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記錄歷史的媒介或手段主要有四種:口頭傳統(tǒng)、文字、圖像和實物??陬^傳統(tǒng)有賴于代際相傳,有賴于個體和群體生命之延續(xù),如果沒有文字記錄,所傳內(nèi)容在歷史的不斷演進中容易發(fā)生流變;實物與圖像本身不能解釋或還原歷史真相,有賴于人的解讀和研究。因此,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文字一直是歷史記錄、文明傳承的主要手段。近代以來,隨著照相、攝像、多媒體、智能手機等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圖像概念大為拓展,人們更多地使用“影像”而非“圖像”這一概念,作為歷史學分支學科的影像史學也應運而生,影像成為社會生活和史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影像的分類與發(fā)展
在漢語中,“影像”有不同的含義,主要是指物體的形狀、形相,人的形象、身影或畫像等。從影像產(chǎn)生的方式來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即人為模仿影像與機械復制影像。所謂人為模仿影像,是指人為創(chuàng)作的影像,如繪畫、雕刻等,在攝影技術出現(xiàn)以前,人們通過人為創(chuàng)作,對他們所見的事物、場景進行刻畫,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人為模仿,將自己看到的世界進行摹畫。然而,這種摹畫出來的影像難免會有主觀性,創(chuàng)作出來的影像往往與事物原本的狀態(tài)有一定差距。所謂機械復制影像,出現(xiàn)于攝影技術發(fā)明以后。1839年,法國人路易·達蓋爾發(fā)明了銀版法攝影術,影像便出現(xiàn)了另一種呈現(xiàn)方式,即機械復制。相較于人為模仿影像,機械復制影像更為客觀。雖然影像只是實物存在的形態(tài)而非實物本身,但它與實物更為接近,能夠最大限度地將事物、場景的當時形態(tài)復制出來,在人的潛意識中還原實物。
機械復制影像主要由靜止影像和動態(tài)影像兩部分構成。以照片為代表的靜止影像是歷史現(xiàn)實中的某一事物在當下時間與空間的定格,通過攝影將其靜止、記錄,并最終以二維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具有較強的真實性、瞬時性、直觀形象性與生動性。而以紀錄片為代表的動態(tài)影像則是由無數(shù)靜止影像構成,再經(jīng)過人眼的視覺暫留和腦中的生活還原后,形成連續(xù)的動態(tài)的影像,它拉長了靜止影像的“瞬間”,并加強了靜止影像的真實性、直觀性與生動性,是一種更為具體的情景再現(xiàn)。在當代攝像機、手機、多媒體等廣泛普及的情況下,動態(tài)影像越來越普遍,已成為人們?nèi)粘I畹闹匾M成部分。
無論是人為模仿影像還是機械復制影像,無論是靜止影像還是動態(tài)影像,都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人類對歷史的記錄,也是歷史研究的對象。然而,不是所有的影像都可以稱之為歷史影像,有的影像可能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客觀存在,或是一件藝術品或個人擁有的某個物品。只有當影像與歷史文本結合時,只有當它被賦予某種歷史意義時,才能稱為歷史影像。好比是人們腦海中的記憶,可能記憶的東西浩如煙海,雜亂無章,大量的記憶信息并沒有進入歷史文本就隨著個體生命的消失而消失了。歷史文本有多種形式,有文字,有影像,或者兩者的結合。在傳統(tǒng)史學中,影像只是扮演輔助角色。1988年,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提出了“影像史學”這一概念,從此歷史影像不再是歷史文本的“注腳”。

歷史影像的社會功能
歷史研究離不開歷史資料。歷史資料主要是指文字、影像和實物,當然還有代代相傳的口頭文獻。尤其是文字與影像,是人們記錄歷史的主要方式,也是主要的歷史文本。記錄歷史是歷史影像最基本的社會功能。此外,歷史影像還有再現(xiàn)、傳播、改變觀念等其他社會功能。
一是歷史記錄。
記錄歷史的前提,首先是歷史發(fā)生了什么,即歷史文本來源于歷史事實。然而,發(fā)生的歷史事實一般具有不可重復性甚至是唯一性特點,這是由生活原生態(tài)所決定的。生活原生態(tài)里的事實都是客觀發(fā)生的,并不會因為記錄歷史的影像文本是否存在而改變發(fā)生的時間或地點。也就是說,無論是否有文字或影像記錄存在,歷史都會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而發(fā)生。與文字相比,影像在記錄歷史時還有更多的局限性,這是由拍攝記錄特性所決定的。歷史事實的發(fā)生一般是不可預知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因而影像能夠記錄的范圍、時間、地點都是有限的,影像在記錄歷史時需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
不過,影像在歷史記錄中的作用不可忽視,許多重要的歷史事實正是因為有影像記錄而令人難忘、永久留存,成為人類歷史記憶中的重要瞬間。例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延安,他或許稱不上是一位攝影家,卻在一個特定時期拍攝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袖們的一些照片,并作為《紅星照耀中國》一書插圖使用,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毛澤東在陜北窯洞前拍攝的半身肖像,他頭上的八角帽,原是斯諾拍攝時從自己頭上摘下來為毛主席戴上的,這成為毛主席最好的照片之一。不僅如此,該照片還成為紅軍長征勝利的一個象征而廣為傳播。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一張聶榮臻與日本孤女的照片曾感動了無數(shù)善良的人們。1940年8月,八路軍在華北地區(qū)發(fā)動“百團大戰(zhàn)”,正太鐵路上日軍在華北的主要燃料基地井陘煤礦成為一片火海,年幼的美穗子和妹妹撲在死去的母親身上絕望地哭喊,八路軍戰(zhàn)士發(fā)現(xiàn)了這對小姐妹。聶榮臻認為,孩子沒有罪,指示將她們護送到位于紅河漕村的前線指揮所。在指揮所的日子里,聶榮臻親自給美穗子姐妹喂稀飯,讓軍醫(yī)為她們療傷,待她們?nèi)缤赣H一般。后來出于安全考慮,他又指示將這對小姐妹送回日本軍營。臨行前,聶榮臻與美穗子拍了一張照片,是時任《抗敵報》副社長沙飛拍攝的。由于這張照片體現(xiàn)了一位抗戰(zhàn)將領與八路軍收養(yǎng)侵略者棄兒所包含的巨大的道德力量,使它成為一個時代的美好回憶和歷史見證。
二是再現(xiàn)歷史。
歷史影像所展現(xiàn)的不僅是歷史事物本身,往往承載著該事物發(fā)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并以影像的形式將其永久定格。不過,當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歷史事件發(fā)生時,是否能夠恰巧被影像記錄下來,卻有一定的偶然性,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能被錯過了,因而現(xiàn)實生活中歷史影像可能相當一部分是歷史事件發(fā)生以后再現(xiàn)的。歷史紀錄片是典型的一種再現(xiàn)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影像基本上由保存下來的歷史性影視、聲像資料及其文獻這一“本事”構成,是以“過去的記錄”來實現(xiàn)今天“記錄過去”的一種影像書寫。歷史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核心是對歷史文獻的收集與再構成,從而提供了一種系統(tǒng)的歷史學與當代文化學的影像敘述。
一般認為,1926年蘇聯(lián)的電影導演艾斯菲爾·蘇勃制作的影片《羅曼諾夫王朝的覆滅》是最早采用這種方法的作品,反映沙皇俄國覆滅歷史的影片所使用的影像資料是蘇聯(lián)成立前由許多俄羅斯導演拍攝的。在中國,黎民偉從1921年到1926年拍攝了多部關于孫中山先生的新聞片,如《孫中山就任大總統(tǒng)》《孫中山先生出殯及追悼典禮》《孫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記》等,這些影片反映的是當時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屬于新聞片范疇。新中國成立后,歷史的影像書寫主要集中在革命史與建設史,很多文獻資料片兼具新聞片與歷史片的性質(zhì)。其中,《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是“文革”結束后最早的一部反映偉人生平的文獻紀錄片。

三是大眾傳播。
歷史影像是歷史事實的真實記錄,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字不同,歷史影像因其生動、直觀,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往往有文字無法比擬的強大的傳播能力。正因為歷史影像記錄了歷史事實發(fā)生那一瞬間的事物形態(tài)、人物特征以及即時環(huán)境,因此歷史影像也可以被視為“歷史性話語的表達”。并且,這種“表達”因其運用了較為通用的視覺符號,往往可以打破民族語言、文字和國界的限制,從而更有利于歷史影像所攜帶信息的快速傳播??梢哉f,歷史影像延伸了人們的視覺,使人們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進而獲取歷史影像中包含的種種信息。
這些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經(jīng)常以人權為幌子,對他國指手畫腳,動輒橫加指責。2020年5月,新冠病毒在美國流行,在一位46歲的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街頭遭白人警察德雷克?肖萬跪壓頸部超過9分鐘致死,期間求饒了27次“我不能呼吸”。這一事件和相關影像在各國媒體播出后,引起輿論的極大關注,抗議浪潮此起彼伏。弗洛伊德案發(fā)生后,時任美國司法部長威廉?巴爾承認,美國執(zhí)法人員“區(qū)別對待”白人與黑人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類似這樣的事件不止一起,揭示了美國自我標榜的自由、民主的虛偽本質(zhì)。
四是觀念轉(zhuǎn)變。
早期的歷史影像,大多是由各個機構制作的。例如,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制作的中國第一部寬銀幕紀錄片《祖國頌》(1957)、《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慶典閱兵》(1959)、北京電視臺制作的《英雄的信陽人民》(1958)等。早期的歷史影像往往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具有很強的專業(yè)特點。隨著攝像機、智能手機等日益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歷史記錄。同時,由于網(wǎng)絡便捷,短視頻異?;钴S,成為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歷史影像不再是專業(yè)工作者的專屬權利,大量業(yè)余愛好者加入到歷史記錄和研究隊伍,促使史學多元化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歷史觀念,更加重視自己的家庭和社會歸屬感。

從《我和我的新時代》說起
2022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指導,全國各省(區(qū)、市)廣播電視局、各省級廣播電視臺及香港、澳門廣播電視機構聯(lián)合制作了系列微紀錄片《我和我的新時代》。該片每集講述一個平凡中國人的故事,以人民群眾的第一視角講述領袖故事。其中有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祖國各地時親切交流過的干部群眾,有與習近平總書記有過書信往來的干部群眾,還有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心關懷的群體,以及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取得非凡業(yè)績的人們,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時代精神。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歷史影像。
以《“小巷總理”朱國萍》為例。朱國萍是上海市長寧區(qū)虹橋街道虹儲居民區(qū)的一位社區(qū)工作者,從事社區(qū)工作已有30多年。居委會工作千頭萬緒,她總是認真地對待每一件群眾關心的事情。由于工作業(yè)績突出,她獲得了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諸多榮譽。她所管轄的小區(qū)也早就成了“明星小區(qū)”,本人則被人稱為“小巷總理”,與習近平總書記有過三次握手、三次對話機會??梢哉f,像朱國萍這樣的社區(qū)工作者,只是全國無數(shù)社區(qū)工作者的一個代表,他們既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見證者,又是受益者,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
建國初期,庫爾班大叔騎著毛驢去北京看望毛主席并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的故事曾傳遍神州大地。庫爾班·吐魯木出生于新疆于田縣一個貧苦的維吾爾族家庭,從小失去父母,當了23年農(nóng)奴、16年長工,租地耕種被壓榨15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他分到了土地,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70多年過去,庫爾班大叔一家現(xiàn)在過得怎么樣?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有人從軍報國,這個愿望實現(xiàn)沒有?這是非常有意義、令人感興趣的一個話題。這個夢想由他的曾外孫女如克亞木• 麥提塞地實現(xiàn)了,她成了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通訊兵。2017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庫爾班大叔的長女托乎提汗·庫爾班回信,希望他的后人繼續(xù)像庫爾班大叔那樣,同鄉(xiāng)親們一道,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范。庫爾班大叔一家的生活故事,既有歷史的縱深感,又有民族大團結的重大意義。
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胡同里的故事》《一片葉子的承諾》《伶仃洋上的海島醫(yī)生》《爺爺和樹的故事》《大陳島激情歲月》《塞罕壩上父子兵》《我的大灣村》《東岳村有個楊長太》等。通過這些人物故事和歷史影像,我們看到了在改革的大潮中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甜酸苦辣、生活情操,他們不消沉,不放棄,與時俱進,樂觀地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zhàn),勇敢地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正是有了這樣可愛的百姓,才支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梁,充實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征程。并且,通過影像記錄和短視頻這種新的歷史書寫方式,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tǒng)歷史書寫的不足和蒼白,使被傳統(tǒng)史學邊緣化的普通民眾進入歷史的視野,展示他們的精神風貌,使歷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鮮活生動,使人們更具有幸福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