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歷史觀就是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總的看法,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歷史觀,包括完全零歷史感的人。
很多人喜歡將歷史看作一盤棋,比如象棋,圍棋,跳棋,軍旗……
“唯心史觀”和現(xiàn)在的“唯物史觀”喜歡把歷史看做象棋,有帝王將相車馬炮兵。
這種有個人的作用的歷史學,其實是政治學。
新歷史觀是自然決定的歷史觀,其喜歡將歷史看做“圍棋”,每個人都沒有區(qū)別,都是歷史中的最微不足道的一份子。
新歷史觀是沒有個人作用的歷史觀,而且通常是時間尺度較大的歷史觀。
有了新歷史觀,過去的許多人文社科的基礎(chǔ)現(xiàn)在有了疑問,比如,國家不再是因為階級分化的“分”而得,“分”是不合邏輯的,其一,人類第一個國家是奴隸制國家;其二,奴隸來自于大規(guī)模奴隸戰(zhàn)爭的戰(zhàn)俘。
但是,沒有奴隸制國家之前,哪來的大規(guī)模奴隸戰(zhàn)爭?
國家其實是源源之于“合”,是在自然大變遷時,在各部族最激烈對抗中,催生出來的部族聚集的“合”,誰能夠更大規(guī)模的“合”,誰才有可能贏得生存,我們所有在座的人,都是“合”的后人,文明和國家是“合”的產(chǎn)物,“合”就是民族危亡時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合”就是五星紅旗。
有了新歷史觀,錯綜復雜的民族問題也變得非常清晰,大致也就三種情況(黑非洲除外):
其一,五千年前先夏大遷徙時,留在中原和離開中原后走到寬廣地域的人類,基本都成了“漢族”。
其二,走到偏僻和荒僻地方的人類,很多就成了少數(shù)民族。
其三,還有一些人,很早就走到了國外。
有了新歷史觀,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也變得非常清晰:
母系社會——是人類在自然順境時的社會形態(tài)。
父系社會——是人類在自然逆境時的社會形態(tài)。
以往考古發(fā)現(xiàn)的母系社會痕跡,正好都是在地球升溫和溫暖的自然順境期。
有了新歷史觀,以前一些根深蒂固的認識開始退位,連以前幾乎是遙不可及的先夏歷史,現(xiàn)在也有了初步的輪廓,以下做一些簡要的介紹。
二、竺可楨先生與新歷史觀:
新歷史觀是受竺可楨先生的啟發(fā)而生。
竺可楨先生是著名的氣象學家,其在解放前后都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其寫的《中國古代五千年氣候變遷初探》非常重要。
竺可楨先生發(fā)現(xiàn),地球氣候的變遷是經(jīng)常性的,其極大的影響人類的生活、生存,甚至是朝代更替。
他發(fā)現(xiàn),當中原的王朝遇到較大尺度的氣候變冷時,經(jīng)常就像是被一把雙刃劍鎖喉,因為只要氣候變冷,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會被逼迫著更頻繁南下,而中原遇到氣候變冷時,其內(nèi)部多數(shù)也會發(fā)生因氣候異常失收的情況(比如赤地千里),這不僅是在需要防御資源時缺乏防御資源,而且還極易引發(fā)農(nóng)民起義。
有些情況非常的微妙,當一個王朝從建立到盛世的頂峰之后,常常伴有減免租、役的大量舉措(我們現(xiàn)在就是這樣),而當盛世之后遇到氣候變冷時,增租、增役甚至已經(jīng)成了道德上、法理上不齒和不義的行為,結(jié)果,不增收則無以對抗外敵,而增收則會官逼民反,歷史其實就是這樣
氣候變冷不是指一年四季到了冬季,因為冬季的寒冷是意料之中的,不是白人處于寒冷的地域就會進化的更強,愛斯基摩人處于最寒冷的地帶,但卻絲毫都沒有更為突出的表現(xiàn)。
國家很像一個保險公司,當只有小賠小付的時候,公司的財池可能會聚得很大很大,這時候一定會有人來打它的主意,如果真被他們把錢弄走,并贊同他們把錢弄走的種種歪理,等到大宗賠付來到時,已經(jīng)虧空了就沒法應付,這對于國家來講,就只能是朝代更替,不管公司或國家的CEO有多么高明。
竺可楨先生除了發(fā)現(xiàn)突如其來的地球氣候變冷過程,對人類歷史的變遷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力和影響力之外,他甚至發(fā)現(xiàn):
宋末氣候變冷可能導致了蒙元的南下。
明末氣候變冷可能導致了滿清的南下。
無疑,他已經(jīng)具體的看見了這種“不以人的意志而轉(zhuǎn)移”的歷史,但他還拿不定主意,他說“也許這不是普遍規(guī)律,普遍規(guī)律可能還是傳統(tǒng)理論認識的生產(chǎn)力決定” 等等。
但是,地球較大氣候變冷對人類的影響,怎么可能不是普遍規(guī)律呢?
以竺可楨先生的能力,他肯定不會看不出:
1、地球氣候變冷是全球性范圍的影響(其規(guī)模遠大于此起彼伏的階級斗爭)。
2、地球氣候變冷是力度極強的影響。
3、地球氣候變冷經(jīng)常都是持續(xù)很久的影響。
在竺可楨先生之后——有人研究說盛唐后期也是氣候變冷。
還有人研究說漢朝后期也是氣候變冷。
甚至連5000年前的華夏之初也是氣候變冷,只不過其南下時,中原還沒有國家形態(tài),這是以后的歷史不能相比的。
竺可楨先生看不到的,馬克思也看不到的,其實是地球氣候變冷對人類進化的作用方式,而要獲得這種認識,不跳出“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束縛,不拋棄以為人類是在原地進化,然后先進戰(zhàn)勝落后的錯誤歷史觀,是不可能的。
人類真實的歷史,其實是一次大遷徙的歷史,而要認識大遷徙的歷史,首先要從“認識大遷徙”和“找到人類歷史的原點”開始。
三、找到人類歷史的原點:
因為人類固有的歷史觀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結(jié)果人類喜歡到處去認祖宗,幾萬年、幾十萬年甚至二百萬年,但人們都忘了極重要的一點——人類居住的地球是存在冰期的!
道理非常簡單,歐亞大陸的最南端的緯度大約是10度左右,如果冰期的影響力達到這個緯度,歐亞大陸的人類就可能會被徹底清場。
在人類還沒到達美洲之前,如果人類在歐亞大陸被清場,人類主要的最后保留地,就在非洲的赤道附近。
到了冰期過后,如果非洲赤道還有人類,如果他們很容易回到歐亞大陸,現(xiàn)在全世界應該都是黑人。
但是,因為黑非洲三面是海,北邊又被撒哈拉大沙漠完全封閉,在遠古的時候,如果不是有幾個人偶然掉下大海,而且抱牢了漂浮物,幾乎是不可能來到歐亞大陸的。
1、上次冰期后人類歷史的原點(紅海附近)

那么,最早的這幾個人是什么時候過來的呢?首先當然是在上一次冰期過去之后,按照英國氣象學家給出的一萬年地球氣溫曲線,這個一萬年的起點(a點)就是冰期之后:
2、英國氣象學家的地球一萬年氣溫曲線

圖中:
a.冰期,歐亞大陸人類被完全清場
a-b.約1000年的升溫期,人類非常愜意的往北遷徙,母系社會
b-c.約1000年的降溫期,人類間有些搏斗
c-d.連續(xù)3000年超高溫期,人類多數(shù)趨向于在很高緯度生活,母系社會
d-e約1500年的氣溫大幅下降,人類由北到南大搏斗,d.開始進入文明,父系社會
e-j.氣溫以一定幅度呈鋸齒形波動,多次朝代更替
何以證明人類這一期的歷史是在這個時間和地點開始的?
由于最早到達歐亞大陸的幾個人,是帶有M168的遺傳標記的,所以,現(xiàn)在黑非洲之外的人類遺傳標記,基本都是與M168有所關(guān)聯(lián),這幾個人當時所在的地點,應該是在西亞或北非離黑非洲很近的地方(大概在紅海附近),最早的這幾個人站在了歐亞大陸的南端。
我們這一期人類的歷史從這個時間和地點開始,這決定了這一期的人類歷史,最開始只能是“由南往北”走的。
注:可能冰期時亞洲赤道也有人類得以保留,但影響力有限。
記住這個時間和地點很重要,因為這還可以做一個對比,美洲大陸的人類跟我們是同一期的人類,“印第安”可能就是“殷地奄”,其離開先夏大約才4000多年,而且是從美洲北部的阿拉斯加去美洲的,但其卻被“摩爾根”稱為《古代社會》,為什么差異這么大呢?
恩格斯很喜歡關(guān)注這個問題,他看不到“印第安”跟我們是同一期人類的這一面,他就著《古代社會》,寫出了《家庭、婚姻、私有制與國家》。
誰也沒有發(fā)現(xiàn),同一人類在兩塊大陸進化速度的巨大差異,就是來自于人類在“歐亞大陸”是“由南往北”遷徙,而在“美洲大陸”卻是“由北向南”遷徙,就這么一點點差別。
由于地球氣候是變化的,遷徙的出發(fā)點不同就完全不同,當“由南往北”的遷徙遇到較大尺度的氣候變冷時,北方最前鋒人類的回頭往南,是回到了已經(jīng)有人的地方,所以都會遭遇非??膳碌娜祟愰g最大碰撞,而這種最大壓力的反復作用,就是人類及人類社會進化的超級加速劑。
因為中國是在歐亞大陸,所以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頂住北方壓力的“π”字,其上面是一道長城頂住了不斷到來的北方壓力,下面的左邊以前是“漢江”,其往南一直可以將珠江流域的資源送往長城,下面的右邊是“大運河”,這是輸送江南資源到長城,后來,由于“漢江”過于曲折,西安才告別了成為古都的歷史。
結(jié)果,中國(含歐亞大陸)的歷史境況,就會呈現(xiàn)不斷顛倒和轉(zhuǎn)換的情形,其在氣候溫暖時是自然順境,在(較大尺度的)氣溫下降時是自然逆境,人類在自然逆境時,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贏得國家形態(tài),而在自然順境時,又會“夏蟲語冰”的自毀長城,直到下一次又被人狂屠,這些都是必然的。
歐亞大陸人類不斷在自然順境與自然逆境中轉(zhuǎn)換的歷史境況,很像交流電在示波器上顯示出來的正弦波的波形,其不停的在正負極之間轉(zhuǎn)換著:
3、交流電電壓不斷顛倒和人的顛倒感受

非常有趣的是,這個波形與英國科學家一萬年氣溫曲線的主要部分非常相像,只是后者不規(guī)則些,以下是《曲線》的主要部分:
4、地球一萬年氣溫曲線的主要部分

中國(及歐亞大陸)人類的歷史境況,其實是與地球氣溫曲線相吻合的。
而因為氣溫曲線就是很像正弦波在不斷顛倒和調(diào)轉(zhuǎn)極性,這極像一個老練馴獸師的皮鞭和糖塊,而大自然就是這個最無情和最具威權(quán)的馴獸師。
相比之下,美洲人類的“由北向南”的遷徙刺激就即缺乏力度又缺乏變化,即使其同樣遇到氣候變冷往南遷徙,其仍然是去到了沒人的地方,這種歷史的刺激性當然是太平淡無奇了。
四、歷史的前五千年是由南往北:
這幾個偶然闖進歐亞大陸的人,非常幸運的就成了所有黑非洲之外所有人類的祖先,而我們這一期人類的歷史,就從冰期后的這個時間和地點開始了,這是歐亞大陸的南端,只要地球繼續(xù)升溫,這一期的人類的原生遷徙行程,注定了是要“由南往北”,向北是他們的遷徙主線。
這是伊甸園的年代,整個大陸的果子和貝類等完全沒被人動過,亞當和夏娃除了盡量的吃之外,再就是可以盡量的生,升溫的年代大約持續(xù)了1000年(《曲線》a-b),人類大致能遷徙到中緯度附近,這時候遇到了一段降溫(《曲線》b-c),但估計問題不大,當時人類很少,就像圍棋開盤時那樣很少棋子。
緊接著a-c段的2000年之后,地球開始進入連續(xù)3000年的超高溫期(曲線c-d),對于人類的成長,這幾乎是可以直接疊加成為一個連續(xù)5000年(曲線a-d)的自然順境期的,這非常了得。
到5000年的后期,那時的生活好得都不需要男人就能很好的生存,所以基本都是母系社會,據(jù)推測,那時女性部落首領(lǐng)如果想要懷孕,公了的方式就是去找老道(粵語“老竇”),你要是各方面的條件不好,就吃不上她們送的軟飯,老道住在道虛,所以中國人的歲數(shù)是從去“道虛”時算起的,這就是“虛歲”,黃帝姓”公孫”就是“公”的孫子……
不過,連續(xù)3000年的超高溫期(曲線d-c)也實在太熱了,那時沒有國家之分,也沒有簽證一說,所以,除非傻子,大家都走到接近北緯60度甚至更高處生活,寬闊的歐亞大陸高端在溫暖期特別富饒、濕潤。
請注意,這時中原以下可能很少有人,而黑非洲簡直就是蒸籠,而且還逃不出來。
五、歷史的后五千年是由北往南:
但是,好日子終于過完了,在距今約5000年(《曲線》d.)的時候,地球開始大降溫,當年升溫期走在北部最前端的人類,這時候最早感受到了大降溫威脅,這像是布滿圍棋子的紙質(zhì)棋盤被人掀了一個邊,而隨著溫度的不斷下降,這些人最需要的就是不斷的回頭南下、南下、南下……
5、氣候變冷相當于從北邊掀動了圍棋的棋盤

北部最前鋒的全部棋子回頭進入相鄰區(qū)并發(fā)生劇烈碰撞
以當時東北的情況來看,先夏最北的痕跡可以去到庫頁島的波羅河,然后是南下到黑龍江一線,然后是南下到哈爾濱一線,然后是到吉林和長春一線,然后是南下到朝陽、盤錦、赤峰一線,然后又被史前大洪水逼到了大連附近,最后是渡過渤海南下進了山東。
6、黃河在山西偏關(guān)縣附近堰塞,洪水往東沖向遼西先夏的紅山地域和北京

先夏南下的人類被迫往東逃往遼東大連一帶
7、先夏依托長山列島從大連渡過渤海登陸到山東

東北是非常特別的地理單元,其在溫暖時期是超量儲能和養(yǎng)人的“北大倉” ,在寒冷時期又能徹底吐出能量成為“北大荒”,而且,由于其南出口極其狹?。ㄉ胶jP(guān)),其總是會以聚能噴射狀來吐出所有能量,所以其經(jīng)常都能成為駭人的歷史動力源,這是北緯其它高緯度地域難以相比的(維京有過類似表現(xiàn)但規(guī)模小得多)。
8、氣候變冷時東北的超級聚能作用

先夏力量之所在,就是在大自然氣候變冷馴獸師的反復威逼下,最早在東北就錘煉出了遠強于一般單個部族的大型部族聯(lián)盟,先夏的部族聯(lián)盟曾有近萬部族會盟的記載。
在山東之后,特別是先夏從山東到山西追殺蚩尤之后,黃帝與盤古開始分立并持續(xù)對峙。
其原因是盤古的“血親部族聯(lián)盟”進入中原后,由于血親的基礎(chǔ)運作不靈全社會崩潰,人類社會形態(tài)開始進化到黃帝的以承認和遵守“規(guī)則”為準(后來的封和禮),不管血緣關(guān)聯(lián)如何,就算盤古是老爸也不行,這就是文明國家,這些,直接奠定了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的基礎(chǔ),文明不是文學、不是國學、不是青銅器。
后來,盤古集團離開中原南下,從山東到江蘇到浙江,然后分成幾路,一路往東到寧波并繼續(xù)往南,一路經(jīng)江西、福建、臺灣,一路經(jīng)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云南、西藏等,一路經(jīng)南昌、武昌、宜昌到西北、西域等等,而黃帝則一直繼續(xù)跟隨其后。
9、4600年前的先夏大遷徙和中國的原始版圖

在中國的四鄰,先夏往東影響到朝鮮、韓國、日本等、更遠的影響到美洲(殷地安),往南去到印尼(泗水市),西南經(jīng)越南進入東南亞,往南亞及以西有據(jù)可查的是印度(殷都)、阿富汗、伊朗等,往西北的方向曾建有很多先夏后裔的王國。
由距今大約4600年稍前一點開始,先夏用了大約100年的時間,或者再稍多一點的時間,到了堯王的“五族既睦”,就基本完成了前述的多數(shù)遷徙。
由于自然的原因及先夏大遷徙,人類的文明(及國家)狀況在地域上是有大致的分層的:
1、中原以上的緯度是孕育文明沖擊力之地。
2、中原的緯度是承受最大沖擊并產(chǎn)生文明之地。
3、日本和英國是緊鄰文明腹地的大型島國,其即能吸收到文明的成果,又有更強的緊迫感。
4、中緯度以下是被動文明的不穩(wěn)定地域。
5、美國和美洲是人工嫁接的文明。
之后,地球又重復了數(shù)次升降溫,道理完全一樣,中國(及歐亞大陸)因此又經(jīng)歷了幾次順境與逆境的調(diào)轉(zhuǎn),而由于氣溫升降的幅度相近(《曲線》f-j),這還為人類留下了中原是歷史中心的印象。
西方的國家形態(tài)是在成吉思汗的狂暴沖擊下學成的。
六、達爾文主義與新歷史觀:
講到歷史必然要講到進化,而講到進化,則往往就得聯(lián)系到達爾文,不管現(xiàn)在是不是有人反對達爾文,達爾文的進化論在全世界仍是極其重要的。
馬克思非常仰慕達爾文的唯物主義,并以跟達爾文是一樣的唯物主義為榮,所以,馬克思寄送了一本《資本論》給達爾文,其獻言是:“贈給查理?達爾文先生,您真誠的渴慕者卡爾?馬克思” ,但據(jù)說達爾文并未回復,也沒看完,過去,似乎一直也沒有人對此有過較真。
為什么沒有人較真過呢?因為其實并沒有人認真想過,馬克思的唯物跟達爾文的唯物是非常不同的。
達爾文研究的是生物進化,最著名的例子是達爾文鳥的研究,請注意,達爾文的研究,無論任何實例,從來不在研究對象自身找原因,比如某島的達爾文鳥翅膀較短,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原因是這個島獨處于季風帶。
外部的自然決定是達爾文唯物主義的根本,生物的進化,說到底完全是在適應自身外部的大自然,即生物的所有進化都是適應自然的結(jié)果,不能適應的最終會逐漸消失。
馬克思主義無疑是人類歷史觀的極重要進步,但馬克思與達爾文正好是相反的,馬克思主義絕對是“內(nèi)部決定論”,如果達爾文用馬克思的方法研究,就得去研究達爾文鳥的基因,基因數(shù)以億計,怎么可能,而且,這也就變成只是在研究生物學,而不是研究生物的進化。
一個是外部決定!
一個是內(nèi)部決定!
這可能就是達爾文無法回復的原因。
到底是內(nèi)部決定對?還是外部決定對呢?
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是人文科學開始離開以為是由神與上帝決定的年代,神和上帝決定無疑都是外部決定,所以,當時的人們可能很容易會有一種傾向,就是想在“離開外部決定”找出路,而馬克思主義找到了內(nèi)部決定,很多人就以為已經(jīng)是找到了出路。
但是,純粹從馬克思主義的內(nèi)部決定來看,其生產(chǎn)力決定并不是自然決定,因為生產(chǎn)力里面包含有太多人為的成分,在前些年有段時間,甚至連“娼盛”都被說成是生產(chǎn)力,雖然這不是正說,但其寬泛度確實有點太大,而達爾文的進化論,則是干凈利落的說出“由自然決定”。
現(xiàn)在,幾乎全人類都知道達爾文是“適者生存”,但其實每個人的心目中幾乎都是“強者生存”,這個通病是絕對難以克服的,因為“強者生存”的直接結(jié)果,不是“種族主義”,就是“社會沙文主義”,但這些都是不懂得大自然對人類歷史和人類進化的作用方式的誤解。
而由于歷史的這種局限,馬克思的唯物,任何時候都只能是附有條件的,其說到底其實只是“有物主義”,所以其不能完全由自然決定,不過,雖然馬克思主義只是人類思維曾經(jīng)的最高峰,其已能引領(lǐng)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世界,現(xiàn)在如果真有了嶄新的路徑,這或許應該更值得期待。
七、讀懂中國地圖和漢字:
讀懂了新歷史觀,人類歷史開始變得清晰,中國人在這方面具有特別的優(yōu)勢,因為歷史還藏在中國地圖和中國的語言文字之中,中國的漢字是幾千年沒有中斷過的文字。
幾千年前造字時,在空白的地圖上填空所寫上的地名,偏偏就多是部族的名字,或者與部族相關(guān)的字眼,而那是一個部族大遷徙的年代,地圖上的地名,很多就是部族移動的痕跡,所以,中國地圖就是一部先夏的歷史書。
先夏的部族聯(lián)盟有多大呢?據(jù)歷史記載,夏代曾有近萬部族參加會盟的記載,其最早時是五行不用文字,后來是八卦使用簡單的文字,再后來到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字形不好記了,這就開始需要文字,只有文字,才有可能組織六十四個部族以上甚至組織近萬部族的聯(lián)盟。
倉頡絞盡腦汁造字,不過道理非常簡單,地位高的部族是“部首”,小部族是“偏旁”,任何婚娶也可以造字, “字”非常嚴肅,任何錯失都可能有遭至殺頭和滅族的危險,這樣一來,不僅文字有了,而且也傳播開了。
不要是為文字是象形而造,任何人對任何人說的任何一句正常話里面的字,絕大多數(shù)的都不是象形的,不信可以任意去試試,字最早是名字,上古的時候,不斷的婚配就不斷的產(chǎn)生新字,文字成就了部族聯(lián)盟,而部族聯(lián)盟的最高形態(tài)就是國家,所以,是文字成就了國家。
那漢字的字義從哪里來呢?漢字的字義是從“典”來,舉例:
“啟”是夏朝第一個王,所以“啟”有了“開啟、啟動、啟封”等字義。
“淹”字是因為“奄國”的首都經(jīng)常被水沖淹。
“真”字可能是“匕+目+兀”的部族組合的表達,從漢語有“真人、真理、真心真意”等等來看,如果先夏的族源不跟“真”有關(guān),就很沒道理。
連“習俗”一詞都含有歷史,“習俗”就是“習部族的風俗”,就像“風俗”是“風部族的習俗”,“風部族”的首領(lǐng)就是盤古的母親“華胥氏”。
“難”字原本是一種鳥的名字,是某部族的圖騰,其實就是“雞”字,其被周滅了以后,在西安附近的合陽立國,又被滅,之后散在陜西、山西、四川等,一些人隨國王“分和檀”進入印度與佛陀為鄰,佛陀為其解“九九八十一難”,結(jié)果“難”字有了“困難”的字義,這是佛經(jīng)有記載的。
如果要讀懂盤古,可以從讀懂“磐石、盤錦”開始,另外還有一系列帶“旺(日王)”字的地名,最終是浙江的“磐安”,“安”有可能是安息之地,“盤古”在浙江衢州附近住時,是在江山市“打江山、坐江山、守江山、丟江山”,世界第八奇跡的“龍游水下石窟”,可能是其預挖的水封墓穴(跟蘇州的劍池類似),但估計沒用得上。
如果要讀懂“盤古”的嫡妻“常羲”,就必須知道“常”字是“尚”家的女性嫁給了“盤古”(常羲也叫“尚儀”),“盤古”也叫“帝俊”,“尚+巾”就是“常”,另外“常”字的字音來自于“長”,“長白山”和“長春”,還有“常”的字義,是來自“常羲”經(jīng)常和“盤古”在一起,順著地圖上一系列的“常”與“長”,福建莆田市秀嶼區(qū)古代就有“沒后鄉(xiāng)”,只有“常羲”配做“媽祖”。
要讀懂“盤古”的另一個妻子“羲和”,就要讀懂“和”就是“禾”,普通話的“我”的讀音,就是來自“羲和”語言的“禾”,連字形都像,這個字音可能是廣州話,“羲和”是“黃帝”的母親,又是幾個地位最高的老太之一,其應該是隨“黃帝”從“太行陘”,追擊蚩尤上了“太行山”,后來去了“太原”,其為“盤古”生了十個兒子,所以在山西還建了“純陽宮”,“羲和”最后可能死在“吉山”。
要懂得“犍陀羅”,就要懂得“犍” 在沒有被閹之前,應該是叫“建”的牛,東北“建州”和“望建河(黑龍江)”的“建”,那里有“托羅山(陀羅)”,“犍” 被黃帝閹后,交給“盤古”管制,因為“盤古”和“建”常在一起,有很多“建議”和“建設(shè)性”的行為,“建”有些人去了福建,核心部分后來到過四川“犍為縣”,最后出國一直去到阿富汗,“建”也住在“同”(徐州銅山),這是后來“胡同”的出處,“同”可能就是“銅”。
要想讀懂“盤古”的母親“華胥氏”,就要知道其是“風部族”的首領(lǐng),離“磐石”不遠的“雷青村”可能就是“雷澤”,“華胥氏”可能就是“太湖”之“太”,其進入廣東之后已經(jīng)高齡百歲,一路都要攙扶,所以有廣東三水有“胥江祖廟”、廣州有“胥江”、“扶胥鎮(zhèn)”、“扶胥古埗”等等,伴隨她的是“疍家”和“番禺”,其可能在“梅州”的 “百歲山”過世。
“番禺”是“盤古”的重孫,古籍說:“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番禺”可能較多跟隨“疍家”生活,“疍家”是講“虱乸na2話”的人,因為“番禺”是重孫,所以廣州話現(xiàn)在將重孫稱之為“虱”,“虱乸話”的“乸”就是“婆”,這應該就是“濕婆話”,“印地話”很可能就是“殷地”的“濕婆話”。
懂得了“華胥氏”在廣州有這么多的痕跡,當然很容易考古,有一天我對我夫人說,我感覺越秀山上有古物,因為越秀山古代的正門(南門)一邊是“三元宮”(盤古的三個妻子),一邊是“太華坊”,中間是廣州最古老的中軸線,越秀山是中軸線的原點,結(jié)果走上去直接就找到了,當時拍了照片就放到了網(wǎng)上:
越秀山上被丟棄的古物(略)
這可能是觀音的神座,現(xiàn)在被丟在路旁,可惜主畫面被灰沙覆蓋了,不過幾處竹紋還看得清,越秀山的觀音,是道教的“哪跋ba2”,所以其用竹紋裝飾而不是蓮花,很可能是佛教之前的物件,竹紋之源應在渤海的大、小竹山島,云南彝族有“竹王”,廣州陳家祠和波羅廟石雕有竹紋,福建泉州開元寺保留的部分舊石料也是竹紋。
八、結(jié)語:
只有讀懂得了新歷史觀,才能真正讀懂人類歷史,我們這一期的人類歷史,人類文明的歷史,是從一萬年前的那一次地球冰期結(jié)束開始的。
我們現(xiàn)在正處于多重的自然順境期(溫暖、生產(chǎn)力和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因為“電位”的極性不同,我們理所當然會將過去逆境期的一切都判定為錯,但我們在順境時的盲目自信,可能會在引領(lǐng)我們走進新的危險。
不要相信西方人的誤導,西方人現(xiàn)在在全世界的優(yōu)勢,其實原本也是一次來自北方的回頭碰撞,只是其一方面帶有國家形態(tài)的優(yōu)勢,其另一方面又是經(jīng)由海路隔層碰撞(以前是差距較小的鄰層碰撞),結(jié)果幾乎霸占了整個世界,其所到之處,原已有國家形態(tài)的后來還可能復原,印第安人地盤最好又沒有國家形態(tài),所以至今仍積重難返。
所有的歷史都是一樣的,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是被落后追殺的歷史,北方的畜牧當然是落后于中原的農(nóng)耕,以前所說的“先進戰(zhàn)勝落后”并不是正理,“落后就要挨打”其實是“國家散了就要挨打”。
新歷史觀的基本歷史機制是:
因為地球是存在冰期的
遇到較大冰期人類必須回到赤道附近
每一期的人類歷史都是始于低緯度向高緯度的遷徙
當人類還沒有在美洲發(fā)展之前
人類達至文明的進化歷程
只有在歐亞大陸(包括北非)由南向北的一條主線
而在北上遇到較大尺度的氣候變冷時
由于北上前鋒的人類回頭往南是到了已有人的地域
這是人類間最大規(guī)模的劇烈碰撞
而引致人類以同樣方式反復碰撞的自然作用力
就是人類和人類社會進化的最大動力
這就是新歷史觀
新歷史觀說到底就是——“自然決定論”,以及“人類及人類社會的所有進化都是在適應自然”。
人類近一萬年的歷史,其實就是在自然力作用下往北往南各走了一趟(幾趟)。
10、人類近一萬年的南北歷程主線

注:本文是今年六月份應邀到北京某一流大學演講的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