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個朋友的群里邊,對美國財長老太太,這次訪華的評價比較正面,比較積極,但有點過分樂觀。
忍不住,我說了一段話,表明自己的看法。
在與美國財長耶倫對話的中國領導當中,對話時間最長的是何副總,劉昆財長與剛剛履新的中國人民銀行潘功勝。
耶倫這個老太太不簡單,除了使用筷子較為熟練,跟中國打交道時間比較長,與若干老長官關系比較好,具有年長老姐的風度和魅力之外,主要還是其所在的位置比較微妙。
在美國政界的所有排序中,“財長的職位是需要中國來維持收支平衡的”(法國媒體時評人勒梅特如此評論),因此,美國財長是美國政府團隊中的“好人”。與此同時,需要指出美國對北京貿易巨額逆差的美國貿易部長則是團隊中的“惡人”。
耶倫財長(耶奶)非常小心地推敲在中國公開講出來的每一句話,務使不要惹怒中國,所以中國人覺得她態(tài)度比較好,有人甚至產生誤解,以為中美關系發(fā)生了什么實質性的變化。
其實中美之間棘手那些問題解決了哪一個?
哪一個也沒解決。
臺灣問題,公開演講中幾乎就沒有提到,仿佛不存在一樣。
始自特朗普執(zhí)政團隊對中國的極限貿易打壓關稅壁壘解決了嗎?耶倫財長說這是商務的事兒,不關我。
不斷增加名單,越來越長的中國受制裁的公司,被列入“實體名單”就1300家中國公司,這個問題相當嚴重。
耶倫有什么松動的提法嗎?沒有。
美軍對中國幾個窗戶大門小門兒,均采取扒門溜縫,賊頭賊腦地不斷的抵近偵察并施以威脅的方式。
耶倫財長訪華之后會有什么改變嗎?當然不會有。美國連無理對我國防部長的個人制裁都不肯取消,哪里有一點誠意?
至于這個老太太重復布林肯的那句話:把“經濟脫鉤”和“去風險”區(qū)分開來,這是馮德萊恩最先說的,轉來轉去了無新意。老太太講,“脫鉤與關鍵供應鏈的多元化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區(qū)別。我們以國家安全的名義采取有針對性的行動。”這話,也就老太太繞著說而已,兩個詞是同義詞。
美國不斷全球布局,減少對中國的所謂依賴,與此同時,不斷擴大范圍,阻止,中國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的交流,破壞全球化的實質性的內容,這完全是倒行逆施。
咱們中國人見慣了美國政客囂張跋扈,突然來一個美國老太太,鞠躬鞠得那么標準,筷子使用的那么熟練,在貌似溫和無刺激性的講話中,中國人覺得這跟美國其他政客不一樣了,這容易產生錯覺啊。
中美關系諸多大項子項,除了話顯得軟一些之外,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發(fā)生,沒有任何明顯的改變,指望美國政客鞠躬使筷子外部表象之下改變美國政策是徒勞的。
別忘了明年是美國的選舉年,無論哪一個黨,都會遷怒于中國,都會把中國鎖定為頭號敵人,都會比著朝中國使厲害。
不僅如此,美國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美國民間完全非理性的民粹主義潮流,在政客巧妙的導引之下,把禍水正在引向中國,矛頭完全對準了中國。
習慣站在中美兩大國之間做仲裁者,以顯示自己學理性很強,不偏不倚且極富有預見性的某君最喜歡說:中美兩國都將對方視為主要的威脅。基辛格也是這么說的,基辛格的身份和資歷這么說,也許有些道理,基辛格毫不掩飾他的美國立場,美國第一,在他那里,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中美兩國都將對方視為主要威脅”,這個提法看起來客觀公允,實際上是違背基本事實,沒有道理的,有主動的一方,有被動的一方。
美國是進招兒的一方,主動的一方,它要打壓中國,非把中國摁下去,阻止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什么下三濫的手段都使了,而中國則是被動接招,不得不防的。
狼要吃掉小羊,你說它們都將對方視為主要威脅,講得通嗎?
當然中國現在不是一只小羊,而是一只大羊,而且被迫長出了更強的犄角。
(2023年7月12日早飯后,寫于秦皇島外孫二娘連鎖店陽臺之上,下雨啦,降溫了,海上白茫茫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