼續(xù)堅持戰(zhàn)斗,直到被后續(xù)部隊搶運下陣地。在這個故事誕生一個星期后,第十二軍九十二團六連在同一個高地繼續(xù)與“聯合國軍”爭奪。戰(zhàn)斗的緊要關頭,一位叫程榮慶的重傷員向戰(zhàn)友們講起了兄弟部隊這個“瞎子背瘸子”的故事,于是眾多的傷員從血泊中撐起傷殘的肢體繼續(xù)投入戰(zhàn)斗。而程榮慶自已再次負傷雙目失明后,也與他人結成“互補組合”,在戰(zhàn)友的指示下繼續(xù)向進攻的敵人猛擲手榴彈,直到流盡最后一滴血。
走進軍博,看到那輛體型龐大無比的被我志愿軍繳獲的美軍重型坦克,你會感到一種無形的震撼,當年,志愿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與美軍,與美國率領的“聯合國軍”,不在可以比較的范圍之內,前期基本沒有空軍、沒有裝甲兵配合,這在現代戰(zhàn)爭中近乎“荒唐”的差距,卻因這支軍隊的“骨頭硬”而將其填補,爾后,在與印度的邊界戰(zhàn)爭、與蘇聯的珍寶島戰(zhàn)斗、與美軍在越南的再次交手,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都處于劣勢,但中國軍隊的對手,無一敢言“勝利”。《士兵突擊》想告訴我們的,就是在和平年代,這支軍隊所竭力傳承著的精神,無論是許三多、史今、伍六一,還是高成、袁朗們,都在以自身的理解和行動去延續(xù)這樣的精神。
《士兵突擊》把作品的核心給了軍隊里最底層的細胞,普通士兵和基層軍官,這似乎是一種對時代的“反叛”,因為我們已經在近幾年的軍事影視中見到了太多的將帥、太多的“長”,他們的揮灑、他們的運籌、他們的情愛,士兵們不過是“小菜”、“佐料”、“綠葉”,而《士兵突擊》的出現,自然貼近了太多普通人的語境,仿佛打開了一條“新路”,然而,這并非本劇的“首創(chuàng)”,而是一種復歸。但凡有點記性或者愛好軍事影視歷史的人,可能對《南征北戰(zhàn)》、《堆存瑞》、《英雄兒女》、《紅日》、《戰(zhàn)火中的青春》、《冰山上的來客》、《雷鋒》、《霓虹燈下的哨兵》……等影片印象深刻或者有些耳聞,而這些曾經的“名篇”中的主角,無一不是普通士兵和基層指揮員。《士兵突擊》的編創(chuàng)者逆時代“風尚”而動,殊不知一下子擊中了眾多的心靈,因為只有“士兵”離他們最近,只有“士兵”才是他們真實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兄弟姐妹。
軍歌唱道“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誰的腳在“踏”,誰的背在“負”,是士兵的雙腳,是士兵的脊梁。而這支叫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隊伍中的士兵,經歷了從農民、壯丁到“子弟兵”的脫胎換骨的改變,而這一改變來自80年前的“三灣改編”,被國民黨反動軍隊打散的農民武裝、舊軍隊起義武裝到達三灣后,毛澤東看出這支人民軍隊雛形的缺失:農民者地域意識濃厚,只愿在家門口鬧革命,舊軍隊者雇傭意識強烈,誰給錢為誰賣命,有偷跑回家的、有打罵士兵的、有克扣軍餉的、有欺負百姓的,而毛澤東改變了這一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框架誕生了?!肮俦恢峦士啵锩硐敫哂谔臁?,肖華上將在《長征組歌》中高度的概括,也許人們已經覺得“過時”了,但如果我們看見井岡山紅軍博物館中朱德總司令用過的沖鋒槍,記起朱德總司令在長征中最為慘烈的湘江戰(zhàn)役中帶頭甩手榴彈的情景的時候,我們對《士兵突擊》中袁朗中校的那句話“連長護著、班長寵著”的含義會有直觀的感悟,史今班長、伍六一班副、高連長、王團長、甚至特種部隊的軍官、教練們,無不在以自己的方式“護著、寵著”自己的士兵,這與那些要“督戰(zhàn)隊”拿槍在身后“逼”著士兵作戰(zhàn)的軍隊相比,解放軍的士兵們是何等的不凡。
“人民子弟兵”的稱謂,并非所謂“宣傳”,而是真正的理解與感悟,記得有個材料說過,抗美援朝期間,只要是志愿軍所在的地方,老百姓就聚攏過來,因為志愿軍的愛民之風是聞名于世的。如果翻開新中國的歷史,解放軍于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貢獻,可昭日月,有一支歌唱道“背上了行裝,扛起了槍,我們的隊伍浩浩蕩蕩,同志你要問我到哪里去,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告別天山千里雪,又見東海萬頃浪,才聽塞外牛羊叫,又見江南稻花香,劈高山,填大海,錦繡河山鋪滿了鐵路網,今天汗水灑下地,明朝鮮花齊開放,同志們邁開大步朝前走,鐵道兵戰(zhàn)士志在四方”,如果你有機會乘坐列車經過成昆線,你可以見到那條在沒有大型施工機械的年代、即便有大型施工機械也難以施展的地方,士兵們用鐵鍬、鎬頭、鐵錘一點點鑿出來的令世界稱奇的鐵路,當然,你還可以看到路邊一座座當年的“許三多”、“史今”、“伍六一”們永恒的墓碑。而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側面,北大荒的糧食如今可以養(yǎng)活京津滬渝等大都市再加所有解放軍一年,而新中國建國初期北大荒的開拓者是數十萬解放軍官兵,犧牲在那里的轉業(yè)官兵達數萬人。
感謝《士兵突擊》的編創(chuàng)者們帶給我們的視覺享受和精神愉悅,感謝在這個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的時代,給人們已經疲憊不堪的心靈一個可以小恬一下的港灣??梢哉f,在一個一切已經物化的年代,一個還在產生許三多、史今、伍六一的,一個有眾多的人們、特別是青年一代為許三多、史今、伍六一們流淚的民族,是有脊梁的、有朝氣的、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