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最美鄉(xiāng)村教師”事跡介紹
“他們因播種光明而美麗,你我為弘揚崇高而尋找”。2012年教師節(jié)前夕,由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聯(lián)合主辦的2012年“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正式揭曉了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名單,徐德光等10位教師和以林子閎為代表的農(nóng)村教育志愿者團體被授予“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稱號,田育才等40名鄉(xiāng)村教師被推選為“特別關(guān)注鄉(xiāng)村教師”。
據(jù)了解,“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面向全國846萬扎根鄉(xiāng)村的普通教師?;顒幼?月11日啟動以來,采用社會推薦、自我推薦與記者尋找相結(jié)合的方式,最終從400余名候選人中推選出10位“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和1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團體,以及40名“特別關(guān)注鄉(xiāng)村教師”。教師節(jié)前后,組委會將組織愛心企業(yè)通過資金資助、實物捐助和文化扶持等形式,為“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和“特別關(guān)注鄉(xiāng)村教師”及他們所在的學校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獻上教師節(jié)禮物。
2012“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獲得者(10名):
徐德光 貴州省遵義市金紅花崗區(qū)鼎山鎮(zhèn)扇子林教學點
鄧 麗 湖北省恩施市鶴峰縣高原小學
宋玉剛 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日多鄉(xiāng)中心小學
肖 山 海南省瓊中縣中學
于貴勤 河北省承德縣三家鄉(xiāng)孤山小學
劉效忠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東興鎮(zhèn)五一村西二屯下伸點
馬復興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漢東鄉(xiāng)下麻爾村小學
陳萬霞 安徽省肥東縣陳集鎮(zhèn)陽光小學
吳金成 湖南省湘西鳳凰縣茶寨小學
阿力甫夏·依那亞提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地區(qū)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小學
2012最美鄉(xiāng)村教師主要事跡介紹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徐德光:馬背上的校長
沒有路,他花一年的時間為孩子們砍出一條路;沒有書,他用兩匹白馬馱回孩子們的書。徐德光,20年做這些密林深處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艱辛的勞動托起了孩子們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麗情懷感染著自己的學生,讓這個大山深處的教學點教師后繼有人。
主要事跡
1.扇子林教學點始建于1975年位于金鼎山密林深處,涵蓋3個村民組40余戶人家,最少時只有8個學生,最多時也只有30多個學生,學生們到學校的兩條路都有七八公里長,往返需要5個小時,大山陡峭灌木叢生,為了方便孩子們上學,當年18歲的徐德光整整用一年的時間砍出了一條5公里長的羊腸小道,后來又用黃土、竹篾夯起3間土屋,附近的孩子才開始有了讀書的地方。
2.徐德光校長的家住在山下的金莊村。為了節(jié)省來往學校的時間,10年前他和妻子賣了兩頭豬和一些糧食,花一千多元自費買了一匹馬作為交通工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換了兩匹,現(xiàn)在用的這匹馬名叫“白龍”。山里孩子上學路遠,路又難走,碰上雨天徐校長便騎著馬到學生家里接他們上學,學校用的教科書、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這匹馬馱上山。至今那匹和他歲數(shù)差不多的老白馬還陪在身邊。一次,他從馬上摔下來,被摔得頭昏目眩,頓時失去了知覺,幸好有群眾上山干農(nóng)活發(fā)現(xiàn)了他,將他扶回家,經(jīng)醫(yī)生診斷為胸肋骨折。家人心疼地勸他放棄,他淡然一笑:為了深山里的孩子們將來有出息,就算豁出這條命也值。
3.這間只有4個年級的學校被稱為“馬背學校”。2008年凝凍后的大年30,紅花崗區(qū)委書記王進江走了3個小時來到這里,臨別時問徐老師最迫切需要什么,徐老師只說了一個字:路。路基修通了卻再沒有錢進行硬化了。一個叫陳仁賢的村民挺身而出,自愿捐助100萬元來完成后續(xù)工程。這位40冒頭的村民正是徐老師第一屆學生中的一個,因為外出創(chuàng)業(yè)而有了積蓄。陳仁賢說徐老師永遠是他人生的老師,他為了這個地方耗費了一生,他讓自己知道什么叫“我們”。 與“馬背學校”遙遙相對的是一家新建的養(yǎng)豬場。這也是陳仁賢剛剛投資興建的招了近10村民務(wù)工。其實只有陳仁賢知道,因為路遠他的這個養(yǎng)豬場是虧的,但是工人都是高工資”為什么明知道虧的風險很大卻還是要在這里建?陳仁賢這樣回答:“我沒有徐老師的水平可以教娃娃文化,我是想通過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化開化這里的經(jīng)濟觀念,增加增加村民的收入,為家鄉(xiāng)做點有用的事。
4.陳道坤這位從1992年開始就在這里代課的教師整整20年,也是徐老師第一屆學生中的一個。在外面打工一定比現(xiàn)在800多元的工資高很多,而且現(xiàn)在也轉(zhuǎn)不了正。但是陳道坤說自己不會走,因為他親身經(jīng)歷知道孩子們是多么需要這間學校和負責的老師。而就在一年前,該校畢業(yè)學生、徐老師的女兒徐澤燕剛從大學畢業(yè)時也自愿來這里代課了一年。
5.因為學生上學路途遙遠又是山路,學校每天9時上課,中午不休息,下午4時放學,幾名教師和學生一樣每天只吃兩頓飯。對于“馬背學校”創(chuàng)始人——遵義市紅花崗區(qū)金鼎山鎮(zhèn)扇子林教學點徐德光老師來說,最為開心的事情不是獲評全國勞模、被特邀參加建國60周年慶典現(xiàn)場觀禮,而是剛剛修通了一條近10公里、連通教學點的水泥硬化公路。
徐校長說:“這匹馬通人性,成了我的好伙伴,每天下山我都會帶它到河邊給它洗澡”。
“校長室”就設(shè)在教室里,徐校長正利用課間給孩子們批改作業(yè)。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鄧麗:一個人改變一所學校
三年堅守,她用知識和愛心耕耘著70多名孩子的未來。
高原之巔,她用熱情和青春守護著“高原花朵”的成長。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鶴峰縣中營鄉(xiāng),有所高原小學。三年前,大學畢業(yè)不久的鄧麗來到這里。猶如一朵雪蓮花,她為孩子們帶來了知識和快樂、為落后的高原小學帶來了生機和希望。
一個人改變一所學校
2009年8月的一天,鶴峰縣已經(jīng)很冷,鄧麗穿過蜿蜒的山路,來到小學報到。
“哇,是個女老師,好漂亮啊!”孩子們擠在她的辦公室門口,探著頭,用驚奇和欣喜的眼神望著這位新來的老師。
“我是學校唯一的女教師,也是和學生年齡懸殊最小的老師,孩子們都很歡迎我。”鄧麗告訴記者,在她來之前,學校只有7名男老師,平均年齡54歲。
除了是高原小學的第一位女教師之外,鄧麗還為學校帶來了其他“第一”:孩子們第一次開口說普通話、第一次上了英語課、第一次站上了舞臺、第一次吃上了免費午餐、學校舉辦了第一個“六一聯(lián)歡會”、有了第一個澡堂……鄧麗的到來,給高原小學帶來了新氣象。
在學校,鄧麗當一個班的班主任,帶一個年級的語文、四個年級的英語和全校的音樂課,還兼任了少先隊輔導員和女生寢室管理員。
“ 鄧 老師上的課我們都很喜歡!”孩子們爭著講他們在課堂上的“英雄事跡”。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課上,鄧麗組織演講比賽、故事會比賽、課本劇表演等活動;課下,她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和孩子們一起游戲。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鄉(xiāng)親們說,是 鄧 老師把愛和快樂的種子種在了娃兒們的心里,改變了孩子們的性格和未來。
只想做一名“純粹”的老師
鄧麗的到來,為寂寞的鶴峰高原帶來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來到高原小學之前,鄧麗在武漢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艷羨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純粹”老師的鄧麗,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回鄉(xiāng)支教,并且主動申請來到了環(huán)境惡劣、條件艱苦的中營鄉(xiāng)高原小學。
“我也動搖過。”鄧麗坦承,初到時,面對艱苦環(huán)境和難熬的孤獨,她有過后悔。然而,看到孩子們淳樸的笑臉、渴望的眼睛,鄧麗最終堅定地留了下來,并用更多的愛溫暖著孩子們。
在鄧麗的學生中,有一對聾啞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從小被寄放在學校。沒有學過特殊教育的鄧麗,讓兄弟倆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動,用夸張的口型、自創(chuàng)的手語、紙條跟他們交流。在悉心培養(yǎng)下,聾啞兄弟的成績從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80多分。
鄧麗還特別設(shè)計了“我和你們在一起”的手語。當聾啞兄弟哭著想媽媽的時候,當他們孤立無助的時候,當他們?nèi)狈π判牡臅r候,鄧麗都伸出雙手告訴他們:“我和你們在一起!”
在嚴寒的冬天,鄧麗第一個起床,到教室升火爐,挨個叫孩子們起床。她親手給學生洗澡,“希望把她們洗得水靈靈的”。在鄧麗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護,他們就能開放生命的嬌艷。
“放心,老師不會走”
2011年5月,鄧麗考入正式教師編制,可提前結(jié)束資教生身份,分配到中心學校。但孩子們的眼淚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讓鄧麗又回到了高原小學。
“你們放心學習,老師不會走。”鄧麗對每個孩子都這樣說。今年30歲的鄧麗還沒有男朋友。追她的不在少數(shù),但都被她拒絕了。鄧麗說,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則不予考慮。“也有人說支持我,但能一輩子嗎?”鄧麗沒有信心。談到資教期滿后的去留問題,鄧麗很堅定:“上面派人下來接班,我才能走,如果沒人來,我就不能走。”
鄧麗的精神感動了很多人,但她覺得自己并沒有多偉大。她說,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種幸福。
當她生病躺在宿舍,聾啞兄弟向她做出“我們和你在一起”的手勢時,鄧麗是幸福的;當曾經(jīng)自閉的兩位女孩兒為她自編、自唱、自跳《 鄧 老師活潑之歌》,作為獻給她的生日禮物時,鄧麗是幸福的。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宋玉剛:一切為了牧區(qū)的孩子們
1、 4500米 --這是宋玉剛工作所在的拉薩墨竹工卡縣日多鄉(xiāng)小學的海拔高度,冬天這里連打火機都打不著。宋玉剛是“藏二代”,父親1954年進藏,參與青藏公路建設(shè),出生成長在西藏的宋玉剛1997年,也就是22歲時從拉薩師校畢業(yè),被分配到日多鄉(xiāng)中心小學。
2、8年--走進偏遠山溝,從失落到眷戀。宋玉剛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養(yǎng)老的父母。只是父親2010年曾來過一次西藏見面。宋玉剛惦念年邁雙親,也牽掛著學生和工作,面對兩難選擇,他每次都選擇留下。
3、13年--宋玉剛從22歲起投身西藏山區(qū)教育,把13年青春歲月獻給了他所深愛著的藏族孩子。說藏語、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為藏族學生愛戴的“漢族阿爸”。工作13年來,宋玉剛幾乎去過每個藏族學生家里家訪。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嶇,加上高原缺氧,家訪路途漫長而艱辛。日復一日的練習、打磨,四年努力,宋玉剛終于能用藏語表達,跟藏族學生家長交流不再有障礙。
4、宋玉剛逐漸適應了山區(qū)教學環(huán)境,同時,愛情也悄然降臨。2004年,藏族姑娘德吉措姆調(diào)入小學,兩年后宋玉剛和德吉喜結(jié)連理。
5、宋玉剛的兩次調(diào)動機會,一:根據(jù)西藏當?shù)匾?guī)定,在高海拔艱苦地區(qū)工作滿五年,可申請調(diào)動去條件較好的地方任教;二:從南京曉莊學院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的宋玉剛,上集要求調(diào)到縣教育局工作,但兩次機會宋玉剛都放棄了,因為他已經(jīng)深深愛上藏區(qū)的土地、藏族孩子和自己的事業(yè)。
6、宋玉剛最突出的貢獻:在相關(guān)部門支持下、在他的教授下,目前日多鄉(xiāng)小學全部學生都掌握了電腦知識,教師也能熟練使用電腦制作課件,宋玉剛還經(jīng)常通過網(wǎng)絡(luò)下載全國優(yōu)秀課件,讓牧區(qū)的藏族孩子和大城市孩子一樣,接受最先進的教育。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肖山:帶學生一邊練球一邊種菜
2006年,肖山放棄足球俱樂部三萬元的月薪,來到國家級貧困縣,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業(yè)余女子足球隊,在這里,他的薪水,一個月只有1500。過去的六年,他帶著大山里的姑娘,從零開始,一邊練球,一邊開荒種菜、撿破爛籌集資金,克服了來自各方面的障礙與阻擾,如同一匹橫空出世的黑馬,一度奪取了全國比賽的季軍。
6年,肖山改變了很多姑娘的命運,他把一些原本初中就輟學的姑娘送進大學、國家隊,享受到足球與團隊給她們帶來的快樂;更重要的是,他讓姑娘們真正懂得用奮斗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北京時間 9月10日 ,在這個屬于教師的節(jié)日里,在央視《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頒獎典禮中,出現(xiàn)了一名足球教練的身影,他就是用6年時間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中,支教瓊中女足的鄉(xiāng)村教師肖山。
在6年艱苦的支教日子里,肖山和他的隊友們克服了資金不足、裝備不知的難題。肖 山 老師為了支持這個女足球隊甚至撿垃圾賺錢,眼看瓊中女足資金實在無法支持,肖山就貢獻出自己的支教工資,6年的支教歲月里,肖山瘦了四十斤!在這個球隊中,另外一個默默奉獻的人就是肖 山 老師的妻子。在肖山為了球隊日夜奮斗之時,他的妻子就當成了廚師和宿舍管理員。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6年不僅讓瓊中女足換來了驕人的成績,還讓球隊在艱苦的訓練情況下,12分鐘耐力跑達到了中超水平,2名球員入選女足國青隊,13人被保送上大學。在頒獎典禮上,央視主持人白巖松也調(diào)侃起了肖 山 老師的體重,"你瘦了40斤,現(xiàn)在體型正好。"白巖松說。肖山只是微微一笑,告訴現(xiàn)場觀眾,"我這輩子就扎根海南瓊中了,這事兒就這么定!"
談到隊中的13名球員被大學錄取,肖山還在頒獎典禮現(xiàn)場提起了球員考上重點大學背后的一件"趣事",他說,"那天,有球員家長親自問我說,家里辦酒席,到底能不能辦,他們根本不相信,女兒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是真的。我告訴他們,酒席你們大膽的辦,大張旗鼓的辦,她考上大學是真的!我后來這名隊員是他們那個村子里第一個考上大學本科的學生。" 之后,瓊中女足隊員們考入的海南師范大學的林北平書記親自為肖山鞠躬頒獎,之后肖山在這個屬于他的節(jié)日了還收獲了意外的驚喜,都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的瓊中女足的隊員們來到了頒獎典禮現(xiàn)場,她們與肖 山 老師動情的擁抱在了一起,肖山和他的女足隊員們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其實,央視早就關(guān)注了肖山和他令人驕傲的瓊中女足,今年6月2日和3日央視新聞頻道《東方時空》欄目連續(xù)播出了海南瓊中女足的專題新聞。告訴大家一群來自海南大山里小姑娘,在頂住了最初艱苦的訓練之后,逐步開始喜歡上足球,并因為足球改變命運的故事。肖山也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我跟隊員們講,你們要在海南省撒遍足球的火種,因為你們今后的任務(wù)是培養(yǎng)下一代足球人才。"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于貴勤:用愛和生命去堅守
于貴勤 老師
個人檔案
●出生年月:1956年3月 ●任教學科:語文
●畢業(yè)學校:河北師范大學自考大專班
●任教經(jīng)歷:1980年,在承德縣鄧上鄉(xiāng)東三十家子村小學任教。1990年,到承德縣孤山小學任教。1991年,擔任該學校校長并堅持任教至今。
于 老師和孩子們。
于貴勤人生箴言:當老百姓的官兒,就得給老百姓多辦點事兒。盡管校長不是啥官,可是我能做到的必須都得為這個學校、學生們一點點實現(xiàn)了,心才能安。
同事評價:對于學校,她是家長;對于學生,她是母親;對于老師,她是老大姐。當時,面對破舊不堪的學校,她沒有選擇放棄,而是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來打造它,甚至忽視了家庭。沒有她,就沒有孤山小學的今天。
孤山小學后勤處處長 李炳忠
學生的評價:在我童年的記憶里,雷鋒只是個影子。但在我有限的生命里,于校長卻讓我感受到了雷鋒精神是什么概念,她就像雷鋒一樣活在我們的身邊。
于貴勤曾經(jīng)資助的三個學生:
李德福、李德民、李德新
2012年7月12日 。黃昏。
筋疲力盡的于貴勤緩緩地鎖上學校的大門。幾天前,學生們早已放假,作為一校之長的她卻仍留在學校,她要整理好這個學期的教學檔案。
56歲的她已經(jīng)退休了,卻仍被特批留任,繼續(xù)擔任著這個學校的校長。
她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是她,使這個原本沒人知道的山村學校走出了大山;是她,帶來了這所學校的每一步改變。沒有她,就沒有現(xiàn)在的孤山小學。
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能代替她對這所學校的愛;沒有任何東西,能堅固得過她對這片土地的堅守。
隨著一聲清脆的聲響,大門鎖上了。于貴勤環(huán)視著校園,笑了。幾天前,學校剛剛通過了審計署的審計。
這時候,于貴勤的腦海里有兩個影像在播放,一個是眼前這個校園,另一個,則是22年前那個破舊的院子。
“好好干吧,干好了再走。”
1990年,34歲的于貴勤從縣重點小學分配到承德縣三家鄉(xiāng)孤山小學。
現(xiàn)實比于貴勤的想象要殘酷得多。
12間破舊不堪的平房,沒有院墻,沒有窗戶。穿著幾乎露屁股的衣服的三四個孩子擠在一個桌子前,僅有的幾把凳子只能作為擺設(shè),根本無法坐人。
而自己的小家,一個約18平方米常年沒人居住過的小黑屋,鍋臺上長著蘑菇,另一端則連著根本住不下一家四口人的土炕。地上有幾處明顯的耗子洞,黑漆漆的像挑釁的眼睛。
于貴勤哭了。這是什么地方啊,她就像一個被拋棄在荒郊野外的無助的孩子。作為老師,她看不到事業(yè)的希望。作為女人,她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那一夜,她失眠了,輾轉(zhuǎn)反側(cè)。
看著黎明悄悄扯開夜色露出頭角,聽著昨日還哭鬧的孩子在身邊已經(jīng)發(fā)出均勻的呼吸。于貴勤心里也漸漸亮堂了:希望是自己給的,不是擺在那兒的。就像這黎明,需要沖破黑暗。
“好好干吧,干好了再走。”于貴勤對自己說。
心安定了,一切便穩(wěn)當下來。
然而,現(xiàn)實的殘酷才是個開頭。
于貴勤帶的是畢業(yè)班,通過上課她才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文化水平僅僅相當于三年級。
“怎么辦?”這是于貴勤必須要攻克的第一個難題。
在取得校長的同意后,她利用放假時間給孩子們補課。
那個冬天太冷了。于貴勤把24個孩子領(lǐng)到自己的家里上課。沒有黑板,她拿出了家里的面板;沒有板擦,她便用毛巾代替;沒有凳子,她跑到外邊找到木頭自己做……
一年后,這個歷年來都頂著全縣倒數(shù)第一帽子的學校,愣是以合格率100%的成績把孩子們送進了初中。
也是這一年,于貴勤成為孤山小學的校長。
“我是他們的校長,我有責任管他們!”
不管到什么時候,于貴勤都忘不了1973年那一個普通的一天。
母親在磨坊里費力地壓著玉米面,一圈又一圈。旁邊站著的是17歲的她,這個九口之家里唯一的一個讀書的孩子。
碾子上是金黃的玉米面,是她一周的干糧,而這些干糧,是母親靠著面子借來的儲備糧。
“你先把這些端回去,可千萬別撒了,這是你一個禮拜的干糧。”母親把裝著玉米面的簸箕遞給于貴勤。
盤算著這個星期該如何省著吃這些干糧的于貴勤低頭走著,腳卻被一塊突起的石頭絆倒了,玉米面灑了一地。
“完了!”于貴勤手足無措地看著由遠及近的母親。
并沒有責罵。母親的眼淚一滴滴地掉在地上,瘦骨嶙峋的手細心地一點點捧起灑在地上的玉米面,緩緩地放到簸箕里。
“你要記著,將來有一天你要是當了官,要想著老百姓有多不容易,多給他們辦點事兒。”
母親的眼淚掉到地上,也掉進了于貴勤的心里。那個場景,讓她刻骨銘心。那句話,更讓她永生難忘。
從此,一個信念,就這樣筑在了她的心底,融入了她的每一個細胞。
夏天,孩子們在沒有院墻的學校里玩耍,經(jīng)??匆姀母浇缴吓老聛淼纳吲吭诓賵錾?。冬天,沒有窗戶的教室四面透風,孩子們穿著拖鞋和單薄的衣服站著上課。山里的孩子就是苦啊。
站在黑板前的于貴勤心里很疼。
她想讓那些純潔的求知的山里孩子,不受動物的侵擾,坐著上課。然而,就是這樣最基本的要求,這個貧困的學校也無力承擔。
沒有錢買,于貴勤就想到了“化緣”。
1993年的臘月,她準備到承德市尋求幫助。在這個距離縣城120多公里的偏僻山村,每天只有一趟班車通往市區(qū),乘車的地點還在8里之外。
清晨4點鐘,于貴勤便起床往村外走。黑漆漆的村子,只有幽幽的路邊的樹影。寒風吹著樹枝嘩嘩作響。于貴勤頂著內(nèi)心的恐懼,一路小跑。前日下的一層小雪,路面濕滑,等到于貴勤跌跌撞撞地跑到地方,棉襖全都濕透了,可是班車卻已經(jīng)開走了,地面上只剩下兩道車轍印……
她站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淚水順著臉頰流下來,冰涼冰涼。
“我為什么要到這個地方受這個罪?孩子們冷了暖了跟我有啥關(guān)系……”天大亮后,有趕集的村民看見蹲在路邊的這個女人,手和嘴唇都凍得發(fā)紫,眼角的淚水也凝成了冰花。好心的人趕緊把玉米秸點著了給她烤火取暖。
僵硬的身體暖和過來了,于貴勤也給自己找到了答案:“我是他們的校長,我有責任管他們!”
1995年,于貴勤作為最年輕的代表參加河北省勞模大會。在這么一個聚集了各路人才的會上,她抓住了“化緣”的良機。在大會之后的學習討論會上,她說出了學校的困難。
3000元、5000元、一車水泥、幾噸鋼材……勞模們紛紛伸出熱心之手,幫助這個把學??吹帽茸约杭疫€重要的校長。
“謝謝!謝謝!”于貴勤再一次流出眼淚,為的是勞模們的這份支持,為了這幾年里她的一次次付出。
就是在她這樣一次次的“化緣”之下,學校的院墻有了,學生們的舊衣服有了,學校的教學樓也有了。而于貴勤有的,除了高興,就是一根根早生的白發(fā)。
“孩子們上學的錢我出了!”
對于學校來說,說她是校長,不如說她更像是個勤雜工。
學校的樓房蓋起來后,問題又來了。數(shù)九寒天,要保證教室的溫度,必須24小時里每隔40分鐘便得添一次煤,這又累又臟又得精心的活兒沒人愿意干。
看著老師們?yōu)殡y的表情,于貴勤說:“我干!”
一邊上課,一邊實施學校的管理,一邊給學校燒鍋爐,于貴勤把自己分成八個人用。每個冬天,她都住在學校里,晚上,每隔40分鐘就起來添一次煤。學生們的教室和宿舍暖和了,可鍋爐房的偏房里卻冷得要命,她需要蓋6個被子才能勉強暖和手腳。
被窩、鍋爐房;涼被窩、鍋爐房;冰冷的被窩、鍋爐房。
反反復復,來來回回。有好多次,于貴勤都拄著 兩米 多長的火爐鉤子在鍋爐房里睡著了。發(fā)現(xiàn)這一幕的老師嚇得夠嗆,她卻拍拍身上的爐灰,笑著說:“屋子暖和就睡著了,沒事兒。”
對于學生來說,說她是老師,倒不如說她是母親。
村里李德福、李德民、李德新一家三兄弟,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三個孩子跟著70多歲的爺爺奶奶生活。
面對著三個即將失學的孩子,于貴勤咬咬牙:“上學的錢我出了!”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加上另外三個孩子的開銷,生活捉襟見肘。開學后,于貴勤交完三個孩子和自己兩個孩子的學費后,手頭只剩下5毛錢。她緊緊地握著這5毛錢,生怕被人搶去,似乎這是全家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丈夫張立民忘不了??粗拮用看未┲婆f的衣服去參加各種勞模會,他心疼啊,用大半個月的工資給她買了一雙皮鞋,卻被穿在了她資助的孩子的腳上。
兒子張繼偉忘不了。“六一”兒童節(jié)別的孩子都有新衣服和禮物拿,媽媽卻用獎金給李德民三兄弟每人買了一身衣服,自己和妹妹躲在屋角里哭。
而于貴勤也忘不了,李德民在上大學的那一天,哭著喊她“媽媽”。在孤山小學的22年里,200多名貧困生在她的資助下重返課堂,并相繼走出大山。
有人說于貴勤傻。她說:“如果我的傻能讓這些孩子都通過文化知識走出大山去,我就傻一輩子吧。”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劉效忠:深山里的紅燭
西二屯是木蘭縣東興鎮(zhèn)五一村的一個二十幾戶人家的自然屯,地處小興安嶺余脈的大山深處,三十年前這里一窮二白,是教育的盲點。 劉效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他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家...
劉老師給學生上課
西二屯是木蘭縣東興鎮(zhèn)五一村的一個二十幾戶人家的自然屯,地處小興安嶺余脈的大山深處,三十年前這里一窮二白,是教育的盲點。屯里的孩子要想念書就得翻山越嶺十幾里到五一村小學。1980年教育實施密網(wǎng)布點屯屯建校,西二屯也將要設(shè)制下伸點。
三十年前的一天,作為村里唯一一名知識分子,只有初中畢業(yè)的劉效忠被村長告知他被任命為下伸點的帶課教師。起初擔著生產(chǎn)隊好幾項工作,工分最多的劉效忠還有些不情愿。家里人也堅決反對。但村領(lǐng)導幾次上門苦心相求,他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終于走上了講臺。成了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從此他校長、主任、各學科教師,一肩全挑。
由于屯里的11個孩子年齡參差不齊,班級是四組復式。劉效忠每天要備一至四年級,各學科的課。當時只有初中畢業(yè)的他深感自己業(yè)務(wù)能力有限,為了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好老師,他參加了縣里組織的中函學習,從此每個星期天和寒暑假他都要騎車幾十里去鎮(zhèn)里學習。
由于學校門前那條小河一到汛期就會漲水,劉效忠每天早早的站在河邊挽著褲腳等待著迎接學生的到來,把他們一個個抱過河去,放學時再把他們送過河來。這一抱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年前交到 劉 老師手里的學校是兩間四處透風冬天不暖夏天陰冷潮濕的小土屋,一塊大黑板、兩盒粉筆、四五張缺胳膊少腿的桌椅,為了改善教學環(huán)境, 劉效忠 老師利用業(yè)余時間,從自家拿來木板釘子把桌椅修好,從村里要來報紙帶領(lǐng)學生把墻棚裱糊一新,自費買來玻璃和油漆把門窗裝飾一新。
劉效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他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家人,他的愛人承擔了幾乎全部的家務(wù)活,安排著一家人的起居,默默支持著他的工作。
西二屯地處貧困山區(qū),農(nóng)民們對孩子上學的事并不十分在意。學生輟學在當?shù)厥浅R姷氖拢彩寝r(nóng)村學校最頭痛的事。作為班主任,劉效忠下定決心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學生王晶的父親遭遇車禍去世,她與年邁多病的祖父相依為命,無力繼續(xù)讀書。劉效忠主動承擔了王晶的全部讀書費用,并且頂著家人的反對,讓她吃住在自己家里。多年后,王晶順利拿到了高中錄取通知書。
一九九二年春,村邊的樹林引發(fā)了一場山火,坐落在村邊山崗的學校,和火場只有一道之隔,隨時都有被吞噬的危險,劉效忠當機立斷跑回家把家里的被褥全部抱來了,在河溝里浸濕蒙在了校舍的屋頂上,火被撲滅了,學校保住了,可他家的被褥已經(jīng)千瘡百孔,污水淋淋難以再用。一家人只能用外套當被褥將就了好幾天,為此,劉效忠的愛人埋怨了他好久。
后來政府投資大面積改造學校教室。學校領(lǐng)導決定讓學生放假幾天,為了不耽誤上課, 劉 老師把學生帶到了自己的家,把年邁的父母,白天寄住在鄰居家,晚上再接回家中,他的愛人成了孩子們的臨時清潔工。他利用課余時間,抬石頭、壘墻腳,到村林場砍樹。早上幫泥工們把泥和好,白天上課、課間干勤雜活,晚上睡在工地看材料,幾乎日夜泡在工地,在他的努力下,一所新校舍終于提前竣工。
朝鮮族學生金明明父親體弱多病,喪失勞動能力,母親去韓國打工,多年杳無音信,金明明失去了母愛,每天還要承擔很多家務(wù)活,幾次想要輟學都被劉效忠一次次的家訪給找回來了。劉效忠在生活上體貼關(guān)心他,贈衣物學習用品,還讓同學們主動和他一起玩耍,讓金明明感受到了學校集體的溫暖,走出了生活的陰影,通過努力學習他考上了高等學府,走出了大山。
班里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李冬雪由于家庭困難輟學,劉效忠踩著濕滑的小路去家訪。從一條冰凍的河面上走過時,因為著急,他重重地摔倒,腳被扭傷了??吹竭@一幕,學生的父親被感動了,表示就算再苦再窮也要讓孩子念書,就是憑借這種真誠與執(zhí)著,劉效忠在任教的三十余年中,西二屯沒有不入學的適齡兒童,沒有中途輟學的學生。
劉效忠的兩個兒子大學畢業(yè)后,給父親在縣城買了房子,希望他能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西二屯距離縣城有 20公里 的山路,從外面根本派不來老師。劉效忠放不下他的學生們,放棄了這一切。
幾十年的教學生涯里,劉效忠十分注重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之外,成立繪畫小組、閱讀小組等課外小組,把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教學相結(jié)合,讓學生能更快樂地學習。從1995年至今,只有二十幾戶人家的西二屯,由劉效忠教出來的學生,先后有16名學生考入全國統(tǒng)招大學。
劉效忠使西二屯這個落后的村落的人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西二屯雖然至今不富裕,但家家砸鍋賣鐵也供孩子讀書的重教精神是全縣聞名的,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這是 劉 老師的功勞。從西二屯走出來的學生以及村里的人對他都心存感激。
魏茂嶺是劉效忠的學生,2006年畢業(yè)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至今就職于中國航天科技集體公司,在單位經(jīng)營處任副處長,參與了神舟八號的設(shè)計,受到過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懷著對 劉 老師的感恩和尊敬,他寫了這樣一封信:“我慶幸我生在那個小山村,我更慶幸這個小山村有 劉 老師,我有幸成為您的學生,而且您教了我整整4年。
您選擇了鄉(xiāng)村最荒蕪的一角--孩子的心田來耕耘。自小到大,我得益過許多良師,您不是知識最淵博的一個,但您是第一個扶我走上知識臺階的人。老師的形象在我們的眼里就定格成您的樣子:親切、樸實、有活力,寫字一筆一畫,講故事繪聲繪色,在冬季您默默的為我們生好爐火,讓我們走進教室就感到家的溫暖,夏天背我們趟過那條小河走向文明和知識。
在您目光的延伸中,我走出了小村,可老師卻在貧窮的村落里駐足下來,最后在小村里扎下根。
您就像家鄉(xiāng)田野蒲公英一樣樸實,在山野田間一年復一年用胸懷放飛著一代又一代的種子。用青春和智慧引領(lǐng)一撥一撥的學生,我欽佩當年老師選擇留下的勇氣,然而正是因為您失去了很多,我們才得到了更多。名不見經(jīng)傳的西二屯小村走出了我們一批又一批的學子,我只是其中的一員,并且很光榮的成為了一名航天事業(yè)的工作者……”
正是那些飛出大山的孩子電話里的問候,賀卡上的祝福,和看到他們?nèi)〉玫倪M步和成功的喜悅,以及鄉(xiāng)親們看待他的真誠與期待。讓劉效忠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現(xiàn)如今,在計劃生育的影響下,西二屯適齡學生只有一兩名,不得已和其他幾個下伸點合并為五一分校。由于資金不足,人手短缺,59歲的劉效忠不顧家人的反對把家搬到了學校里,兼任學校的值班員,還有兩年退休的他決心要站好這最后一班崗。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馬復興:用殘臂給孩子插上翅膀
出生剛4個月時,馬復興被火燒傷,殘臂無手的小復興,從不愿見人。別的孩子6歲就背著書包歡快地上學了,馬復興就用小嘴唇翻書,用心記內(nèi)容,記筆畫。他常常在自家院里用左腳蹬掉右腳的鞋子,用右腳的腳趾,先用小石頭,后用小木棍,緊緊夾著寫字。他的堅忍頑強,終于感動了家人。他小學時代的啟 蒙 老師鐘才壽,更是幾次登門要他“讀書,要學會養(yǎng)自己的本事”。老師不歧視他,一點一滴傳授他知識,使他從小懂得知識的力量,懂得知識可以使人平等。
GetFont()
那年,在父母 和 老師的支持下,他用好不容易借來的30元錢,買來復習資料,全身心準備高考??墒?,當他滿懷信心地去報名的時候,卻因殘疾的理由擋在了門外。當時,這個吃盡了苦頭都沒哭過的青年卻哭了。他不停問自己――一個殘疾人的知識,奉獻給誰?一個殘疾兒,拿什么回報辛苦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拿什么回報期盼自己20年的山村鄉(xiāng)親?
1981年3月,縣里一位領(lǐng)導來到鄉(xiāng)里,給鄉(xiāng)村干部建議:讓22歲的馬復興學有所用,試試給小學代課。好多家長看到?jīng)]有手的馬復興當老師,更不讓自己的孩子去上學了,眼看著下麻爾村小學只剩下不到40名學生,就連他家正在上學的親侄子,也被家里大人叫回家干農(nóng)活了。許多人在背后議論他:“連手都沒有,怎么教我的孩子學習?”這些話深深刺痛了馬復興的心。他默默下了狠心,開始每天堅持苦練教學本領(lǐng)。幾個學生的家長,偷偷跑到學校想探個究竟。當他們躲在教室外面看 馬 老師熟練寫字、翻書時,他們放心地走了。在馬復興的努力下,如今村里適齡兒童沒有一人失學。
為了備課,馬復興要超常地付出,別人用半小時,他卻需要好幾個小時。翻一頁書,他要借助兩只斷臂和嘴唇合力才能完成,剛把書翻開,當他去寫字時書又合在一起,備一次課僅翻書一個動作他就得重復無數(shù)次。為了教學需要, 馬 老師還練畫畫,學生們知道, 馬 老師的每一個動作都會付出很大努力。 就是在這樣的每一節(jié)課上,孩子們接受了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他們幼小的心靈中, 馬 老師的一腔深情、一雙巧臂,為他們樹立起了人生的航標!
這兩年,一直有短信從蘭州發(fā)來:“敬愛的 馬 老師,如果你允許的話,我就叫你一聲爸爸吧!我從小沒有了爸爸,是你一家人照顧我,教導我,改變了我……”發(fā)信人是2005年考入蘭州理工大學的沈振軒。他原是湟中縣上五莊的苦孩子,一歲時,父親去世,他和母親、姐姐以及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他的母親靠著上西寧賣土豆、酸奶,含辛茹苦地支撐著家庭。
馬復興和愛人趙玉花得知這一家人的窘困,很快把沈振軒姐弟倆接到自己家,如同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給他們買新衣服、新書包,送他們上學。上初中時,沈振軒和姐姐隨母親搬到西寧。誰知,他母親根本供不起一個西寧的高中生。“如果您放心,就把孩子交給我,我們供他上學,行嗎?”馬復興和愛人得知消息后,再次把沈振軒接到了家里,送他讀漢東鄉(xiāng)高中,像一家人一樣同吃同住了3年,終于使小伙子順利考進了大學。
1985年,馬復興與一位名叫趙玉花的小學老師喜結(jié)良緣,山村講臺從此有了一對連理園丁。當問起他們當初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趙玉花俏皮地說:“一個沒手,一個腿瘸,所以就走到了一起唄。”趙玉花說:“馬復興樂觀和堅強的性格吸引了我,同樣是殘疾人,我能理解馬復興的心情,我為他感到驕傲。”
最近,趙玉華身體不好,經(jīng)常會摔倒在講臺上,但是她依然堅持教學。如今,馬復興教數(shù)學,趙玉花教語文,夫妻共同戰(zhàn)斗在三尺講臺上。
如今,馬復興的兩個女兒也要接過父母的教鞭成為老師了。馬海蕾是全村第一個大學生。女兒是馬復興心中的驕傲,父親同樣是女兒的驕傲:“小時候我向父親要練習本,他經(jīng)常不給,卻總是見他給學生送本子。我們總怪他偏心。現(xiàn)在我才理解:女兒是他的義務(wù),而學生是他的責任。責任才是他的生命。”如今馬海蕾畢業(yè)在另一村當老師。小女兒也上了咸陽師范大學即將畢業(yè)。兩代人的教鞭在延續(xù)。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陽光校長”陳萬霞
中國網(wǎng)絡(luò)電視臺消息:繼續(xù)走基層·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的報道。愛心人士捐給陽光小學十萬塊錢,校長陳萬霞最終決定用來給老師們繳納社保費,了結(jié)大家多年的心愿。可沒想到到社保部門一打聽,十七名老師每年需要繳納的社保費需要近十七萬元,手頭的這十萬塊錢遠遠不夠用。此前滿心歡喜的陳萬霞再次發(fā)犯了難。
蹲點日記:從縣城回到學校,陳萬霞心里很忐忑,她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翹首期盼的老師們。這些年十幾位老師就像媽媽一樣照顧著這些留守孩子,辛勞付出卻從不計較回報。一想到這些,陳萬霞就感覺到好像有一塊石頭重重地壓在自己心底。
十七名老師的社保讓陳萬霞犯難
眼看要進入雨季,陳萬霞惦記著學前班門前的空地最容易積水。這天下午,她發(fā)動 全體 老師一起用撿來的磚頭在空地上鋪出一條小路,讓學前班的孩子們不至于一下雨就弄臟鞋襪。
干活的時候,陳萬霞最擔心的事兒出現(xiàn)了,學前 班的趙 老師突然向她問起社保費繳納的情況。
趙春棉 老師:保險辦成什么樣子了?
陳:別急,不要急。
趙春棉 老師:今天上午看你跟吳校長去教育局是不是給我們辦這個事情?
陳:有其他事,別急,反正是買的。講買了肯定要買的。
趙春棉 老師:我就是問一下。
陳:啥意思啊?
趙春棉 老師:就是感謝。感謝CCTV感謝愛心人士感謝我們校長。
敷衍了 趙 老師幾句,陳萬霞就趕忙找借口走開了。
這事情到底該怎么辦,十萬塊錢給所有老師繳社??隙ㄊ遣粔虻模侨绻唤o部分老師繳納,給誰辦不給誰辦,陳萬霞心里也很沒底。
在陽光小學里, 于 老師來的時間最長,大學一畢業(yè)就過來了,這一呆就是六年?!∪巍±稀熀吞啤±蠋熞彩窃趯W校最困難的時候加入的,她們都是陳萬霞的老朋友。而小 李 老師雖然來的時間不長,卻是學校里唯一的體育老師,并且對孩子們特別好,現(xiàn)在還有個膽小的小姑娘每天跟著她一起睡呢。
一個個掂量著這些曾共同患難過的同事,陳萬霞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吳校長,吳校長,在不?
自己實在沒轍了,陳萬霞決定找學校德高望重的 吳 老師商量商量?!恰±蠋熯^去是村小的校長,管理經(jīng)驗很豐富。
陳萬霞:情況是這樣的,那個五險一個教師一個月要800多塊錢,一年將近一萬塊錢,我們現(xiàn)在只有這十萬塊錢我們這保險怎么買啊,我們已經(jīng)跟教師說出來了。
吳懷國:我的意見是……,如果是長期在這里時間長的(才給上保險)。
陳萬霞:那怎么算呢?你講的意思是有個年限?
吳懷國:對,干三年的或者干五年的。
陳萬霞:還有啊,如果今年買了,明年就必須要買,不買就要交滯納金。
吳懷國:哦,這還成問題了,我們學校太困難了,除掉生活費除掉教師工資就沒有了。
陳萬霞跟 吳 老師商量定了,就以在陽光小學工作的年限為標準,劃出一條線,先給夠條件的老師辦理社保。
主意定下,陳萬霞又一次召集老師們開會。
陳萬霞開會:這個問題是個很大的難題,扔到了我這里,我跟吳校長一再地商量,我想一個唯一的辦法,就是目前我們只能劃一個年限,在我們學校工作到這個學期結(jié)束為止,達到三年的老師上這個保險。
十萬元只能給六位老師繳社保
三年工作年限這個標準的制定,陳萬霞和吳校長是費了一番腦筋的。按照這個標準,學校里有六位老師符合條件,這樣再添些錢,十萬塊錢就夠給這六名老師繳納兩年的社保費了。
陳萬霞:我們規(guī)劃一下十萬塊錢我們至少買兩年的(社保)。明年過完了,下一年怎么辦,我相信我們會得到更多的政府和社會的關(guān)心,再加上我們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們學校會越走越好。
目前沒有能力給上保險的這部分教師呢。比如明年我們能夠改觀了,我們不是講就不買了,甚至明年就把所有人的保險都買了。本身單位上保險就是單位的義務(wù)也是職工的權(quán)力。請同志們理解一下,不是一定要達到三年才買,也許明年我們的情況好轉(zhuǎn)了,所有人都可以上保險了。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豆腐”老師吳金城
“80后”鄉(xiāng)村教師吳金城
中國網(wǎng)絡(luò)電視臺消息:來看“走基層·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系列報道,湖南湘西的鳳凰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6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兒童,偏遠山區(qū)留守兒童達到90%以上,這些孩子的父母經(jīng)常一年才回來一次,教育的重任就更多的壓在了孩子的老師身上,為了這些留守兒童,鄉(xiāng)村教師們一直默默堅守著。本臺走基層記者欒婷婷在湖南鳳凰縣蹲點半個多月,記錄了這些孩子 和 老師們的生活狀態(tài),今天我們先認識一位“80后”鄉(xiāng)村教師吳金城,大學畢業(yè)后,在去深圳教書等多種機會下,他最終選擇在鄉(xiāng)村當個代課老師,每天拿起鋤頭當農(nóng)民,放下鋤頭當老師,他還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豆腐老師”。
認識 吳金城 老師幾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像個做豆腐的師傅,又像是走街串巷的商販,像個電工又像個木匠,可就是看不出,他是個已經(jīng)畢業(yè)5年的大學生。一個大學畢業(yè)生為什么舍棄諸多好機會,寧愿在鄉(xiāng)村當個代課老師呢?我一直在尋找著答案。
如果沒人告訴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眼前的這個人竟然是老師,更不能跟一個畢業(yè)5年的大學生聯(lián)系到一起。
吳 老師告訴我,因為家離學校有一個小時的山路,為了趕在9點前能到學校,他每天早上都是這樣開始的,5點起床,利用兩三個小時的時間把頭天晚上泡好的豆子做成豆腐。
吳金城今年29歲,2007年7月,他從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畢業(yè),一心想考取縣上的特崗教師。因為還沒到報名的時間,他就先回到家鄉(xiāng)禾庫鎮(zhèn)茶寨村??蓻]想到剛回到村里就聽說,村小的老師被調(diào)回鎮(zhèn)上教書了, 吳 老師說,禾庫在苗語里的意思是沒有路的山坡,可見這里的偏遠貧窮,外面的老師換了一個又一個,都待不長??粗⒆觽冃聦W期就上不了學了,吳金城暫時擔任起代課老師來,可沒想到這一干卻耽誤了考特崗教師的機會。
因為特崗教師只招應屆生,吳金城失去了在編的機會。一個在編的老師一個月要2000元左右的工資,而他作為代課老師每個月的工資只有840元。
兩個多小時后,白白嫩滑的豆腐終于出爐了。
吳金城的豆腐在全村都是有名的,因為他會特意挑選顆粒比較大的豆子,這樣磨出的豆腐口感好。果然不到20分鐘的功夫,豆腐就全賣光了。
除去成本,吳金城的豆腐能掙12塊。我原以為磨豆腐是為了貼補家用,可 吳 老師說孩子們的學習條件太差,這些錢他是要給孩子們買學習和體育用品,能掙一點,買一點,從黑板到三角尺,從跳繩到羽毛球拍,從修繕學校用的石棉瓦到獎勵孩子們學習的字典、糖果,這些都是靠著 吳 老師一圈圈一磨磨,慢慢地擠出來。
孩子們親切地稱吳金城“豆腐老師”。不過這個“豆腐老師”干的可不 都是 老師的活,每天,吳金城來到教室干的第一件事兒是檢查班級的桌椅,因為年久失修,他們大部分都無法使用,只能靠這樣的修修補補, 吳 老師說這些桌椅已經(jīng)用了快20年了。
其實,不僅桌椅該換了,學校也該重建了,孩子們一個月前暫時搬進了這棟民房的二層,因為原來的學校已經(jīng)成為危房。
學生們告訴我,下雨的時候, 吳 老師經(jīng)常上著上著課,就上到了房上去了,這修修,那補補,但還是無濟于事,擔心哪天房子塌了砸到學生,吳金城多次協(xié)調(diào),上級教育部門終于同意出錢給孩子們先租個房子,每學期700塊。
不過臨時的教室并沒有電,天稍暗一點,孩子們就看不清黑板了。吳金城又多次跟房東協(xié)商,幾天前,房東終于同意可以拉電線過來,不過這電費可得自己交, 吳 老師說買電線電表的錢少說也得200塊,還得至少磨上半個多月的豆腐,孩子們就只能先這么湊合。
看著 吳 老師為難,我們到鎮(zhèn)上幫他把東西買了回來,沒想到 吳 老師高興地捧個豆?jié){機過來,告訴我們,有了電,孩子們就又可以喝上鮮榨的豆?jié){了。
吳 老師說,學生們的家大都離學校有半個多小時的山路,所以中午他們一般是不回家的,看著孩子們中午不是啃個冷饃饃就是嚼個涼紅薯,吃不上熱乎的東西,半年前,他花了299元買了豆?jié){機。幾個月前,按照國家新政策孩子們有了營養(yǎng)餐,不過這豆?jié){孩子們還是想喝。
豆?jié){機一次可以榨1200毫升,孩子們可以輪流著喝。 吳 老師說等下個月家里梨子成熟的時候,孩子們就可以喝到鮮榨的梨汁了。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阿力甫夏——留下是為了他們走出大山
[提要]阿力甫夏多年來,騎著駱駝,翻越大山,行走在懸崖峭壁上,上百次穿越葉爾羌河,游走牧民家庭,尋找失學兒童,目前已經(jīng)挽救了四十多名失學兒童。
主要事跡
1、2005年,阿力甫夏從喀什師范學院畢業(yè)后,來到昆侖山里的班迪爾鄉(xiāng)小學。這里山路崎嶇,沒有電,沒有信號,但是阿力甫夏堅持了下來。由于阿力甫夏精通漢語,改變了這里只有三年級以上的班級才有漢語課的現(xiàn)狀,從一年級開設(shè)了漢語課。
2、在班迪爾鄉(xiāng)小學的6年里,阿力甫夏給學生們打下了堅實的漢語基礎(chǔ),現(xiàn)在已有三十多名的學生考上了中?;蚋咧?,有些孩子也將在今年參加高考。
3、2011年2月,當班迪爾鄉(xiāng)小學條件改善以后,阿力甫夏又被派到更為偏遠、條件也更為艱苦的馬爾洋鄉(xiāng)小學。馬爾洋鄉(xiāng)小學距離縣城 130公里 ,學生都是周邊牧民的孩子。阿力甫夏來到這里后,學校只有十幾名學生,而且沒有一個能代課的老師,更別說漢語老師了。為了讓孩子都能夠上學,阿力甫夏騎著駱駝挨家挨戶地去勸說家長,一共走訪了四十多家。最遠的路程騎駱駝來回要半個多月,最近的也要四五天,道路艱難的難以想象。每次走訪都要穿越葉爾羌河24次,爬過十幾處陡峭的懸崖路,阿力甫夏的腳都磨出血來。最終,經(jīng)過阿力甫夏的努力,現(xiàn)在馬爾洋鄉(xiāng)小學,已經(jīng)有61名學生,阿力甫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努力挽救了四十幾名已經(jīng)失學的孩子。
4、現(xiàn)在馬爾洋鄉(xiāng)小學只有三個年級,阿力甫夏身兼校長、漢語、數(shù)學、體育老師。每年寒暑假的時候,阿力甫夏都要組織老師,騎著駱駝翻山越嶺、穿越河流去接送孩子,這讓原本不愿讓孩子上學的家長們感到溫暖和放心。
5、每個周末只要有時間,阿力甫夏都要騎著駱駝去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以及告訴家長孩子的學習情況。在家訪過程中,阿力甫夏了解到三年級的學生買西來普的家庭處境,買西來普的父親放牧時摔下山崖身亡,家里剩下母親和妹妹,生活上只能解決溫飽。為此,阿力甫夏對他有了更多的關(guān)注,并多方聯(lián)系尋求幫助,最終,為買西來普找到了紅十字會的對口支援,每年有600元的補助。受到這樣幫助的孩子還有很多, 在阿力甫夏的努力下,幾年里共有20多名孩子受到十字會的幫助。
6、為了不遺漏任何一個學生,阿力甫夏想到了登記新出生孩子的辦法,每半年登記一次,數(shù)著日子,只要孩子到了七歲,他都要騎著駱駝到牧民的家中把孩子接到學校。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nèi)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wǎng)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紅色文化網(wǎng),轉(zhuǎn)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sdjl/zsfz/2013-05-07/95.html-紅色文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