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外,可能引發(fā)制度的高下優(yōu)劣之爭
張志坤

任何重大事件都將引發(fā)深層次的思考,疫情危機也是這樣。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中國社會帶來巨大沖擊,不僅直接沖擊中國的公共衛(wèi)生健康秩序,直接沖擊中國的經濟建設步伐,還間接而卻地強有力地沖擊中國的政治生活與意識形態(tài)。目前,轟轟烈烈的全民抗疫在中國掀起了巨大的思想波瀾,其廣度與深度上都堪稱空前,其中一個顯著焦點,就是中西制度的優(yōu)劣之辯與高下之爭。
還在中國上下竭盡全力抗擊疫情、無暇他顧的時候,西方政客以及一些中國的公知們就已經開始了對中國社會與制度的攻訐,他們借疫情說事,鞭笞中國的政策舉措,貶低中國的社會反映,進而否定中國的制度與文化,力圖把當今中國描述成為一個沒有希望并且為害世界的洪水猛獸,。這種取向其登峰造極之代表作,便是美國《華爾街日報》有關《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一說,這篇社評文章代表西方主流媒體的意見,對當代中國進行了終極宣判,“中國崩潰論”也隨著此節(jié)拍而再一次沉渣泛起。
與此同時,中國的愛國主義者則密集抒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他們歌頌抗疫中的勇敢者,贊揚中央政府的堅強領導,認可認同中國制度的優(yōu)勢,看重公有經濟的統(tǒng)籌力量,對取得抗疫的勝利充滿信心和希望。當然,他們也對各種不良社會現(xiàn)象進行無情的批判,特別是毫不留情地批判一些不得力的地方政府,鞭笞抗疫中顢頇無能的官員,但這些批判都是建設性的。
上述兩種輿論傾向已經開始了交鋒。來自的西方國家的攻擊已經不只是霸權一家,他們的戰(zhàn)略幫兇已經跟進上陣,比如澳大利亞等,中國的公知們也再次活躍了起來,以各種形式現(xiàn)身、發(fā)聲、示相,與此同時,中國左翼陣營則即時發(fā)起反擊,反響也十分迅速。于是,彼此之間就構成了一場思想理念與價值邏輯的新論戰(zhàn)。
眼下,這場論戰(zhàn)還在進行當中,雙方基本上還只是進行著雞鴨各講,即論辯的主題雖然基本一致,但所面向的對象卻各不相同,各對各的受眾,情緒都相當高昂。所以,論辯非但看不到結束的前景,而且還在蔓延擴大,甚至比當初疫情的蔓延與擴大來得更激烈更強勁。預計,雙方的論辯將繼續(xù)圍繞如下若干問題進行:
其一,公有制管用還是私有制靈光;
其二,政府作用大還是市場作用大;
其三,愛國主義好還是自由主義好;
其四,發(fā)展公民社會還是建設集權國家。
圍繞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的論辯,這就意味著,疫情危機還將發(fā)展發(fā)酵,也就是說,這場公共衛(wèi)生事件不但正在向全球蔓延,也還正在向人們思想深處蔓延,正在向意識形態(tài)領域蔓延,人們都要竭力探索它的真相:
一是它的自然屬性真相,即到底誰是罪魁禍首,到底誰是策源地,疫情到底來自何處;
二是它的社會屬性真相,即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到底有沒有人為的陰謀,不同的制度、道路與文化背景下,疫情將得到怎樣的處置,并以此見證各自的高地優(yōu)劣。
這樣看來,對于這場次公共衛(wèi)生事件,如何總結經驗教訓,如何設計安排接下來的改革,從何處著手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主張,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是南轅北轍。不同的意見必將導致不同行動取向,這實在是一個重大問題。
好在疫情危機已經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事情,已經超越中國而把世界許多“民主國家”卷了進來,既然有了多個不同的模本范例,正所謂有比較才有鑒別,在人們的論辯之后,事實將會做出做最有力的評判。
這里筆者沒有任何一點以鄰為壑、幸災樂禍的心思,但卻不得不說,中國真值得慶幸!設想一下,如果疫情危機僅僅發(fā)生在中國,而別人安然無事。如意這樣的話,可以預計,中國很能要再一次被普世、公知們的唾沫淹個半死了。
即便這樣,今后值得憂慮的地方也依然很多,譬如,疫情過后,中國社會肯定將掀起學習抗疫精神的高潮,但中國的抗疫精神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認可認同(是內心而不是表面的)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