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紅歌爭議背后是兩種文化的較量
春晚紅歌爭議背后是兩種文化的較量
2014-02-01
作者:劉海天
針對《紅色娘子軍》和《英雄贊歌》這樣的節(jié)目,網(wǎng)上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抨擊者認為:“紅色是邪惡的顏色”、“唱紅歌是宣揚血腥暴力”、“朝鮮戰(zhàn)爭不值得無意義”……這類言論,立即引發(fā)了更猛烈的反擊:“討厭紅色,你家過年寫對聯(lián)用白紙吧”、“紅歌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非常好聽”、“抗美援朝奠定中國大國地位和和平基礎(chǔ)”……
我理解的“紅歌”,狹義上應(yīng)該指革命歌曲,廣義上應(yīng)該指愛國歌曲,總之,是弘揚主旋律振奮民族心的音樂?!都t色娘子軍》號召反抗壓迫,《英雄贊歌》歌頌保家衛(wèi)國,這有什么不對?抨擊《紅色娘子軍》的人,莫非立場站在壓迫者一邊?抨擊《英雄贊歌》的人,莫非立場站在侵略者一邊?
十分搞笑的是,狂罵《紅色娘子軍》的,多是對美國價值觀奉若神明的人——他們卻不知道,這部戲所弘揚的精神,是被美國主流價值觀認可的。美國百老匯有個著名歌劇《尼克松在中國》,甚至有尼克松夫婦同情和支援革命、向被壓迫者提供槍支進行反抗的情節(jié)。可見,這些恨不得在腦門上貼個“我愛美國”紙條的人,實際上并不了解真正的美國社會,他們愛的只是他們想象中的美國。這些人,一邊造謠說“美國人民可以用持槍權(quán)推翻暴政”,一邊瘋狂詆毀中國人民當(dāng)年反抗壓迫的武裝斗爭,這是十足的精神分裂癥狀。
十分惡劣的是,一些人因為反感《英雄贊歌》就去辱罵歌曲的演唱者,內(nèi)容極其下流惡毒。
諷刺至極的是,這些人幾乎全都喜歡用“民主、自由、理性、客觀”之類好詞標(biāo)榜自己。如果真愛民主,就應(yīng)該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如果真愛自由,就不能踐踏別人的自由。如果真夠理性,就知道謾罵解決不了思想分歧。如果真夠客觀,就睜眼看一看有多少人在擁護紅歌?嘴上掛著自由民主,心里藏著專制獨裁,是這類人最好的寫照。網(wǎng)友給他們起的一個外號,倒是恰如其分、精妙絕倫:文化納粹——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他們就象納粹法西斯,容不得半點異見。
他們理解不了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是有原因的:他們通常是自私的一群人,只想保護自己的利益,不想保護別人的;他們通常是諂媚的一群人,骨子里就向著貌似強大的美國;他們通常是短視的一群人,智力水平不足以想象要是守不住三八線中國會付出多么慘痛的代價;他們通常是健忘的一群人,他們不記得20年前日本就是沿著同樣的路線殺進了中國腹地……對于中國來說,他們是一群充滿了負能量的人。
“文化納粹”們的理論不但邪惡反動,而且愚蠢可笑。比如他們說“紅色是邪惡的顏色”,真是讓人忍俊不止。如果這個理論成立,他們體內(nèi)豈不是流著邪惡的血液?他們門上豈不是貼著邪惡的春聯(lián)?他們婚房豈不是掛著邪惡的喜字?他們兜里豈不是揣著邪惡的鈔票……連顏色都要意識形態(tài)化,這是有多深厚的階級斗爭意識?盡管,他們嘴上從來都是反對和譴責(zé)階級斗爭的,但并不妨礙他們心里真的喜愛它——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精分吧?
中國人民從來就是反抗壓迫的英雄主義戰(zhàn)士,推崇《紅色娘子軍》這樣的主題精神實在是理所當(dāng)然。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抵御外侮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唱響《英雄贊歌》不但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的必然。紅色歌曲弘揚愛國主義,歌頌英雄主義,贊美勞動人民,追求平等公正,是絕對的正能量藝術(shù)。反對這個正能量的,是些什么樣的人,大家想必心里都有數(shù)。那就是一群不愛祖國的人,一群嫉恨英雄的人,一群鄙視人民的人,一群追求特權(quán)的人——一群不肯脫離低級趣味并且還要仇恨高尚情操的人。
這群充滿著負能量的人,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中華民族只有剔除文化糟粕,揚棄進取,批判繼承,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復(fù)興崛起的中國夢。
習(xí)近平主席曾經(jīng)說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這話說得十分正確。想一想,如果連反抗壓迫的精神都要被視為邪惡,如果連保衛(wèi)國家的情懷都要被斥為腐朽,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還有資格立足世界嗎?恐怕生存空間都會被人奪去!還說什么偉大復(fù)興呢!這句話,可以說是提綱挈領(lǐng)地指出了中國復(fù)興崛起的總思路:從思想文化抓起,才能抓住發(fā)展的靈魂,才能掌握進步的關(guān)鍵。
點個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nèi)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wǎng)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紅色文化網(wǎng),轉(zhuǎn)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llyd/wh/2014-02-11/24776.html-紅色文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