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基督教新保守主義的全球擴張戰(zhàn)略,成為美國霸權主義的工具。美國國會通過《1998年國際宗教自由法案》,是以國家力量進行基督教全球戰(zhàn)略 擴張的工具。中國成為國際宗教右翼勢力傳播基督教福音的重點地區(qū)。境外宗教滲透成為威脅我國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戰(zhàn)略意圖是改變中國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 度。應當重視境外基督教右翼勢力的“合法滲透”。境外右翼勢力推動基督教在我國傳播,實質上是一種文化殖民和意識形態(tài)滲透。西方宗教右翼勢力特別善于利用 合法渠道,深入我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陣地,培植力量,宣傳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政治觀,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立。為從思想文化上提供抵御境外宗教神學 滲透的理論武器,應當大力加強科學無神論的學科建設。
宗教滲透是指境外團體、組織和個人利用宗教從事的各種違反我國憲法、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活動和宣傳。我認為,境 外宗教滲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作為滲透的工具,打著宗教旗號,顛覆我國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二是境外宗 教勢力企圖控制我國的宗教團體和干涉我國宗教事務,在我國境內建立宗教組織和活動據點、發(fā)展教徒。三是境外宗教右翼勢力利用“文化交流”、“學術研究”, 進行“合法滲透”。
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全球經濟化的進程,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思想文化領域里多元化的趨勢日益鮮明,我國文化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西方發(fā)達 國家更加重視將意識形態(tài)作為實現其國家利益的“軟勢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基督教新保守主義推行對華擴張的傳教戰(zhàn)略。境外宗教滲透成為威脅我國 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國際國內復雜因素的交叉影響下,境外宗教滲透有可能引發(fā)公共管理危機,應當引起高度的重視。
本文主要分析美國基督教新保守主義勢力的對華擴張戰(zhàn)略。我認為,當前應當更加重視境外基督教右翼勢力的“合法滲透”。為從思想文化上提供抵御境外宗教神學滲透的理論武器,應當大力加強科學無神論的學科建設。
一、基督教新保守主義的全球擴張戰(zhàn)略,成為美國霸權主義的工具
2008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在歐洲訪問時提問:請簡要說明美國對中國的戰(zhàn)略是什么?英國國家戰(zhàn)略研究所“跨國威脅和政治風險”項目負責人 回答說:“中國若‘硬實力’崛起,美國則十分歡迎;中國若‘軟實力’崛起,美中之間將可能發(fā)生直接全面的激烈沖突。”
如果說“硬實力”是指經濟實力,美國真的歡迎中國崛起嗎?此另當別論。“軟實力”應當是指政治制度、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等等,當然包括民主、自由、人權等 意識形態(tài)。民主制度和人權理念是西方向全世界推廣“軟實力”的兩張主牌。冷戰(zhàn)結束后,在國際戰(zhàn)略中,人權的牌日益顯赫。而根據美國當局的詮釋,“宗教自由 成為人權的第一基石”。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生活中出現一種值得重視的現象,即美國的基督教福音派迅速增長,從文化信仰領域,積極向政治領域擴張。美國的基督教福音 派推行全球傳教擴張戰(zhàn)略,引發(fā)許多社會沖突,而他們卻將國際社會多元宗教文化未能和諧相處的責任,單方面歸咎于發(fā)展中國家,指責這些國家的社會環(huán)境未達到 美國標準的信教自由。因而所謂“國際宗教自由”就成了美國宗教組織的重要政治議題。近些年來,由于基督教福音派的復興和宗教右翼的“政治覺醒”,宗教在美 國內政外交中的作用日益突。
冷戰(zhàn)結束以來,國際宗教右翼勢力積極推動全球傳教擴張戰(zhàn)略。1998年,美國基督教新保守主義勢力和政治新保守主義勢力結盟,共同推動國會通過《1998 年國際宗教自由法案》,使其成為以國家力量進行基督教全球戰(zhàn)略擴張的工具。該法案的確立是美國宗教勢力影響國家外交政策的標志性事件。一個超級大國立法, 定期審查世界各國的宗教現狀,這是冷戰(zhàn)后國際舞臺上的一個重要戰(zhàn)略變化。這種“以信仰為基礎的外交”(faith-baseddiplomacy),成為 歷史上“傳教士外交”和當代“人權外交”的最新版本。
美國當局運用國家力量,在國際人權領域里強化美國價值觀。如:《2006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宣稱:“宗教信仰作為個人選項和基本自由,是美國特征的立足 點,根植于我國開國先賢的理想。從建國至今,宗教自由一直是我國最首要的自由之一。美國人民捍衛(wèi)宗教自由的決心——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全世界——始終不 渝。正如康多莉扎。賴斯國務卿所說:‘對美國來說,沒有比宗教自由和宗教良心更根本的東西。我們國家就建立在這一基礎上。宗教自由是民主的核心’。”美國 政治家將“宗教自由”符號化,成為西式民主制度的圖騰,成為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的戰(zhàn)略工具。
基督教是美國立國之基嗎?其實,這是當代美國政治家的一種詮釋。在許多美國歷史學家看來,歷史事實并非如此。美國建國時期的領導人,多數人宗教情緒淡 薄,其中,參加起草《獨立宣言》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也是著名的無神論者。美國的第二位總統(tǒng)亞當斯說: “歷史將會把美國的革命歸功于托馬斯。潘恩”在《理性時代》一書中,潘恩尖銳地批判基督教,他說:“愚昧時代是與基督教體系同時開始的。神學阻礙了科學的 發(fā)展。他指出:“基督教是以《圣經》為基礎的,而圣經是完全依靠刀劍來制定的,而且把刀劍作最壞的使用,不僅用于恐嚇,而且用于毀滅。”《圣經》中的愛, 是指在崇拜上帝的前提下,信徒之間的愛。對不信仰上帝的族群或異教徒,充滿著流血和殺戮。這就是宗教戰(zhàn)爭的教義依據。
我認為,應當指出的是,美國政府大力促進的“國際宗教信仰自由”,是以美國國家利益為標準的。比如:美國國務院發(fā)表的“2002年國際宗教自由年度報 告”,將緬甸、中國、伊朗、伊拉克、朝鮮、蘇丹列為“特別關注國家”。2004的年度報告又將伊拉克從名單上刪除。而事實上,在美軍占領的伊拉克,殺戮 “圣戰(zhàn)”不斷,民眾的生命安全都難以保障,難道宗教信仰反而獲得更大的自由嗎?美國發(fā)動的伊拉克戰(zhàn)爭,被國際人權組織批評為“本世紀第一個十年最大的人道 主義災難”。最近,維基揭秘網公布,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總計10.9萬死亡人數中,有6.6萬非作戰(zhàn)人士。另一個總部設在倫敦的“伊拉克罹難人數統(tǒng)計”組織 說,在戰(zhàn)爭中死亡的平民高達12.2萬人。
“反恐、反恐,越反越恐”,已經成為國際流行語。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學者研究,20世紀80年代,全球年均僅有5起自殺式襲擊事件,到90年代升至年均 自殺式襲擊事件50起,而2009年當年,全球的“人體炸彈”事件高達500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反抗外國軍隊的占領。美國政府聲稱“尊重宗教自由的國 家極少對他國造成安全威脅”。這種我獨尊說教,在鐵的事實面前,不值一駁。
冷 戰(zhàn)結束以來,國際戰(zhàn)略格局最重要的變化是,美國新保守主義勢力企圖建立獨霸全球的單極時代。某些權威人士鼓吹單邊主義的霸權政策,推行新干涉主義戰(zhàn)略。這 一理論有兩個支點:一是捍衛(wèi)“人類普遍的價值觀”,提出西方的“人權”、“法治”等等都是“普世價值”;將“宗教自由”視為人權的第一基石。二是“人權高 于主權”,提出“人權無國界”,為新干涉主義提供法理支持。
我認為,當代西方列強的核心話語,已經轉向“以宗教自由為基石”的人權?;浇痰?ldquo;普世價值”不斷被抽象化,成為西式民主制度的圖騰,正如美國前國務卿賴 斯所說的“宗教自由是民主的核心”。這種符號化的“普世價值”,企圖將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從各國基本的社會關系中剝離出來,成為國際舞臺上“新干涉主義” 的武器。這種宗教意識形態(tài)化的傾向,影響了國際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造成世界的動蕩不安。
二、國際宗教右翼勢力對華傳播福音的戰(zhàn)略意圖
為遏制中國的迅速崛起,一些西方國家在軍事、經濟手段作用有限的情況下,更加重視在政治、人權、民族、宗教等方面施加壓力。他們以“人權衛(wèi)士”自居,以 “普世價值”為武器,占據所謂的“道德高地”,運用國際輿論的優(yōu)勢,指責我國“壓制宗教自由”和“迫害宗教人士”,損毀我國國際形象。在外交關系中,他們 把“宗教自由”作為對華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不斷進行施壓。自1998年起,美國國務院每年3月發(fā)表的《國別人權報告》,每年9月發(fā)表的《國際宗教自由報 告》,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每年5月發(fā)表的《國際宗教自由報告》,都無端指責我國“迫害宗教”,將我國列為宗教和人權方面“需要特別關注”的國家。
警惕國際基督教右翼勢力的文化滲透
美國稱霸世界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之一是,“美利堅民族是上帝選中來拯救人類的”。美國當局“人權高于主權”的理念,深深根植于美國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在多數美國人 的觀念里,惟有神權高于人權。雖然美國憲法規(guī)定政教分離,宗教勢力不能干預政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宗教對政治的影響無所不在。攻擊中國缺乏宗教自由, 支持以達賴喇嘛為首西藏分裂勢力,就是美國基督教保守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的表現。美國基督教新保守主義勢力向全球推行擴張性傳教戰(zhàn)略。他們向世界各地,特別 是中國大陸派遣英語教師、文化機構、志愿人員、政治經濟顧問等等,其中相當大的比例具有基督教福音派背景。這種傳教擴張態(tài)勢是全球化時代美國意識形態(tài)向外 擴張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國基督教右翼勢力積極擴大在中國的影響,其目的之一是企圖西方文化“和平演變”中國。美國紐約日報駐北京首席記者艾克敏(DavidAikman)曾寫 過一本著作,書名就是《耶穌在北京:基督教如何改變中國及全球力量平衡》。他在書中提出,如果將來中國基督教徒接近7千萬,中國基督教就會成為世界最大的 基督教團體之一;如果中國未來三十年內基督教徒人數達到中國總人口的20-30%,基督教的理念就會在中國政治及文化中成為起著統(tǒng)領作用的世界觀。而“中 國龍”一旦被“基督教羔羊”所“馴服”,中國將不再構成對美國和其他世界的威脅。
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在我國培植和扶植宗教勢力,抵制政府依法管理,抗衡愛國宗教組織,使他們培植的宗教勢力成為改變中國社會制度最重要的民間“民 主”力量。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一些西方國家公開支持我國基督教所謂“家庭聚會”的發(fā)展。他們認為這是改變中國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最終把崛起的中國納入 西方文明體系的最有效的途徑。
值 得重視的是,以傳播基督教的福音,改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態(tài)勢,是在逐步升級的。2006年5月11日,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邀請余杰等三位中國大陸“家庭 教會人士”訪問白宮,表達對“中國宗教信仰自由的關注。”這是1949年以來,第一位美國總統(tǒng)會見中國大陸地下教會人士。在這次會見中,余杰公然向美國總 統(tǒng)布什建議說:“里根總統(tǒng)因為埋葬了蘇聯東歐的共產制度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tǒng)之一。幫助中國發(fā)生這種變化,也許是上帝給總統(tǒng)先生的歷史使命。”
在互聯網上有一篇評論題為:“布什見余杰標志著什么?”文中指出:“布什接見余杰,是一個重大的事件,這標志著美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開始采取最高級的進 攻手段——意識形態(tài)控制。這就意味著執(zhí)政黨繼續(xù)采取守勢,靜觀其變的策略快要站不住腳了。余杰們不是一般的右派,他們要做的事情不僅僅是政治層面上的,而 是文明層次上的。他們要通過在中國發(fā)展基督教家庭教會,占據目前處于混亂和真空狀態(tài)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一旦這個目標達成,即在中國廣大中下層民眾當中建立基 督教宗教信仰,則執(zhí)政黨存在的根基將徹底崩潰。到那個時候,無論執(zhí)政黨采取什么手段和措施,其存在的合法性都將被根本否定。這雖然是一個慢功,但卻是根本 性的措施。這也不僅是政治的競爭,還是文明的沖突。對美國來說,這是徹底解決中國問題的終極手段。
這是網民的語言,比較尖刻,但是這種“危言聳聽”的評論,值得我們思考。
奧巴馬政府上臺后,當務之急是應對經濟危機。在推廣美國核心價值時,美國政府調整策略采用“更溫和、更低調的手段”。2012年4月8日,美國國務院公布 年度人權報告,盛贊席卷中東地區(qū)的“茉莉花革命”,可望帶來“持久的民主社會”,并尖銳地批評中國、古巴、白俄羅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權記錄。國務卿希拉 里說:2010年中國在人權方面顯然呈逆轉,而今年的人權狀況更為惡化。其中,將判定劉曉波顛覆國家罪,說成是限制言論自由;將在西藏和新疆打擊分裂勢 力,說成是“嚴厲鎮(zhèn)壓”。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美國執(zhí)政者的國際戰(zhàn)略方向是殊途同歸的。
三、境外宗教勢力的滲透威脅我國國家安全
境外勢力推動基督教在我國傳播,實質上是一種文化殖民和意識形態(tài)滲透。用資深傳教士李提摩太的話說,文化傳教是“抓住了中國的腦袋和脊梁”。意識形態(tài)體現為共同的價值觀和社會秩序。是一個國家存續(xù)的根本。
“宗教是一種具有歷史延續(xù)性的傳統(tǒng)文化模式和具有現實滲透力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境外滲透勢力鼓吹和推動基督教的普世化,對我國社會提出了“文化宣教”、 “文化浸透”的口號。境外宗教勢力以宗教語言掩蓋著西方至上的理念及其核心價值觀,侵蝕了我國民眾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他們直接攻擊我國的宗教、人權和 社會主義制度。
面對全球化的歷史進程,面對改革開放的復雜局面,西方宗教的滲透將會廣泛而深入。西方發(fā)達國家通過傳播宗教教義、資助宗教團體、挑動教派對立、發(fā)展宗教教 徒等方式,沖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麻痹國民的思想意識,制造民族分裂事端。在實際現實生活中,意識形態(tài)矛盾內容,將更多地表現為經濟利益的沖 突,具體表現為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市場份額等方面的競爭。這種競爭、爭奪具有直接、具體、分散的特點,表面上是法人經濟利益,實質上是國家經濟利益,分 散看是經濟利益,集中看是政治利益,它關聯著價值取向、政治制度的根本問題。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方宗教對華推行擴張性傳教戰(zhàn)略的背景下,基督教在我國城鄉(xiāng)地區(qū)迅速升溫,特別是在“三自愛國教會”之外的非法基督教聚會點,天 主教地下教會勢力,增長迅速。許多境外基督教異端如“呼喊派”等,廣泛蔓延。這些自命的傳教人員深入廣大城鄉(xiāng),改變人際關系網絡結構,給家庭帶來緊張和沖 突,造成社會分裂,否認中華文明,進一步削弱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性,介入社會與政治事務,消弱現有體制的合法性。
海外基督教教會作為傳播福音的主要力量,將目標瞄準當代中國大學校園。校園基督教傳播的組織形式是不斷建立發(fā)展校園團契,而網絡傳教成為其重要的虛擬形 式。校園基督教傳播隱性方式是進入教學領域,進行文化宣教。這樣擴張態(tài)勢的傳教中,大學生基督教徒出現比較快的增長趨勢。近年來,境外宗教勢力為爭奪我國 思想陣地和青年學生,把高校作為滲透的重要陣地,通過一些境外傳教士和高校境外信教師生,利用“英語角”、舉辦研討會、學術交流、扶貧助學和互聯網等方 式、途徑,不斷加大滲透力度,發(fā)展學生教徒,進行非法宗教活動,成為影響師生信仰和危害高校政治穩(wěn)定的潛在因素。他們不斷調整策略,變換手法,更新傳教途 徑。
互聯網的傳播優(yōu)勢勢必削弱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據學者統(tǒng)計,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中文網站約有1040個,天主教160個,基督教380個,70%設 在我國的港臺地區(qū)。例如,葛培理福音協(xié)會網站首先通過各種手段全面宣傳福音信仰,以塑造人們形成以溫和福音信仰為核心的倫理和價值觀念。以宗教的手段來傳 播政治價值符號,適度影響人們的政治選擇。“國際基督教關注”是美國一個有各教會參與的人權組織,它“致力于援助和支持那些為了實現自己的信仰而遭到迫害 的基督徒”。該網站提供了大量對所謂中國“宗教迫害情況”的報道,形式分為“深度報道”、“簡訊”和“新聞發(fā)布”,搶占文化輿論陣地。
在當今世界,互聯網的戰(zhàn)略資源高地被幾乎美國獨家壟斷?;ヂ摼W自誕生之日起就有美國牢牢掌控。目前全球互聯網根服務器有13臺,其中唯一的主根服務器在美 國,其余12臺輔根服務器有9臺在美國。所有根服務器均有美國政府授權的ICANN(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公司)統(tǒng)一管理,負責全球互聯網根域名服務 器、域名體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世界各國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曾要求打破美國對互聯網根服務器,分享互聯網的管理權,但是均遭美國拒絕。美國利用其對互 聯網資源的壟斷地位,通過各種形式干涉別國內政。
美國憑借著其強大的科技實力,打著“互聯網自由”的旗號,推行霸權主義。基督教、新興宗教等利用網絡傳教發(fā)展迅速。近年來,境外宗教組織和機構,針對我國 內地開展遠程宗教培訓,成為對華傳教的便捷方式。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互動性與隨意性,使得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宗教活動,打破傳統(tǒng)宗教活動場所的限制,傳播 更快。范圍更廣,影響更大,監(jiān)管更難。眾所周知,“法輪功”就是在某些右翼勢力的支持下,在北美生根,通過美國某些機構傳授的互聯網高科技手段,遙控指揮 在中國大陸的活動。
四、應當重視海外基督教右翼勢力的“合法滲透”
海外基督教右翼勢力的“合法滲透”,主要形式是“文化交流”、“學術研究”。他們通過教育系統(tǒng)和研究機構,在青年知識分子中宣傳基督教優(yōu)秀論,將西方近現 代文明歸功于宗教信仰,詆毀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貶低社會主義價值觀。至今我們缺乏學術上的應對,科學無神論幾乎沒有話語權。我們應當告訴青年學生,以科學技 術為第一生產力是如何推動西方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以及世俗人文主義和科學無神論發(fā)揮的思想啟蒙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利益格局發(fā)生深刻變化,人們思想的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其中,引人矚目的社會現象之一是,信仰宗教的民眾日益增多。 宗教學研究逐漸由邊緣學科發(fā)展成為“顯學”。隨著“宗教熱”的興起,隨著各種宗教傳教事業(yè)大量資助宗教研究,“精心呵護”宗教的學術傾向成為學術界的主流 聲音。還有一些人士極力推崇基督教文化,將其詮釋為“道德的源泉”、“民主的根基”、甚至是“科學的前提”。
舉例一個具體的事例說明,海外基督教是如何在我國高等學府制造話語權的。當代國際基督教勢力組織雄厚的資金,建立基金會和研究所,如:美國的鄧普敦基金會 (John Templet on Foundaiton)和美國的發(fā)現研究所(Discoverry Institute)這樣的機構,促進科學與宗教 的對話,旨在調和兩者的沖突,為現代宗教罩上科學的光環(huán)。鄧普敦基金會以數百萬美金的獎勵,吸引人們從事“科學與宗教合作”的研究。目前全世界獎金最高的 個人年度獎——鄧普頓獎,由該基金會頒發(fā)。鄧普敦獎年度獎金高達100萬英鎊以上,超過諾貝爾獎的金額。2012年度鄧普頓獎頒發(fā)給達賴喇嘛,其政治意圖 十分明顯。
這種國際基督教勢力制造的“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的思潮,已經登上中國著名高等院校的講臺。如:在英國鄧普敦基金會的資助下,2005年11月30 日到12月14日,武漢大學舉辦“科學與宗教”的系列講座,邀請四位美國基督教學者,發(fā)表演講。他們利用“基督教信仰三個傳統(tǒng)——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 教”“豐富的基督教信念”向中國青年學子說明:“上帝創(chuàng)造了物理規(guī)律”,“宗教信念可以為科學發(fā)展提供哲學基礎”等等。這個系列講座被編輯為《科學與宗教 的對話》一書,收入北京大學宗教學文庫出版發(fā)行。這種“科學與宗教”的系列講座,不僅在武漢大學,而且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持續(xù)地舉辦,并陸續(xù)出版 各種演講集。它在高等院校產生的影響值得深入調查研究。目前,一些哲學系的畢業(yè)生成為在大學校園里非?;钴S的傳教士,已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種思潮已經轉化為中國學者的聲音。2007年12月30日,在首都科學講堂上,北京大學的某位教授演講《近代科學的起源》。他聲稱:“基督教為近代科學的興起提供了強大支持,可以說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
我們知道,用恩格斯的話說,在中世紀的歐洲,“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tài),即宗教和神學”。當時,一切學科都是基督教神學的工具,在神學的控制下,失去了自身的 獨立性。那時,如果用宗教理念無法解釋新的科學發(fā)現時,科學家就會被視為異端和無神論者,遭到殘酷的迫害。如天文學家伽利略贊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 遭到宗教法庭殘酷審判。隨著人類理性的發(fā)展,人們科學地探索自然、宇宙,逐步打破基督教神學的禁錮,各種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才發(fā)展起來。正是近代啟 蒙思潮的興起,科學無神論對基督教神學的批判,消弱了基督教神學的統(tǒng)治,為各種學科的獨立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宗教滲透已經成為國外文化滲透的主要內容。而文化問題,宗教問題,以至意識形態(tài)問題,需要思想上的應對。思想教育,應當和風細雨,春風化雨。
五、加強科學無神論建設,抵御境外宗教滲透
科學無神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宗教理論的重要基礎這個學科的建設,不僅關系著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提高全民族素質,還關系著抵御境外極端宗教勢力滲透、國家文化安全的問題。
意識形態(tài)安全是國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和核心,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意識形態(tài)管理是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根本途徑。西方發(fā)達國家推行的全球意識 形態(tài)管理戰(zhàn)略已經嚴重威脅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將基督教教義抽象為所謂的“普世價值”,本質上是西方話語霸權的表達。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基 督教新保守主義勢力,積極向中國推廣這種“普世價值”,“是其“西化”、“分化”我國圖謀的具體方式,也是當代中國產生價值混亂的一個根源。
在境外宗教滲透日益增強的影響下,在當前學術界,各種新“有神論”相當活躍,力圖割裂馬克思主義同無神論的關系,貶低科學無神論的地位。某些學術權威大力 倡導“漢語基督教神學”運動,并積極推動這種“宗教神學”成為國家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學術方向,極力抬高有神論的地位,這種思潮已經開始影響政策制定和 輿論導向。
近些年來,在宗教影響日益增強的形勢下,“精心呵護”宗教文化的傾向,日益升溫,而批評宗教消極因素的聲音,很難得到應有的話語權。科學無神論話語權的嚴 重缺失。一些號稱研究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權威學者,絕口不談無神論,力圖把無神論從馬克思主義那里閹割出去。貶斥無神論,反對研究和宣傳無神論,一時形成 強大的輿論氛圍。無神論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研究禁區(qū),敗壞了無神論的聲譽,擠壓了無神論的影響空間。這種情況不僅嚴重影響了科學無神論的研究和宣傳教 育,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構成了相當威脅。
與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工作相比,無神論研究的學術事業(yè),仍處于弱勢地位。為應對當前國內外嚴峻的時局,開展科學無神論學科的建設,勢在必行。只有形成系統(tǒng)的 科學無神論理論體系,才能為應對戰(zhàn)略和具體政策,提供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茖W無神論學科的建設,將影響全國有關領域的思想趨勢和學術結構向良性轉變,而 且將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和民族素質的提高產生積極作用,并將提供有針對性地抵御宗教滲透的思想理論武器。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科學無神論的唯物世界觀和積極人生觀,占有重要地位。黨中央一再指出:要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 吸引力和凝聚力,科學無神論的作用不容忽視。一個時間以來,有種輿論,力圖把科學無神論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中剔除出去,這是危險的,既 不符合人類歷史和當代的世俗化潮流,也與中國的人本主義傳統(tǒng)相悖。
意 識形態(tài)競爭是當代社會生存方式競爭的主戰(zhàn)場之一。思想戰(zhàn)線上的戰(zhàn)爭是靠激烈而高明的思想競爭來贏得的。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其中應包括大力加強科學 無神論建設。研究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與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關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系、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關系、與黨的宗教政策的關系,與 抵御宗教滲透的關系等等,不僅是加強科學無神論研究和宣傳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宣傳教育的需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進一步 延伸。從思想文化上提供抵御境外宗教神學滲透的理論武器,才能確保我國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