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员的女朋友》,9.1成人免费视频app官网版,影音先锋色中色,爱 爱 爱 电影,亚洲美女污污污的视频在线观看,篮球亚洲杯预选赛直播,试爱电影完整,99久久婷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与已婚人妻爱田奈奈

返回 打印

猶太人命運與失敗的金融民主

作者:劉仰   來源:紅色文化網(wǎng)  

猶太人命運與金融規(guī)則

    莎士比亞的劇作《威尼斯商人》描繪了一個名叫夏洛克的人。這是一個猶太人,一個放債者,一個放高利貸者,刻毒而貪婪。莎士比亞描繪的夏洛克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四大吝嗇鬼之一。這個嘲弄猶太吝嗇鬼的戲劇還被稱為“喜劇”。當夏洛克要求欠債者按合同割下身上的一磅肉,這位欠債者的辯護人體現(xiàn)了機智。辯護人要求夏洛克割肉的時候,不能多一點,也不能少一點,更重要的是,割肉的時候不能有“一滴基督徒的血”,否則,將按照法律,以謀殺罪論處,財產全部充公。于是,這個喜劇還包含了宗教、法律、金融等內容??梢哉f,莎士比亞描繪的夏洛克是早期典型的銀行家形象。那么,早期的銀行家為何會這么惡毒,這么招人恨?銀行家的這種形象,與其猶太人的身份有什么關系?這種關系發(fā)展到今天,對于當今銀行等金融領域的經(jīng)營規(guī)則有什么影響?
    莎士比亞描繪的故事發(fā)生在歐洲中世紀,在那個年代,歐洲普遍存在著對于猶太人的強烈歧視,這種歧視正是造成猶太人“貪婪”、“惡毒”的重要原因,而非猶太人的天性如此。歐洲中世紀的統(tǒng)治者是教會,教會因為宗教原因,制定了很多針對猶太人的歧視政策。比方說,不能與猶太人通婚,因為猶太人在歐洲歷史上,長期都是被宗教和法律確定的劣等民族。再比方說,教會認為放高利貸是罪惡,但是,即使是教會統(tǒng)治下的世界,也需要借貸這類金融活動,于是,教會就把這種“罪惡”的活動交給猶太人做。因為,反正猶太人天生就是“有罪”的,讓他們從事這種罪惡的金融活動,教會既保持了自己的高尚,又維持了社會的需要。
    所以,在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這個猶太高利貸者一出場,就是一個被社會看不起的劣等人物。中國讀者對此的背景不太了解,而當時所有的歐洲人對此都心領神會,天經(jīng)地義。因此,嘲弄猶太吝嗇鬼的戲劇被稱為“喜劇”,就變得很正常,因為,這幾乎是每一個歐洲人最開心、最解恨的事情。而且,在教會的統(tǒng)治下,很多正常的社會職業(yè)都不允許猶太人做,例如教師、農民、公證人等等,經(jīng)商幾乎是猶太人唯一可做的職業(yè)。那么,經(jīng)商的猶太人為何在歐洲社會都成為吝嗇鬼、守財奴的形象?
    第一個原因是,被允許從事金融罪惡活動的猶太人毫無安全感,他們的錢財隨時都會被剝奪。比方說十字軍東征時,教會為招募更多的十字軍戰(zhàn)士,頒布了一條命令:參加十字軍的人,如果欠猶太人的錢,一律赦免,不用還了。誰來還?沒人還。猶太人白白遭受莫名的損失。而且,歐洲很多君主也向猶太人借錢,但是,君主會隨時宣布債務無效,或者以其他方式剝奪猶太人。比方說,西班牙國王曾經(jīng)下令驅逐猶太人,同時下令,出境的猶太人不得攜帶黃金,只能攜帶一頭毛驢和一定量的糧食。于是,被驅逐的猶太人不得不將黃金兌換成毛驢和糧食,造成毛驢和糧食價格大漲。猶太人的財產就這樣被整體性地剝奪,不需要任何理由。有些猶太人試圖將黃金吃下肚子帶出西班牙,結果死了。這種方式不過是歐洲各國君主隨意剝奪猶太人財產的一個小例子而已。

    在這種局面下,猶太人為了防備各種意外損失,不得不在放債活動中盡量多賺錢,由此便形成了他們不得不貪婪的傳統(tǒng)。同時,為了保障自己財產的安全,猶太人也不得不與君主勾結在一起,甚至是巴結和獻媚,利用自己的金融手段,借助君主的權力,幫助君主賺錢,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因此,當今金融圈的貪婪和官商勾結,在早期猶太人那里就已經(jīng)形成了,而這個金融傳統(tǒng)的真正原因,就是歐洲宗教和世俗政權對于猶太人的歧視。
    歐洲社會還有一個對于猶太金融家和廣大猶太人的普遍觀點,就是猶太人吝嗇。在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也有一個具體的描述,就是說猶太人光攢錢,不愿花錢。歐洲后來有經(jīng)濟學家把只攢錢不花錢的人及其行為視為對經(jīng)濟的破壞,稍稍有點類似當前有人指責中國不花錢的意思。因此,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吝嗇鬼仿佛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對于吝嗇的道德和經(jīng)濟學評價,這里就不說了。需要指出的是,猶太人、猶太金融家之所以成為“吝嗇鬼”,在歐洲是有深刻的社會、政治、歷史原因的。
    前幾天的文章里提到十九世紀歐洲最強大的猶太金融家族,羅思柴爾德。當時,這個家族銀行的總部在維也納,負責人是羅思柴爾德家族第二代五兄弟中的老二,所羅門-羅思柴爾德,他還是奧地利政府的財務顧問。用今天的話說,屬于有權有勢的人物,還有大量的高層關系。所羅門-羅思柴爾德常年住在賓館里,賓館既是他的生活住處,也是辦公的地方。這個現(xiàn)象在今天看來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但是,猶太大銀行家所羅門-羅思柴爾德常年住在賓館里,卻有他的苦衷。1831年,所羅門-羅思柴爾德給奧地利總理、外交大臣梅特涅寫了一封信。在19世紀的歐洲,梅特涅是有巨大權力和影響的政治人物。當時梅特涅正因為一個財務問題,決定向羅思柴爾德家族求助。因此,所羅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在信中向梅特涅提出了一個要求。他在信中寫道:
    現(xiàn)在我代表我和我的兄弟們冒險提出的請求是,在奧地利帝國境內我們應該享有購買不動產和其他實質財產的權利。我很清楚這個要求和法律規(guī)定的相悖。然而,希望仁慈明智的殿下能夠法外開恩。而且我預感到,如果殿下有一絲樂意,您的努力斡旋一定就能成功說服這位最仁慈開明的君主(指奧地利國王)。
    所羅門信中的這段話,首先表現(xiàn)出明顯的卑躬屈膝,其次,這段話的第二個重點就是“不動產”和“其他實質財產”。所謂不動產和其他實質財產,包括房子、土地、礦山等。歐洲歷史上絕大多數(shù)時間里,猶太人不允許擁有不動產和實質財產,也就是說,法律規(guī)定猶太人不可以買房子,不可以擁有土地。前者致使猶太人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區(qū)域集中居住,居住條件由政府決定。這造成了歐洲各地的猶太人聚集區(qū),后來發(fā)展成為集中營(由此我們是否能夠理解,日后在西方依然盛行很久的種族隔離政策?)。猶太人不能買土地,決定了他們不能當?shù)刂?,也不能當農民?!捌渌麑嵸|財產”的內容包含很多。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后,教會的統(tǒng)治力量下降,君主專制占據(jù)歐洲政治舞臺,歐洲各國對于“其他實質財產”內容的規(guī)定也開始有所不同。但是,有一條是很明確的:猶太人不可以擁有房產。所以我們就能理解,猶太大銀行家所羅門-羅思柴爾德不得不常年住在賓館里,因為他不愿住在條件簡陋的猶太人聚集區(qū),又不能自己買房子。
    對于這封信中請求,梅特涅因為有求于羅思柴爾德家族,因此有些心動,傾向于替猶太銀行家說情。再說,用今天的話說,這么有錢的猶太銀行家,如果法律允許他買房子,肯定是百萬級別的宮殿型房產,對于刺激消費、拉動經(jīng)濟是有好處的。然而,奧地利政府和國王最終還是否決了猶太銀行家的這個請求。猶太銀行家雖然錢很多,雖然地位很高,依然不能擁有不動產。這項法律的真正廢除,是在幾十年以后。于是,我們就可以理解猶太人為何普遍“吝嗇”。法律不允許猶太人從事很多正當職業(yè),不允許猶太人擁有實質財產,猶太人往往只能從事與金錢有關的職業(yè),因為,在基督徒的理論中,金錢是骯臟的。而且,猶太人即便擁有金錢,也沒有安全感。于是,猶太人不得不吝嗇,在能賺錢的時候不顧一切地拼命賺錢,而金錢又是他們唯一能夠擁有的財產。為了防止被無端掠奪,有一點錢都要想方設法地藏起來。但是,有了錢的猶太人,除了吃穿之類的日常用品,有錢也沒地方花。在那些社會地位比他們高的基督徒看來,猶太人不是吝嗇是什么?
    此后,羅思柴爾德家族利用君主有求于他們金錢力量的機會,還不斷向歐洲的君主提出請求,要求給予猶太人自由居住權,給予猶太人從事藝術、新聞、法律等正當職業(yè)的權利。然而,獲得這種權利是一個非常艱難和漫長的過程。羅思柴爾德家族第三代在英國的負責人名叫萊昂內爾-羅思柴爾德。1857年,萊昂內爾第四次被選入英國上議院,在此前的十幾年時間里,他雖然靠金錢的力量三次被選入英國上議院,但徒然擁有一個議員的名頭,從來不能履行任何政治權力,為什么?英國法律規(guī)定,議員履行職責之前,有一道必備的程序,就是向《圣經(jīng)》宣誓。換句話說,英國法律規(guī)定,議員必須是基督徒,哪怕是假裝的。而猶太銀行家萊昂內爾-羅思柴爾德信奉猶太教,只能向希伯萊《圣經(jīng)》宣誓,不能向《圣經(jīng)-新約》宣誓,英國的法律又不愿改變。直到1858年,英國為萊昂內爾一個人修改了這條法律,非基督徒才能真正成為議員。
    回顧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猶太人在歐洲遭受2000多年的歧視,是造成猶太銀行家貪婪、吝嗇的重要的原因,其中,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歐洲教會。19世紀后期,歐洲各國在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思想近百年的影響下,才漸漸從法律上改變了對猶太人的歧視。然而,這種歧視在歐洲社會依然存在,迫使很多想有所發(fā)展的猶太人改變自己的信仰,其中有些是真心的,有些是被迫、假裝的。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納粹德國殘殺猶太人的行為,是歐洲歷史上一貫迫害猶太人這一傳統(tǒng)的繼續(xù)。納粹的這一行為,使得歐洲各國剛獲得自由不久的猶太人,在精神上再次遭受嚴重摧殘,冷漠無情成為很多劫后余生猶太人的內心特征。我覺得,猶太人的這種冷漠無情的心理,也影響到當今金融界的很多游戲規(guī)則。
    美國金融界有多少猶太人,數(shù)字并不精確。我看到一個數(shù)字說,華爾街從業(yè)人員中,猶太人超過20%。與猶太人占全美國人口的比例相比,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如今,大銀行家中猶太人的比例更高,猶太人在銀行等金融業(yè)有著很牢固的傳統(tǒng)和很深的根基。在莎士比亞時代以前,猶太銀行家就形成了以貪婪為特征的銀行經(jīng)營規(guī)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納粹殘害猶太人的暴行,使得猶太銀行家的冷漠再次加劇,他們只對金錢的增長感興趣,對人對事沒有溫情和關愛,除非小圈子里的自己人。而且,對于獲得金錢增長這個目標,他們常常不擇手段,沒有道德顧忌。隨著國外金融方式日益進入中國,相信很多中國人也開始有所感受。但是,這個現(xiàn)象并不能只怪猶太人,真正的禍根在于歐洲人數(shù)千年的壞傳統(tǒng),其不良影響也不是短期可以消除的。

    至今,在美國社會看起來如魚得水的猶太人,依然時常會遭遇歧視。例如,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就經(jīng)常用“猶太人”來罵人。美國普利策獎得主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一本書中說,“911”災難發(fā)生后,紐約流傳了一個消息,說是紐約的猶太人在9月11日上午都提前得到警告,要求他們不要去世貿中心上班。雖然弗里德曼說這個消息是謠言,但是,這個謠言的出現(xiàn),說明即便在當今美國社會,依然存在著對猶太人的歧視或“恨意”。原因很簡單:如果猶太人提前得到了警告,那么,“911”事件的幕后策劃就很可能與猶太人有關、有聯(lián)系。而在“911”災難發(fā)生之前,美國股市遭遇了一次巨大的泡沫破滅,華爾街上猶太人瘋狂賺錢的行為,引起遭受損失的美國股民的不滿,于是,謠言便將“911”事件與貪婪的猶太人聯(lián)系在一起。每當我想起這個謠言,我真的為美國猶太人今后的處境感到擔憂。
    然而,在歐洲和美國,猶太人話題是一個禁忌,人們很難公正客觀地討論這個話題,因此,對于猶太人數(shù)千年的悲慘歷史與當今金融業(yè)貪婪之間的關系,現(xiàn)在也很少有西方人作專門的論述,哪怕只言片語都很少。因為,西方人的這種聯(lián)系,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納粹。納粹以及當年歐洲很多歧視猶太人、排斥猶太人的言論,都把猶太銀行家的貪婪當作一個攻擊點。雖然這種攻擊發(fā)展到種族性的肉體消滅,是西方人罪惡的歷史習慣,然而,猶太人的特殊歷史遭遇與當今金融圈游戲規(guī)則之間的關系,確實是值得研究的。最后,我必須鄭重地重申:猶太人與金融貪婪之間的聯(lián)系,根源不在猶太人本身,而在西方打著宗教、上帝名義的丑陋歷史。西方人自己作孽的歷史,在這個問題上,如今已經(jīng)是諱疾忌醫(yī)了。它很難治好這個病。

金融民主為何失敗?

    昨日的文章講到歐洲歷史上猶太人形成的金融傳統(tǒng),這個金融傳統(tǒng)有著先天缺陷,其顯著特征就是銀行家與專制權力的勾結。在王權專制退出歷史舞臺后,這種金融傳統(tǒng)容易變成金融寡頭,依然保持與權力的親密關系。在此后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金融寡頭所起的作用,基本上都是馬太效應,它只將錢借給有還錢保障的人,而很少將錢借給白手起家的人,因而容易造成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結果。但是,當前美國的金融危機并不完全是金融寡頭的傳統(tǒng)方式造成的。在一些主張自由經(jīng)濟和自由金融的學者那里,他們所推行的金融政策,被他們冠上了一個很動聽的名字:金融民主,或者叫貨幣民主。
    金融民主的理論解釋乍聽起來,表面上是蠻有道理的。除了拿薪水,投資是最好、最有效的發(fā)財方式。但是,在社會現(xiàn)實中,總是有錢人更容易掌握投資的機會,窮人即使能發(fā)現(xiàn)投資機會,往往也因沒有本錢而與機會失之交臂。傳統(tǒng)的金融,很難把錢借貸給沒有還錢保障的窮人。金融民主的意思就是說,讓大多數(shù)低收入的人,都能從金融機構借到錢。
    那么,如何讓這些借給普通人、低收入者的錢降低風險呢?關鍵在于抵押物。以往的金融傳統(tǒng),普通人無法從銀行借到錢,主要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抵押物,而金融民主為很多普通人創(chuàng)造了抵押物,最常見的就是房子。銀行限定了人們借貸的用途:買房子;然后,房子本身成為抵押物。汽車貸款也是這種方式。除了這種標的物本身成為抵押物的方式外,現(xiàn)代金融民主還發(fā)明了一種抵押物,叫做信用。在傳統(tǒng)金融中,銀行信用只屬于少數(shù)人,金融民主將信用擴大了很多。很多普通人獲得了不需要實物抵押的信用卡,用于各種貸款消費。從根本上說,授予普通人的銀行信用,其實是以每個人的未來收入為抵押,因此,理論上說,通過信用卡借錢可以擴大到每一個人,這種金融民主看起來是很有前途的。
    金融民主表面看來,確實給予了無數(shù)人投資的機會,但是,它也造成了很多問題。在一些人的口中,民主與自由總是連在一起的雙胞胎,而事實上,民主與自由是相互對立的。一個民主的決定,總是要限制某些人的自由;反過來,某些人要獲得自由,總是將民主視為障礙。在貸款購房的行為中,這種矛盾也得到了體現(xiàn):普通人能夠從銀行借到錢算是金融民主,那么,這個民主完全限制了貸款者的自由,人們享受的“民主”貸款只能用來購房,不能用于其它投資。而且,很多購房者幾乎要用一生最寶貴的時光,來還這筆向金融民主欠下的債。如果搞點投機,在金融民主中占有更多的份額,可能會早點發(fā)財。此外,在信用卡發(fā)放中,金融民主也更傾向于年輕人,因為年輕人的未來收入抵押理論上更多更可靠。于是,有些發(fā)達國家甚至把信用卡發(fā)給兒童。至于老年人,除非有足夠的存款,窮困的老年人很難得到信用卡。這個現(xiàn)象說明了民主與金錢的正比關系。
    這一金融民主還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由于借錢買房是投資(就算自住也帶有明顯的投資目的,例如將來換更大的房子),投資就希望獲得回報,要保證這個回報,房價就只能漲,不能跌。否則的話,金融民主造就的普遍投資將大面積失敗。這等于是用民主綁架了經(jīng)濟:為了民主的有效,經(jīng)濟必須增長。金融民主并非一無是處,但是,它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如果經(jīng)濟增長遭遇阻礙,民主的代表者就必須搶救。且不說經(jīng)濟永遠增長是否可能,就說這次美國爆發(fā)的金融危機,人們發(fā)現(xiàn),美國政府這次搶救金融危機投入的錢,絕大多數(shù)都投給了金融機構,而不是金融民主系統(tǒng)底層的具體個人。于是,我們似乎可以知道,所謂金融民主真正受益的人是誰。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少數(shù)利益集團利用金融民主綁架了全社會。
    當然,這一金融民主并不局限于貸款購房、貸款購車、貸款消費、信用卡消費這些領域,投資銀行、股民,包括近年來在中國時髦一時的“基民”也是金融民主的一部分。《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對于這種金融民主曾經(jīng)大力謳歌,他說:“國際金融業(yè)務已經(jīng)將世界帶入一個議會式系統(tǒng)中”,該系統(tǒng)允許參與者“利用他們的共同基金、養(yǎng)老金或通過他們的股票經(jīng)紀人在每天的任何時間進行投票……”。的確,民主的普遍化與技術的發(fā)展也有關。然而,如今金融危機不斷深化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人財富嚴重縮水,金融機構的管理層,依然享受著高薪。于是,人們便能理解,金融機構的管理層、經(jīng)紀人,就像是民主制度中的議員、選舉出來的代表,他們總是把金融民主的好處盡量留給自己,而不顧平民的危難。
    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和深不見底,說明現(xiàn)代金融民主的失敗。不管是暫時的失敗還是長久的失敗,人們都應該細細考察金融民主的失敗原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曾經(jīng)多次說過的:民主最容易匯聚在一起的結合點,就是發(fā)財。如果沒有發(fā)財這個目標,民主要在具體目標上達成共識,難度比較大。因此,在膚淺的民主制度中,政客們向公眾許諾發(fā)財是必然的。凡是影響發(fā)財?shù)恼?,哪怕是完全正確的,都難以獲得民主的支持。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政府不顧一切后果的大力救助,美國政府親自扮演救世主,等于是在表明,金融民主不得不靠金融專制來拯救。而美國不惜以美元大規(guī)模貶值,不惜以傷害別國為代價來拯救自己,也說明美國的民主不會在乎美國之外的世界。當然,金融民主的失敗還有其他原因,此處不詳述。中國要總結這些失敗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為了中國自己。
    近日,上海明確了未來要成為金融中心的目標。這個目標不算是中國人的一廂情愿。美國經(jīng)濟學家凱文-菲利普斯在其《金融大崩盤》(Bad Money)一書中,描述了世界歷史上金融中心的幾次轉移。他指出,當年西班牙和法國紛紛在國內鎮(zhèn)壓異教徒的時候,一批有才能的人轉移到了荷蘭,使得荷蘭成為當時世界的金融中心。后來,因為荷蘭與英國一段時間的親密關系,加上荷蘭的經(jīng)濟前途不如英國,荷蘭的金融人才大批轉移到英國,由此,英國取代荷蘭,成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當美國成為最能賺錢的寶地,一流金融人才又從英國轉移到了美國,美國由此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菲利普斯在這本書中說,當前,全世界最有前途的經(jīng)濟增長地區(qū)是亞洲,金融人才在美國無以施展,一定會紛紛向亞洲轉移,上海很可能是這些金融人才的集中落腳點。但是,菲利普斯的這個斷論并不能讓人坦然。
    菲利普斯指出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幾次轉移中,都明確提到其中的一個特殊人群,那就是猶太人。我在昨天的文章里指出,猶太人的歷史遭遇與他們貪婪的金融規(guī)則有一定的必然聯(lián)系。如果按照凱文-菲利普斯這種簡單化的金融中心大搬家,那么,可以預見,國際金融的貪婪以及一系列游戲規(guī)則,都可能隨之轉移到中國,并像歷史上每一次發(fā)生的那樣,開花之后引發(fā)災難。不管是金融寡頭的傳統(tǒng)方式,還是金融民主的現(xiàn)代方式,由這種特殊人才的流動而造成的金融規(guī)則的自然延續(xù),是中國應該警惕的。上海如果要想成為未來的世界金融中心,必須從中國本土出發(fā),依據(jù)中國的現(xiàn)實,形成中國自己的金融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認識到:金融決不是經(jīng)濟繁榮的締造者,金融也不是財富的源泉。不管是金融寡頭還是金融民主,金融只是經(jīng)濟繁榮的輔助工具。這也是我一貫的主張:民主不是目的,民主只是工具。



http://www.wj160.net/wzzx/xxhq/qq/2013-05-02/1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