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员的女朋友》,9.1成人免费视频app官网版,影音先锋色中色,爱 爱 爱 电影,亚洲美女污污污的视频在线观看,篮球亚洲杯预选赛直播,试爱电影完整,99久久婷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与已婚人妻爱田奈奈

紅色文化網(wǎng)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中心 > 杜鵑花開 >

紀實文學

打印

周喜俊:大愛筑長城

大愛筑長城

周喜俊

崔建強82歲的奶奶付三妮被意外燒傷,醫(yī)院經(jīng)全力搶救,宣告人不行了,趕緊拉回去準備后事吧。沒想到,這個全身三度燒傷的耄耋老人,在不吃不喝,不能輸液的情況下,挺了整整十天,還是咽不了最后一口氣。全村的鄉(xiāng)親們輪番來看她,那慘不忍睹的樣子,讓大家痛心不已,滿院子的人都在默默垂淚,不知該如何給這個苦命的女人以心靈慰藉。

崔建強的母親,也是付三妮的外甥女,她似乎明白了老人不能瞑目的緣由,把嘴貼在她耳邊問:“三姨,你還在等我三姨夫的音信?。?rdquo;處在昏迷狀態(tài)的付三妮突然睜了睜眼,嘴唇嚅動著,只是沒發(fā)出聲音。鄉(xiāng)親們豁然明白,等了丈夫崔志堯64年的付三妮,臨終活不見人死不見尸,她實在不甘心??!

為了卻老人的心愿,崔氏家族的長輩們經(jīng)商量,決定用謊言為她圓了這個夢。他們找來一塊新磚磨光滑,刻上“崔志堯之靈位”,用紅布包了裝進自制的骨灰盒,捧到付三妮枕邊說:“忙妮兒她爹早就過世了,怕你傷心,一直沒敢跟你說。這是他的骨灰,到了那邊再找找你家忙妮兒,你們一家三口就能團聚了。”

付三妮的喉嚨咕嚕了一下,她試圖抬起手,指炕柜上的藍包袱。建強母親明白她的意思,忙把包袱打開,拿出老人出嫁那天穿的紅嫁衣和頭上戴的紅絨花。多年前她就和外甥女說過:“我百年之后不穿壽衣,你們把我的嫁衣和頭飾穿戴上,你三姨夫走那會兒我才18歲,他心里還是我出嫁時的樣子,幾十年沒見面,穿上壽衣到了那邊怕他不認得我。”

女人們輕輕把她扶起來,費了好大力氣才把那件嫁衣給她穿到身上,崔建強最后一次給奶奶梳了頭,挽好纂,把紅絨花頭飾戴上。付三妮緊鎖的眉頭舒展了,頭慢慢轉(zhuǎn)向枕邊的“骨灰盒”,使勁睜了睜眼,長長舒了一口氣,干枯的眼窩中流下兩行清淚,心臟隨之停止了跳動。

付三妮撼人心魄的人生謝幕,在我的家鄉(xiāng)行唐縣流傳甚廣,她的娘家南賈素距我們村不足5公里,兩村結(jié)親的很多,早有不少人為我推薦過這個素材,想讓我寫部作品。我一直認為這是個癡情女人為丈夫守節(jié)的故事,而這類題材的作品,從古至今并不鮮見。

我真正了解崔氏家族的歷史并為之動容,是見到崔建強之后。從這個1978年出生的青年人聲淚俱下的講述中,我終于明白,付三妮的丈夫崔志堯并不是他的親爺爺,為崔家撫養(yǎng)了五代人的付三妮是與他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的奶奶。

崔志堯:鬧革命舍家別妻走天涯

崔志堯.jpg

崔志堯

崔志堯1914年出生在行唐縣莊頭村。崔家是書香門第,家中十幾畝地,有騾子和大車,在村里屬于自給自足人家。崔志堯兄妹七人,五男二女,他排行老二,因一個眼睛大一個眼睛小,長輩們總是親昵地叫他“個半兒”。時間長了,綽號成了昵稱,村里人也都跟著這樣叫。

崔志堯的爺爺是清代文人,念過私塾,熟讀四書五經(jīng),非常重視孫子輩的文化教育。雖然家境不太富裕,也要供孩子們讀書。崔志堯性格開朗,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悟性極高,凡是他讀過的書,都能把內(nèi)容完整地講給周圍人聽。村里人都說,這孩子天生是讀書的料兒,將來必能成大器。爺爺聽到這話,高興得合不攏嘴。

崔志堯確實不負眾望,讀書一路跳高越級,1927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保定二師,比他大兩歲的哥哥崔喜堯也考入正定師范,這對崔氏家族來說可謂雙喜臨門。爺爺親自帶他哥兒倆到祖墳燒香叩拜,期盼兩個孫子靠讀書光宗耀祖。

崔志堯就讀學校是當時有名的“紅二師”,因報考者大多為成績優(yōu)異的寒門子弟,對百姓疾苦有著深切感受,為窮人翻身得解放尋求真理的熱情很高。他們這屆學生入學之前,學校早就建立了黨團組織,在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開展革命斗爭。崔志堯第一次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世界地圖,眼界大開,在這里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和革命書籍,不斷充實的知識讓他心胸越來越開闊。讓他更為振奮的是,進步的國文老師在課堂上公開講《共產(chǎn)黨宣言》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激發(fā)青年學生研究馬列主義、探索救國救民的革命真理。

崔志堯雖然年輕,但性格剛毅,聰明果敢,口才極好。在行唐國辦讀高小時,他因?qū)Ψ磩榆婇y和奸商互相勾結(jié),抬高物價,坑害百姓的做法不滿,組織進步學生發(fā)表演講,鼓動群眾砸了不法商家的鹽店,他卻以煽動群眾鬧事的罪名被官府拘押。為解救這個惹事的孫子,爺爺托人在地主家借來100塊大洋的高利貸,總算把他贖了出來。這件事的結(jié)果是:迫使官府出面,強令鹽價下降,眾多百姓受益,崔家為此債臺高筑。

少年時代就有如此膽識的崔志堯,在保定二師這個以紅色為底蘊的嶄新環(huán)境,感覺一下子長大了,明白了窮人祖祖輩輩受苦受窮的原因,憂國憂民的意識更加強烈。他很快結(jié)識了一批進步青年,和他們一起研討社會主義革命問題,探索為解放全人類而尋求真理的路徑,積極參與進步學生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很快成為學生運動中的積極分子。他的政治素質(zhì)和工作能力,得到黨團組織一致認可。1929年,15歲的崔志堯在學校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這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轉(zhuǎn)折,他不再是那個帶領(lǐng)同學砸奸商鹽店的少年,而是有著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仰,有著組織領(lǐng)導能力和明確方向的革命勇士了。

1930年“反帝大同盟”在保定二師成立,崔志堯成為其中的骨干成員。紅色組織在學校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對敵斗爭越來越活躍,進步學生頻繁鬧學潮,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高壓政策,控訴反動統(tǒng)治者的累累罪行。轟動全國的“保定紅二師學潮”之后,惱羞成怒的國民黨反動當局出動軍警包圍了學校,以保定二師“共匪盤踞”,“學生鬧暴動”為由,公開鎮(zhèn)壓愛國學生。50多名愛國學生被登報宣布開除學籍并發(fā)出通緝令,崔志堯是鬧學潮的骨干分子,自然在被開除和通緝之列。

崔志堯被通緝的消息傳到家鄉(xiāng),親人們不知他是死是活,母親著急上火,大病一場,很快離世。一心盼望兩個孫子光耀門庭的爺爺,得知二孫子被開除學籍,在絕望中病倒,吩咐大孫子崔喜堯從正定師范退學,回來打理破敗的家。爺爺是個講信譽的人,臨終前賣掉家里五畝地,連本帶息還清了借地主家的高利貸。剩下的三畝地和一套騾子車,爺爺叮囑,這是咱家唯一的生產(chǎn)工具了,再難也要留著。深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爺爺,本以為長孫崔喜堯有文化,善良本分,能讓這個敗落的家起死回生。可他忽略了喜堯的弱點,這個溫順聽話,性格軟弱,又缺少主見的長孫,自幼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挫折,他只喜歡讀書,不會種地,更沒有當家主事的指揮能力。不到半個月母親和爺爺相繼去世,一大家子人要吃要喝,已讓他感到巨石壓頂,誰知好端端的一頭騾子,清晨竟然無緣無故從棚圈跑出去,墜入院外的大口水井淹死。崔喜堯經(jīng)受不住這接二連三的災(zāi)難,精神失常,上吊自殺。大嫂為擺脫厄運,丟下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兒改嫁他鄉(xiāng),奶奶急火攻心得了偏癱……

崔志堯回到村里才知道,他被反動當局通緝的半年時間,家里遭遇了如此大的變故,過去那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四合院被陰霾籠罩。面對這個破敗的家,崔志堯內(nèi)心充滿痛苦和對親人的無盡愧疚,同時也深刻認識到,這不是他一個家庭的災(zāi)難,而是中華民族的苦難。在保定二師受到的革命教育,讓他懂得了作為中華兒女,只靠讀書,并不能喚醒在黑暗中沉睡的祖國,只有尋求革命的道路,才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為把革命火種撒播到勞苦大眾之中,他在莊頭村學校當了專職教師,利用工作之便串聯(lián)本村進步青年,創(chuàng)辦了貧民夜校,把在保定二師學到的革命道理,編寫成通俗易懂的教材傳播開來,啟發(fā)勞苦大眾的階級覺悟,號召窮苦人團結(jié)起來,和封建剝削階級做斗爭。夜校辦得很成功,僅本村學員就有40多個。通過這種宣傳形式,成功組織了貧雇農(nóng)抗租抗債、反對苛捐雜稅等一系列斗爭,讓貧苦農(nóng)民得到了實惠,激發(fā)了群眾的革命熱情。

1931年崔志堯在家鄉(xiāng)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感到肩頭的擔子更重了,為使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理念在人民群眾深深扎根,他以教書為掩護,組織進步青年在莊頭村成立了“讀書會”,“青年激勵社”,利用這些平臺,把越來越多的知識青年和外地回鄉(xiāng)的共產(chǎn)黨員聚集到一起,搞革命宣傳,發(fā)展黨團員,不斷壯大革命隊伍。這個時期,僅行唐城南各村黨團員就發(fā)展到上百人,為行唐縣黨團組織的成立奠定了基礎(chǔ)。這年6月,首屆中共行唐縣委員會和首屆共青團行唐縣委員會同時成立,崔志堯任首屆團縣委書記,是直中特委唯一縣級團組織。第二年,他又參與組建起“行唐縣反帝大同盟”,至此行唐縣早期領(lǐng)導集體正式產(chǎn)生。

1932年6月下旬,以博古為首的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北方各省委代表聯(lián)席會議,要求在北方各地普遍發(fā)動革命暴動,建立紅色政權(quán)。中共直中特委為貫徹北方會議精神,決定在正定、新樂、行唐、藁城、靈壽五縣發(fā)動一次大規(guī)模的武裝暴動,成功后建立紅軍游擊隊。崔志堯在這次暴動中肩負的任務(wù)是在準備暴動的地區(qū)做思想發(fā)動和宣傳教育工作。一切準備就緒,眼看成功在望,因叛徒出賣,致使五縣聯(lián)合暴動夭折。1933年初,行唐縣委再次組織了“水泉暴動”,歷時五天,傷亡慘重。

兩次暴動失敗,國民黨反動當局出動軍警對共產(chǎn)黨進行瘋狂報復,用“寧可錯抓一百,決不漏網(wǎng)一個”的野蠻方式,四處抓人,行唐縣處在白色恐怖之中。為保存革命力量,黨組織通知,崔志堯和其他暴動負責人及骨干分子秘密轉(zhuǎn)移。

付三妮:為大愛撫養(yǎng)崔家五代人

付三妮.jpg

付三妮

崔志堯因在保定二師鬧學潮遭反動當局通緝,輾轉(zhuǎn)回到家鄉(xiāng)后,父親怕這個“不安分”的兒子再出去惹事,四處托人為他張羅媳婦。身體偏癱的奶奶也覺得太需要有個女人來當這個家了,她知道二孫子眼眶高,囑咐媒人給找個賢惠漂亮的,能拴住孫子的心,找來找去就找到了本縣南賈素村的付三妮。

付三妮大名付香玉,因在姐妹中排行老三,人們習慣叫她三妮。付三妮母親生過四男四女八個孩子,四個兒子都在童年夭折。四個女兒倒像迎風綻放的鮮花,一個比一個漂亮,是本村有名的四大美女。大妮香雪、二妮香俊都已出嫁,三妮香玉十七歲,待字閨中,四妮香擋年齡還小。

媒人給付三妮母親介紹崔家情況:“書香門第,五男二女,本人排行老二,年滿十八歲,才貌雙全,保定二師畢業(yè),在本村教書,掙著錢又能守著家。家里一座四合院,十幾畝好地,閨女進門就能當家。”最后還特意強調(diào),“這樣的好人家可不愁媳婦,上門提親的都踢破了門檻兒,你們要是不早拿主意,過這個村可就沒這店兒啦。”

媒人一張巧嘴,把付三妮母女說得心急火燎,這樣的好人家打著燈籠都難找,怎能錯失良機?在重男輕女的舊社會,三妮娘只養(yǎng)活了四個閨女,總感到在別人面前矮了半截,得知崔家有五個兒子,先有幾分欣喜。付三妮沒有上過學,對讀書人格外崇拜,聽說男方師范學校畢業(yè),還是個教書先生,年齡相當,心里早一百個愿意。母女倆心照不宣,都很看好這門親事。三妮娘沒等外出的丈夫回來商量,就一口應(yīng)下這門親事。

三妮娘覺得攀了高枝兒,為了不讓崔家小瞧,她傾其所有為三妮置辦了一套體面的嫁妝,另配一對裝滿各色衣服布料的藍色印花包袱,一身繡花嫁衣。還破例讓三妮歇息幾天,專門練習盤頭,怕女兒嫁到這樣的書香之家梳不好頭讓人笑話。自從定下這門親事,付三妮心里就像長了草,恨不得馬上飛到那個充滿書香味的四合院兒,陪伴在自己心儀的男人身邊。

1932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是付三妮出嫁的日子,崔家抬著一頂四處透風的轎子來迎娶她。兩個姐姐一見就犯了嘀咕,書香門第,大戶人家,怎連頂像樣的花轎都租不起?這也太寒酸了吧。付三妮不在乎,還自我解嘲說:“我嫁的是男人,又不是花轎,說不定人家是怕我暈轎,故意給租了頂透風的,讀書識字的人就是會體貼人。”

十七歲的付三妮穿上漂亮的新嫁衣,滿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上了花轎。她透過轎簾的縫隙,偷看那個穿長衫,戴禮帽,騎著馬來迎娶她的男人,想象著將要開始的新生活,心里比吃了蜜還要甜。

付三妮進門才知道,崔家的境況與媒人描述的相差甚遠,只有“進門就當家”這句是最真實的。這個如同剛經(jīng)歷過大地震的家庭,已是破敗不堪。奶奶偏癱生活不能自理,走路要扶著個小凳子,公爹身體不好不能干活兒,三個小叔子最大的十五歲,兩個小姑子最小的四歲,大伯子哥留下的女兒剛八個月。三個沒娘的女孩子見到年輕漂亮的付三妮就像見到了親娘,新婚之夜都依偎在她身邊不肯離開,直到躺在她的新房睡著了才把她們一個個抱走。

崔志堯把兩個妹妹和侄女安頓好,回到洞房對妻子說了一句贊美話:“你穿上嫁衣真好看”。 付三妮羞澀地低著頭,心里感到很溫暖。丈夫接著說了一句,“你嫁給我可要受苦了”。這話說得很真誠,付三妮被感動了,她覺得有這么知書達理的丈夫在身邊,吃什么樣的苦都不在乎。

第二天早上,付三妮把新嫁衣疊好包進藍包袱,穿上布衣就下了廚房。從這天開始,十七歲的弱女子成了這個十口之家的當家人,一家老小吃喝穿戴都要她張羅。丈夫整天忙得不著家,經(jīng)常深更半夜才回來,到家不肯休息,仍然在煤油燈下讀書寫字。盡管夢想和現(xiàn)實有著巨大落差,可善良賢惠的付三妮并不后悔,她仰慕丈夫有文化,覺得男人要成就大事,就該有這么股子執(zhí)著勁兒。她甘愿把所有家務(wù)全部承擔起來,讓丈夫全身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崔志堯越來越愛通情達理的妻子,盡管她沒有文化,但聰明能干,善解人意。有時她晚上回家早了,會教付三妮讀書認字,還教她念自己編寫的歌謠:“窮人苦,窮人苦,窮人起來斗地主……”

付三妮當時并不知道丈夫以教書為名從事的革命工作,也不懂他整天說的“真理”是什么,但能感覺到丈夫做的事情是對的,是為讓勞苦大眾都過上好日子。她喜歡聽丈夫給她“講課”,尤其喜歡看丈夫手執(zhí)毛筆寫字的灑脫,她覺得丈夫的字太好看了,每次走進房間,看到那些字,心里特別自豪。有一次她回娘家,趁丈夫不在偷著帶走了幾張,想在親人們面前顯擺顯擺,也讓娘家的晚輩們跟著學學。沒想到,娘家人看到這些字大驚失色,說你家男人是“共匪”,要是讓人知道,咱家親戚都得跟著遭殃。

付三妮自從知道丈夫的底細,就多了幾分擔心,當時她已有身孕,唯恐丈夫遭到不測,她想永遠陪伴在丈夫身邊,伺候他,保護他。崔志堯晚上出去寫標語,她堅持跟著去放哨。崔志堯是行唐團縣委書記,經(jīng)常以“讀書會”為掩護,召集人來他家后院的柴房秘密開會。為防止被人發(fā)現(xiàn),付三妮總是提前把棉被掛在窗戶上擋住燈光,自己坐到門口邊做家務(wù)邊站崗。

有一天深夜,崔志堯外出開會回來,從懷里掏出一雙虎頭鞋,說是給他們將要出生的孩子買的。付三妮心頭突然掠過一絲不祥之感,她把鞋捧在手上,心里默默祈禱,愿老天爺保佑丈夫平安??蓻]過幾天,她擔心的事還是發(fā)生了。

1933年春節(jié)過后,由行唐縣委組織的水泉暴動慘遭失敗。崔志堯接到組織迅速轉(zhuǎn)移的通知,匆忙回了一趟家,他對妻子說:“如果我三天之內(nèi)不回來,你把我所有的書和資料都要燒掉。”

付三妮默默點點頭,轉(zhuǎn)身從針線筐里拿過剛為丈夫做好的一件藍布長衫,把最后一個扣子綴好給他穿在身上。崔志堯兩只大手撫摸著妻子消瘦的肩頭,飽含深情說道:“這個家就交給你了!”說完轉(zhuǎn)身出門,匆匆消失在夜色中。

崔志堯走后三天還沒回來,外面風聲越來越緊,付三妮遵照丈夫的囑咐,開始燒他留下的資料。白天怕被人發(fā)現(xiàn),晚上她和幾個小叔子分頭燒,一連燒了三個晚上,大部分書都燒了,還剩幾本丈夫經(jīng)常讀的書,她實在舍不得燒掉,便包好藏到墻上的窯窩兒,用土坯砌好抹平,外邊掛上神像做偽裝。后來隨著搬家,她又輾轉(zhuǎn)藏到炕洞、夾墻,為防止潮濕,還弄來生石灰把柳編箱埋住。她藏著丈夫這一包書,也藏下了一份念想。

崔志堯走后不久,付三妮生下一女孩,取名忙妮兒,這名字也可體現(xiàn)出她當時的生存狀態(tài)。丈夫不在家,她伺候老的,照顧小的,從早晨睜開眼就有干不完的活,打水、做飯、洗衣服、紡棉花、織布、做針線,還要到農(nóng)田干活,整天忙得像個陀螺不停地轉(zhuǎn),累得都支不起腰來。但看到女兒一天天長大,想到丈夫有一天會回來,心里就有一種希冀和期盼。

女兒蹣跚學步了,付三妮拿出那雙虎頭鞋給她穿上,告訴孩子:“這是你爹給買的。”女兒咿呀學語喊出的第一個字是“爹”。這個乖巧的孩子,整天聽娘講爹的故事,對從未見過面的爹充滿期待。吃飯時總要搬個小板凳放到自己身邊,不許任何人坐這個空位,說要等爹回來,讓爹挨著她坐。

過年了,忙妮兒到大街上玩耍,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在爹懷里撒嬌,回來問娘:“爹怎么還不回來?俺想讓爹抱抱。” 付三妮哄女兒:“快了,今年回不來,明年準回來。”第二年春節(jié)前夕,忙妮兒聽鄰居的小伙伴說她爹買了糖,跑回家跟娘學舌,一臉羨慕的樣子。付三妮隨口說了一句:“等你爹回來也給你買糖。”小忙妮兒高興了,拉著娘的手非到大門口等爹不可。夜幕降臨,付三妮抱著女兒坐在門口的碾盤上,唱著思念丈夫的小曲兒,淚水忍不住滿面流淌。懂事的忙妮兒抬起一雙小手給娘擦著眼淚說:“娘,俺不吃糖了,咱回家吧。”

忙妮兒在期盼中等了一年又一年,還是沒有等到爹回來。她四歲那年出麻疹回內(nèi)合并為痢疾,腹瀉不止,大夫說這種病很難治好,讓家人有個思想準備。忙妮兒三叔急了,跪下求醫(yī)生:“你一定想辦法救救俺侄女,二哥不在家,二嫂就這一個閨女,她要有個閃失,俺這個家就完了。”在他的苦苦哀求下,醫(yī)生給開了兩副中藥,說能不能見效就看孩子的運氣了。忙妮兒三叔借錢把藥買回來,忙妮兒已經(jīng)咽了氣。

這個可愛的女孩兒臨死之前,還用微弱的聲音問:“娘,爹咋還不回來看俺?”付三妮強忍著淚水哄女兒,“你爹正在路上,很快就回來了。”女兒連抬眼皮的力氣都沒了,小聲說:“娘,俺先睡會兒,爹回來了,趕緊叫醒俺。”忙妮兒閉上的眼睛再也沒有睜開,她帶著對父親的期盼死在了母親的懷抱。

奶奶怕付三妮悲傷過度病倒,讓她回娘家休養(yǎng)幾天。付三妮見到母親忍不住嚎啕大哭,母親深知女兒心中的悲苦,極力勸慰,變著法給做好吃的,可她吃不下睡不著,閉眼就聽到女兒稚嫩的喊“爹”聲,就能看到女兒穿著虎頭鞋蹣跚走路的小腳。

付三妮在娘家住不下去了,她想回去到女兒常玩耍的地方坐會兒,想躺到女兒睡過的枕頭上聞聞孩子的氣味兒,想看看女兒那雙虎頭鞋還在不在,這是丈夫留給孩子的唯一禮物。她神情恍惚出了娘家村,暈頭暈?zāi)X走到婆家門口,一抬眼看到碾子上搭著女兒的衣服,撲上前抱在懷里,淚水如斷線的珠子簌簌滾落。淚流干了,腦子也清醒了,丈夫一走五年杳無音訊,唯一的女兒也沒了,自己還回婆家干啥呢?她想到了娘家人的勸說:“你才二十三歲,趁著年輕,再嫁個好人家,生兒育女,老了也能有個依靠。”

付三妮轉(zhuǎn)身準備離去的時候,二小姑子隔著窗戶看見了她,沒顧上穿鞋就追了出來,邊跑邊哭喊:“二嫂回來了,二嫂回來了,二嫂別走啊,我好想你……”

這聲聲哭喊,拖住了付三妮挪動的腳步。她用雙手拍拍發(fā)僵的臉頰,暗自埋怨自己:“你咋能這么自私?丈夫把這個家托付給你了,你要是圖清爽一走了之,這一大家子人咋辦?你的孩子沒了,志堯的親人還在,你要是扔下一家老小不管,能對得起丈夫的信任嗎?”付三妮長長嘆了口氣,擦干眼淚,抱起小姑子又走進了家門。

偏癱的奶奶聽見付三妮回來,扶著凳子蹭到門口迎接,眼含淚花說:“俺就知道你心眼兒好,不會丟下這些沒娘的孩子們不管。好人有好報,等那天個半兒回來了,你們再生幾個活蹦亂跳的孩子,咱這個家就熱鬧起來了。”

奶奶的期盼,付三妮何嘗不希望盡快變?yōu)楝F(xiàn)實,可丈夫在哪兒呢?新婚八個月別離,至今連個口信也沒有,他到底是死是活?白天付三妮用一刻不停的忙碌,壓抑著內(nèi)心的憂傷。漫漫長夜,她拿出自己的嫁衣抱在懷里撫摸著,反復咀嚼丈夫說過的那句話:“你穿上嫁衣真好看。”任憑淚水滿面流淌。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日寇鐵蹄在中華大地肆意踐踏,行唐人也不可幸免,每次日本鬼子進村掃蕩,付三妮特別留意那些掩護百姓轉(zhuǎn)移的八路軍和游擊隊,她覺得丈夫就在這支隊伍中。國難當頭,百姓遭殃,此時她終于明白了丈夫?qū)で蟮?ldquo;真理”,他們撇下自己的小家,不惜犧牲生命和敵人斗爭,就是為了讓眾多家庭過上幸福日子,沒有這些人的付出,哪有老百姓的安寧?這么一想,她就有了一種精神力量,覺得更應(yīng)該為丈夫管好這個家,讓他安心去干大事。

付三妮終于等到了丈夫的消息。1938年,崔志堯從江西寄回一封沒有具體地址的家書,家里人都不識字,請本家一個讀過書的長輩給念了,信中除對奶奶和父親表示問候外,重點問妻子生的是男是女,孩子是否健康?對妻子辛辛苦苦照顧全家老小表示歉意。說他可能還要很長時間不能回家,妻子是去是留全憑她自己做主,要是留在家中,希望弟弟們幫她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要是妻子想走,家人千萬不要干涉,她還年輕,今后的路還很長……

付三妮聽完這封信大哭一場,她日夜思念的丈夫還活著,這讓她燃起了新的希望,不管多苦多累多難,她都不會離開這個家??珊⒆記]了,一想到女兒咽氣前還在等爹回來,她的心都要碎了。她找出女兒穿過的那雙虎頭鞋刷洗干凈放在柜子里,想等丈夫回來給他一個交待。

一晃幾年過去,三個小叔子陸續(xù)到了結(jié)婚年齡,付三妮傾其所有,一個個給他們成了家,甚至連自己的房子和娘家陪送的家具都給了他們。她帶著大妯娌留下的女兒和兩個小姑子搬進了后院低矮的柴房。柴房面積太小,盤不下大炕,她只能蜷著腿和三個女孩子擠在一起,還風趣地說:“我每天晚上給她們當‘團長’。”

奶奶偏癱多年,對付三妮成了習慣性依賴,別的孫媳婦誰照顧都不行,喂飯喂水背著上茅房都得付三妮伺候,只有離開一會兒,她就會喊:“個半兒媳婦,快來背我”。公爹身體不好,后來又得了半身不遂,行動不便,每天晚上付三妮先給公爹鋪好炕,打發(fā)他睡下,再去照顧奶奶。鄉(xiāng)親們都說,親兒女都不一定能做到的事,付三妮做到了,她為這個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家,無休止地付出,從來沒有半句怨言。

新中國成立后,不少在戰(zhàn)爭年代與家里失聯(lián)的人陸續(xù)有了音訊,崔志堯卻始終沒有消息。有人說他犧牲了,有人說他去了臺灣,還有的說他當了大官兒,在外邊娶了個有文化的媳婦,早已兒女成群,不會回來了。公爹實在于心不忍,真誠地對她說:“你在這個家苦熬了二十年,如今全國都解放了,個半兒還不回來,怕是兇多吉少,你要是愿意往前走,爹不阻攔。”

娘家人也勸付三妮不要再傻等了,歲數(shù)不饒人,再不做打算,后悔都來不及了!等老了一個人孤苦伶仃的,靠誰給養(yǎng)老送終啊?她聽不進別人的勸,總覺得丈夫有一天會回來的。就是見不到人,也要見到尸骨,否則她是不甘心的。

崔建強:報恩德萬里迢迢尋祖父

歲月無情,轉(zhuǎn)瞬間付三妮已年過半百,她在崔家生活了三十多年,為奶奶和公爹送了終,給三個小叔子成了家,送兩個小姑子和侄女出了嫁,他們各自有了自己的歸宿,陪伴付三妮熬過漫漫長夜的,只有那架紡車了。

付三妮喜歡唱秧歌,最愛唱的是那首《想二哥》:“獨坐屋內(nèi)淚汪汪,思二哥來盼夫郎,你走一天我畫一道,你走兩天我畫一雙,不知你走了多少天呀,三間土房我畫滿了墻,要不是爹娘攔得緊 ,我一氣畫到那大街上……”這首歌好像是專門為她寫的,她百唱不厭,每次唱的時候,淚水會情不自禁滿面流淌。她暗自思念丈夫,一個人偷偷掉眼淚,在家人面前從來都是樂呵呵的樣子。即便這樣,三個小叔子也知道二嫂心中的苦,他們想給她以安慰,讓她享受快樂的晚年。

付三妮54歲那年,崔氏家族的長輩出面,把崔志堯三個弟弟召集到一起,說讓付三妮從九個侄子中挑選一個中意的,過繼到自己門下,贍養(yǎng)行孝。三個小叔子一致表示,只要二嫂喜歡,不管選誰家的,他們都樂意。付三妮平時對幾個侄子視如己出,她不好挑選,說讓長輩做主給指定,不管誰家的都行。經(jīng)商量,最后確定把老五家的長子崔大平過繼過來。

崔大平已成家,妻子是付三妮的親外甥女,親上加親,小兩口對老人很孝順。他們有了一兒一女,后來又生了一個小兒子,取名建強。這孩子出生就有九斤多重,腦袋很大,不會哭也不會動,崔大平夫婦擔心是個傻子。當時他們夫妻都在鄉(xiāng)里上班,還有兩個大孩子需要照顧,對能否養(yǎng)活這個小兒子很焦慮。付三妮說:“你們不用管,我養(yǎng)著,就算是個傻孩子,也是一條命。”

崔建強留在了奶奶身邊,成了付三妮日夜忙碌的寶貝。他會走路了,吃飯也不肯安靜坐下,奶奶顛著一雙小腳追著一口一口喂,把他喂飽了奶奶才吃飯。在奶奶精心呵護下,這個大腦袋孩子健康成長,不僅不傻,而且心靈手巧,從懂事就知道幫奶奶干活。奶奶對一手帶大的孫子也格外疼愛,從來舍不得捅一指頭。

在崔建強的記憶中,奶奶只打過他一次,是他五歲那年的夏天,奶奶把嫁衣拿出來在院里晾曬,他和鄰居的小伙伴看戲回來,以為是戲裝,那是她第一次見到奶奶漂亮的嫁衣,便披到身上在院里追逐嬉鬧起來。奶奶隔窗看見,從屋里跑出來,聲嘶力竭地吼喊一聲,伸手搶過嫁衣,照建強屁股上拍了一巴掌。建強從沒見過奶奶發(fā)脾氣,嚇得哇哇大哭。奶奶放下嫁衣,把建強摟在懷里哭了。

從那天開始,奶奶開始給建強講述爺爺?shù)墓适?。隨著奶奶日復一日的講述,那個身穿長衫,寫一手好字,能編歌謠能教書,敢和敵人斗爭的英雄形象越來越清晰,他成了崔建強崇拜的精神偶像。隨著年齡的增長,建強明白了奶奶幾十年來對爺爺?shù)乃寄?,懂得了奶奶為這個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的大家庭做出的巨大犧牲,他想報答奶奶,想找到爺爺?shù)木€索,給奶奶以心靈撫慰。可他還是個孩子,沒有這個能力,也不知道怎么去找。

奶奶年齡越來越大,曬嫁衣的次數(shù)愈加頻繁,夏天曬過了,秋天還要曬。每次曬過疊起來,用藍包袱包好,放在腿上撫摸好半天。有時會下意識地哼唱那首《想二哥》,邊唱邊默默流淚。崔建強聽了心里特別難受,不知道該怎么安慰年邁的奶奶,只能在生活中給她以悉心照顧。

奶奶年輕時為掙錢補貼家用,常年在潮濕的地窨子里織布,上了歲數(shù)胳膊腿彎曲變形,行動不便,連梳頭都很困難,建強每天早上起來給奶奶洗臉梳頭挽纂,晚上回來給奶奶洗腳捶背做按摩,打發(fā)奶奶睡下后才寫作業(yè)。

崔建強上高三那年,學習任務(wù)很繁重,父母擔心他照顧奶奶會影響高考,把老人接到他們身邊去住。老人不習慣,沒住幾天就嚷嚷著要走。建強三姨又把老人接到自己家,給她做了新棉衣棉褲,買了新圍巾。盡管外甥女們想盡辦法哄著敬著,輪番精心伺候,可住了不到二十天,老人又鬧著要回家。她離不開相依相伴了十八年的孫子,離不開住了幾十年的土屋土炕。

此時正值1996年的冬天,建強得知奶奶要回來,找人幫忙把爐子收拾好,把煤火生著。老人回到家,坐在暖烘烘的熱炕上,高興得眉開眼笑,說在哪兒也不如在自個家舒服,跟著誰也不如跟著孫子心里踏實。吃過晚飯,建強用熱水給奶奶泡了腳,給她修剪了指甲和腳雞眼,奶奶撫摸著孫子的頭說:“奶奶照顧不了你,還得拖累你,心里挺過意不去的,可奶奶就是離不開你。”建強說:“奶奶,你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拉扯大,我伺候你不是應(yīng)該的嗎?你不在家,我心里惦記,在學校上課腦子總開小差。奶奶在家守著,我就能踏踏實實學習了。”

那晚付三妮顯得格外興奮,讓建強從柜子里拿出她的藍包袱,把那件嫁衣展開在身上比劃著說:“你爺爺最喜歡我穿這件嫁衣了,等我死了,你要給我穿到身上。到了那邊,你爺爺看見衣裳就能認出我來了。”

崔建強皺起眉頭說:“奶奶,好端端的,又亂說什么呀?”

付三妮呵呵笑著:“好,好,奶奶不說了。奶奶唱段你爺爺教給我的歌謠好不好?”

崔建強說:“好啊,奶奶唱吧。”

付三妮撫摸著懷里的嫁衣唱了起來:“小小麥苗兒慢慢長高,又鋤又管又得澆,窮苦的人兒種下麥,閑著的富人吃面包。不知窮人耕種苦,富人都說享福好……”

崔建強心里酸酸的,他知道奶奶又在思念爺爺了,這是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至今未了的心愿。他對奶奶說:“等我大學畢業(yè),就去找爺爺,不管爺爺在哪兒,我都要把他找回來。”付三妮聽到這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崔建強與奶奶付三妮.JPG

崔建強與奶奶付三妮

第二天早上,崔建強給奶奶洗了臉梳好頭,祖孫倆一起吃過早飯,建強去上學,奶奶像往常一樣坐在炕上,隔著窗戶目送孫子出門。建強走后奶奶才發(fā)現(xiàn),昨天他生爐子弄臟的外套洗了沒干,只穿著棉襖走了。那天外邊風特別大,奶奶擔心孫子冷,想在煤火上把衣服烤干,讓他中午回來穿上。她坐到炕沿上,雙腳放在爐子兩側(cè),兩手撐著衣服烤。建強小時候,冬天奶奶早上起來,就是這樣把棉衣棉褲烤熱乎了才讓孫子穿到身上?,F(xiàn)在孫子長大了,這樣孝順,她很知足。

付三妮給建強烤著衣服,火苗燃著了她的褲腳,等她感覺到燙,把手中的衣服扔到炕上就往外跑。院里風大,火借風勢迅速燃燒,她大聲呼救,等鄉(xiāng)親們趕過來,她已經(jīng)成了火人……

崔建強中午放學回來,得知奶奶燒傷,一路飛奔到醫(yī)院,看到奶奶渾身幾乎沒了好地方,哭著問奶奶怎么會燒成這樣?奶奶斷斷續(xù)續(xù)說了著火的過程,還安慰建強:“我沒事,你的衣服烤干了,上學穿上,天冷了,別凍著。”

為崔家撫養(yǎng)了五代人的付三妮走了,是因意外的大火燒傷喪生,崔建強無法接受這個現(xiàn)實,深深陷入自責之中,他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奶奶,是自己生著的火把奶奶害了。

送走奶奶,崔建強精神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喝口水也吐。村里人都勸他:“你別鉆進死胡同出不了,神仙也有打盹的時候,你就是天天守著,該出事也得出。你奶奶那么疼你,你不吃不喝,奶奶要是在天有靈,也會心疼得。”

不管別人怎么勸,崔建強得心結(jié)就是打不開。他一個月沒有上學,躲在老宅子里不出來,他覺得奶奶的靈魂還在,滿屋子都是奶奶得影子,他沒明沒夜陪著奶奶說話。一想到奶奶結(jié)婚八個月,苦等了一輩子的丈夫至今下落不明,與她合葬的是一塊冰冷的磚頭,崔建強的心就像被撕裂了一樣疼,他發(fā)誓一定要還奶奶一個團圓夢。

崔建強在整理奶奶的遺物時,從箱子底找到了奶奶珍藏多年的那個布包,那是爺爺在家時讀過的書,一本書中竟然夾著《崔氏家訓》原件。這份出自“清.庚寅年”的家訓,歷經(jīng)戰(zhàn)亂和動亂,被不識字的付三妮無意中傳承了下來。她當時舍不得燒掉這幾本書,只是留作對丈夫的念想,并不知道里面藏有“崔氏家訓”這么重要的東西。

崔氏家訓.JPG

崔氏家訓

付三妮一生無兒無女,卻為崔家撫育了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的五代人,還輾轉(zhuǎn)多處完整地收藏了這份珍貴的《崔氏家訓》真跡,是天意還是使命?難道這就是天降大任于斯而產(chǎn)生的必然奇跡嗎?崔氏家訓首句就是:“愛國守法,為官必廉……”,崔志堯把家訓夾在自己常讀的書中,想必對其中的內(nèi)容早已熟讀于心。自幼受過家訓熏陶,一心想報效祖國,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人,又怎么背離祖宗的教誨和自己的初心呢?

崔建強參加工作后,結(jié)婚生子,妻子賢惠,兒子聰明,小家庭和睦幸福,越是這樣,他越覺得奶奶一生太苦了,尋找爺爺?shù)南敕ㄒ苍絹碓綇娏?。為實現(xiàn)這個愿望,他辭職創(chuàng)辦自己的公司,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后,開始了漫漫尋親路……

多年來崔志堯的三個弟弟一直在尋找二哥的下落,想給二嫂一個交代,始終未果。七十多年過去了,大多數(shù)當事人都已過世,再去尋找能有幾分勝算?有人勸崔建強,你爺爺?shù)臍v史地位黨史已給予肯定,你奶奶去世已十多年,何必再去花費這閑工夫?崔建強聽不進這些勸說,他覺得不能為奶奶圓這個夢,一輩子良心都會不安。

2010的春節(jié),崔建強在縣黨史辦的一份資料中找到一個線索,1938年崔志堯曾給他介紹入黨的蘇一夫?qū)戇^一封信,地址是江西高安108信箱。憑著這條線索,崔建強打電話和江西高安黨史辦取得聯(lián)系,那邊的人幫助查找后回復:高安1980年才開始整理黨史資料,1945年以前的史料很少,沒有查到有關(guān)崔志堯的記載。經(jīng)過一年多的尋覓,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線索。崔建強不死心,他決定親自到江西尋找,既然爺爺在那里工作過,一定會留下一些線索。

就在崔建強準備動身的時候,突然下腹疼痛難忍。在這之前,他已腹瀉多日,始終認為是腸炎,并沒有在意。這次腹痛厲害,家人趕緊把他到醫(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結(jié)腸和直腸有四個瘤子,良性惡性不能確定,醫(yī)生讓馬上住院做切除手術(shù)。親人們嚇壞了,勸他不要再想尋親之事,安心治病。

崔建強說:“如果是癌癥,我的日子不多了,做完手術(shù)得馬上去江西,爺爺?shù)氖虏椴怀鰝€結(jié)果,我死后都沒臉去見奶奶。”八歲的兒子安慰他,“爸爸,你安心治病吧,你要找不著老爺爺,我長大了再去找。”崔建強摟著兒子哭了。

崔建強經(jīng)過兩次腸息肉切除手術(shù),活檢結(jié)果是良性的,但他還是不太放心,怕親人們對他隱瞞病情,他要加快尋找爺爺?shù)牟椒?,不想留下遺憾。

2011年4月,剛出院的崔建強就帶著藥物和行唐縣黨史辦出具的介紹信,抱著奶奶的遺像和藍包袱踏上了到江西的尋親路。一路歷盡曲折,虛弱的身體和一次次的失望,讓他實在難以支撐的時候,他把奶奶的遺像緊緊貼在胸前,似乎又看到奶奶雙手撫摸著嫁衣淚流滿面在唱《想二哥》,身上馬上有了無窮的力量。

崔建強江西尋祖父 (1).JPG

崔建強江西尋祖父

崔建強在江西高安市黨史辦查詢了一星期,當?shù)厝藢@件事都很關(guān)心,他從有關(guān)史料和老人們的講述中了解到,江西高安位于井岡山和南昌之間,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區(qū)域??谷諔?zhàn)爭時期,這里有很多私立學校,不少共產(chǎn)黨人以教書為名,從事地下工作。1939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這里曾發(fā)生過一起震驚江西的“團山寺大慘案”,六百多名逃到寺院避難的中國同袍慘遭日寇屠殺,好多無名尸被集體埋葬。為紀念這些遇難同胞,當?shù)卣趹K案遺址建了一座紀念塔,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信息讓崔建強心中閃過一道亮光,1939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是爺爺奶奶結(jié)婚七周年紀念日,莫非爺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遇難了?他馬上找了輛摩的,直奔“團山寺慘案”遺址。在高高矗立的“團山寺大慘案遇難同胞紀念塔”前,崔建強抱著奶奶的遺像跪地祭拜,口中默默念叨:“爺爺啊,奶奶等了你一輩子,咱家人找了你幾十年,你要是真在這里,就跟我回家吧。”崔建強說著哭了起來,此時他突然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意念,爺爺一定在這里!摩的師傅也為之動容,勸他再到周圍打聽打聽。

崔建強站起身四處張望, 看見不遠處有個老人在地里干活,便上前打問,團山寺慘案是否還有幸存者?老鄉(xiāng)得知他是從河北來尋親的,馬上撂下農(nóng)活,帶他去村里找兩位慘案幸存者。

崔建強沒有想到,他多日的苦苦尋覓,竟然出現(xiàn)了戲劇性的逆轉(zhuǎn),老鄉(xiāng)帶他找到的兩位團山寺慘案幸存者——83歲的閔翠娥和93歲的鄧芒英,同時提到一位在本地一所學校教書的崔先生,在這次慘案中為救百姓英勇犧牲。這個身穿藍布長衫的崔先生,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他在指揮百姓逃跑時喊的是外地話,因特點明顯,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閔翠娥,對崔志堯更熟悉,他的父親閔功教以打工為名從事地下工作,崔志堯生前經(jīng)常到她家的小屋和父親秘密談事,閔翠娥當時八九歲,對這個眼睛有明顯特點的崔先生覺得好奇,常隔著門縫偷偷看他,被父親發(fā)現(xiàn)后會臭罵一頓。閔翠娥為讓崔建強了解更多的信息,還帶他找到三里之外的弟弟閔信賢家,這也是慘案的幸存者。

通過三位親歷者的講述,崔建強了解到團山寺慘案的大致經(jīng)過:

1939年8月17日晚,崔志堯到高安縣團山村參加地下工作者會議,得知從上高戰(zhàn)役中敗下來的日寇要進村掃蕩,他和閔功教等地下黨迅速組織數(shù)百名群眾連夜轉(zhuǎn)移到團山寺。第二天日寇進村掃蕩一無所獲,瘋狂地四處尋找,發(fā)現(xiàn)群眾都藏到了團山寺,馬上把寺院圍了個水泄不通,他們沖到廟內(nèi),先把群眾的財物搶劫一空,又把七名婦女拖到廟外輪奸,隨即鎖住廟門,在廟外架起了柴火堆點燃,要把所有人全部燒死。崔志堯挺身而出,踹開廟門,讓閔功教帶領(lǐng)群眾往外跑。鬼子手持刺刀想把百姓擋回去,崔志堯沖上前抓住敵人的刺刀呼喊群眾快跑,數(shù)百名群眾逃出了寺院,鬼子的刺刀戳進了崔志堯的胸膛,又把他推進熊熊燃燒的大火之中……

逃出來的數(shù)百名群眾沒跑多遠,就遭遇迎面而來的日寇機槍瘋狂掃射,閔功教用胸膛為女兒擋住了子彈,九歲的閔翠娥在父親尸體下逃過一劫,崔志堯和閔功教都在這次慘案中遇難了。閔翠娥的母親親眼看到了崔志堯為掩護群眾與敵人搏斗的英勇壯舉,對這位熟悉的崔先生充滿敬意,為丈夫收尸時,她偷偷掩埋了崔志堯的遺骨,還在墳頭上做了標記,期盼有一天他的家人來認領(lǐng)。閔翠娥母親臨終前還囑咐兒女們,每年的清明節(jié)別忘了給崔先生墳頭填新土,免得墳頭被雨水沖掉,他家里人來找時找不見。

崔建強挖出爺爺?shù)倪z骨后,抱著奶奶的遺像嚎啕大哭:“爺爺,我終于找到你了,我們來接你回家。奶奶啊,你總算跟爺爺團聚了。”閔翠娥老人從墳地捧了一捧土放到崔建強奶奶留下的藍包袱,流著眼淚囑咐,“回去安葬你爺爺時,把這捧土撒在他的墳上,你爺爺在我們這里生活了幾十年,別回去水土不服。”

崔建強找到爺爺?shù)南鞯郊亦l(xiāng),他的父親、叔叔、哥哥火速趕到江西,迎接親人的英靈回家。江西的干部群眾聞訊趕來,眼含熱淚為這位把鮮血灑在江西大地的抗日英雄送行,

崔志堯用血肉之軀抵御日寇侵略者的愛國壯舉,付三妮感天動地的人間大愛,崔建強知恩圖報的忠孝美德,在河北與江西之間傳頌,正因為有了這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精神,才筑成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萬里長城,

共青團行唐縣委第一任書記、共產(chǎn)黨員崔志堯的骨灰,終于回到了闊別78年的家鄉(xiāng),與等待了她一輩子的愛妻付三妮合葬。這對共同生活了八個月的恩愛夫妻,在不同年代、不同場景下都葬身于大火之中,也許他們就是一對涅槃的鳳凰,在浴火中得到了重生。那份被他們夫妻無意中傳承下來的《崔氏家訓》,也使被淡忘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崔氏文化又獲得了新生。如今這份家訓已成為崔氏家族的精神核心,全村1200多名崔姓人,家家張貼家訓,人人熟背于心,小孩學說話,新媳婦進門,都要先背家訓,并自覺按著家訓要求去做。崔建強深有感觸地說:“一個家族的傳承,不僅僅是血脈,更重要的是精神。我爺爺奶奶一生無兒無女,但他們傳承給崔氏家族的是無價之寶。”

采訪歸來的路上,我的耳邊仍回蕩著崔建強兒子背誦《崔氏家訓》的聲音:“愛國守法,為官必廉……”

崔志堯付三妮夫婦墓碑.jpg

崔志堯付三妮夫婦墓碑

(作者:河北省文聯(lián)副主席,石家莊市文聯(lián)主席兼作協(xié)主席,一級編劇)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nèi)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wǎng)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紅色文化網(wǎng),轉(zhuǎn)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djhk/jswx/2018-03-09/49161.html-紅色文化網(wǎng)

獻一朵花: 鮮花數(shù)量:
責任編輯:寒江雪 更新時間:2018-03-10 關(guān)鍵字:紀實文學  杜鵑花開  

話題

推薦

點擊排行

鮮花排行


頁面
放大
頁面
還原
版權(quán):紅色文化網(wǎng) | 主辦: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
地址:海淀區(qū)太平路甲40號金玉元寫字樓A座二層 | 郵編:100039 | 聯(lián)系電話:010-52513511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 備案序號:京ICP備13020994號 | 技術(shù)支持:網(wǎng)大互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