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员的女朋友》,9.1成人免费视频app官网版,影音先锋色中色,爱 爱 爱 电影,亚洲美女污污污的视频在线观看,篮球亚洲杯预选赛直播,试爱电影完整,99久久婷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与已婚人妻爱田奈奈

紅色文化網(wǎng)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北美

打印

“文明開化”政策摧毀印第安文明

歐洲殖民者通過兒童教育對原住民進行文化改造,進而切斷代際傳承,消解本土文化。原住民的下一代缺少對本土文化傳統(tǒng)的認知與認同,有些人甚至協(xié)助殖民者進行殖民統(tǒng)治,為虎作倀,進一步將原住民群體推向滅絕深淵。

近代早期,英國跟隨西班牙、葡萄牙等國腳步,開始對美洲強勢殖民。隨著殖民地不斷擴張,英國殖民者與北美印第安人之間的矛盾越發(fā)尖銳。為了瓦解印第安人的抵抗,英國殖民者采用“文明開化”政策,消解原住民文化,建立殖民文化的統(tǒng)治地位。從某種角度來說,相較于武力征服,文化殖民更加隱蔽,危害更加深遠。

建構印第安文明“野蠻落后”敘事

16世紀歐洲航海家描繪了最初的美洲原住民形象。他們認為,美洲原住民有著與自己迥然相異的外貌特征和風俗習慣,社會發(fā)展仍處于原始階段,文明程度十分落后。這一時期歐洲人的美洲觀呈現(xiàn)幾種特點:一是從基督教文化角度出發(fā),認為印第安人簡樸單純,生活狀態(tài)類似亞當夏娃時代,處于人類原始狀態(tài),早已落后于西方文明;二是關注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和頻繁的部落戰(zhàn)爭,認為他們是急需教化的“野蠻人”;三是宣傳原住民“傷風敗俗”與“懶散墮落”,發(fā)展出印第安人“劣等論”等一系列謬論。

歐洲人普遍認為,文明和人種存在優(yōu)劣之分,認同優(yōu)勢文明更具有話語權以及基督教的教化與救贖理念。他們通常將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用“憐愛”且鄙視的目光,看待如“孩童般無知的”印第安人,希望用基督教的“關懷”,“拯救”那些迷失在“異教”與“蒙昧”中的“野蠻人”。早在16世紀末,英國社會就出現(xiàn)主張“文明教化”美洲原住民的聲音。1583年,喬治·佩克厄姆爵士在一本宣傳小冊子中稱,英國有責任運用一切手段,使印第安人“擺脫謬誤走向真理,擺脫黑暗走向光明,擺脫死亡之路走向生存之道,擺脫迷信崇拜走向真誠的基督教,擺脫魔鬼走向基督,擺脫地獄走向天國”。在官方層面,英國國王授予殖民公司的特許狀以及殖民地法律中,也有類似表述。1606年,英國國王授予殖民公司的特許狀中,特別提到要“開化”和“拯救”那些“生活在黑暗中,對真正的知識和信仰上帝愚昧無知得十分可憐”的印第安人。

當時西方撰述者習慣用“印第安人”統(tǒng)稱美洲原住民群體。事實上,雖然美洲原住民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如崇拜神靈的傳統(tǒng)、萬物有靈的信仰和自成體系的倫理價值觀,但廣袤的美洲大陸上居住著300多個不同的部落和族群,有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易洛魁人和蘇族人等,他們的發(fā)展狀況、語言及宗教習俗各不相同。這樣的統(tǒng)稱模糊了美洲原住民的族群差別,遮蔽了文化多樣性,便利了殖民者對美洲原住民刻板印象的塑造。

總之,在大規(guī)模殖民活動開展之前,歐洲社會已通過歐洲航海家的記錄、日志等,想象遙遠的美洲大陸和陌生的“印第安人”,并將其塑造為“野蠻”、“落后”和急需“教化”的人群。歐洲人以自我為中心,建構印第安文明“野蠻落后”敘事,為日后殖民美洲進行思想輿論準備。

瓦解本土信仰

歐洲殖民者普遍信奉基督教。從教義本身看,基督教不僅崇尚非此即彼的兩分法,簡單將人劃分為信徒(文明)和異教徒(野蠻)兩種類型,而且還帶有潛在的擴張基因。

早在新航路開辟時期,西方傳教士就參與遠征探險,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后,更是有大量傳教士涌入這片神秘的土地。早期的傳教伴隨著血腥與暴力,自第一批英國殖民者建立定居點與殖民地后,他們便開始謀劃如何利用和征服原住民。1623年,一位名叫斯坦迪什的殖民者率領一支小隊,暗殺了正在韋薩古塞特小鎮(zhèn)做客的印第安原住民酋長,并把他的頭顱懸掛在普利茅斯防御工事外的一根柱子上,用以警告和威懾印第安人。1637年,馬薩諸塞殖民地政府又煽動約翰·梅森船長肆意攻擊一個原住民村莊,幾百名手無寸鐵的居民慘遭屠殺。這樣的行為引起原住民強烈反抗,導致佩科特戰(zhàn)爭爆發(fā)。印第安原住民與西方殖民者之間有一場經(jīng)典對話,從中可見原住民對殖民者的憎惡。當時基督徒活捉了一名原住民酋長,方濟各會傳教士向酋長和當?shù)鼐用窆噍敾浇探塘x,強迫他們改信基督教。酋長問:基督徒是否會進天堂?傳教士回答道:是的,但只有好基督徒才能進。酋長斷然表示,他寧愿下地獄,也不進天堂,因為地獄里沒有基督徒。另據(jù)16世紀西班牙多明我會教士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記載:“一次,印第安人帶著食品和禮物來到一個離大村莊10里格的地方迎接我們。我們一到,他們就奉上大量鮮魚、干糧和其他食品以及他們所能拿出的一切。不料,基督徒突然兇相畢露,當著我的面毫無道理地用劍殺死了坐在我面前的3000多名男女老少。這一暴行是我親眼所見,我相信任何人見此慘狀都會毛骨悚然的。”此外,早期一些傳教士毀壞原住民的神像、神殿和壁畫,還建立宗教裁判所懲罰不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原住民“異教徒”,由此引發(fā)大量暴力流血事件。

印第安人的堅決反抗妨礙了殖民者的掠奪和傳教。因此,西方傳教士發(fā)展出一種表面上更為“溫和”的傳教方式。1646年,以約翰·艾略特為代表的新英格蘭清教徒,學習原住民語言,組織翻譯基督教經(jīng)典。傳教士組織原住民參加布道、閱讀圣經(jīng)和詠唱圣歌等活動,教他們遵守安息日規(guī)定,給原住民“施洗”等。一批貴格會傳教士借口幫助易洛魁人戒酒,乘機向他們灌輸基督教教義與理念。這些偽善行為騙取了部分原住民的信任。但實際上,“溫和”的表象下隱藏著對原住民的鄙視和憎惡。被稱為“面向印第安人的使徒”的艾略特,就說“印第安人毫無原則、智慧可言”。新英格蘭傳教士馬瑟更是公開稱原住民為“垃圾”,“比死去的野獸好不了多少”。盡管有一部分原住民認同并皈依了基督教,但他們對教義的認識和生活方式仍然帶有本土色彩。原住民基督教徒盡管摒棄了一部分傳統(tǒng)喪葬習俗,如涂身抹面、尖聲呼叫和珠貝隨葬,但仍避諱提及死者名字,將死者按照傳統(tǒng)神靈所在的方向埋葬。

17世紀中期,馬薩諸塞殖民地發(fā)展出一種新的組織管理形式——祈禱城。英國殖民者將原住民部落聚集在一片區(qū)域,由傳教士教授基督教信仰和儀式、白人“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至1674年,馬薩諸塞已建立14座祈禱城,有1100名原住民生活在內(nèi)。但殖民者的傳教成果十分有限,在1100名原住民中,僅有64—74人領受圣餐,而接受洗禮的正式教徒僅有45人。

面對原住民的抵抗,殖民者逐漸失去耐心,向原住民施壓。瓦梅西特祈禱城的原住民首領在殖民者壓力下,不得不向自己部落的人民公開聲明,他今后“將登上新的獨木舟,向上帝祈禱”。

在直接傳教和創(chuàng)建祈禱城的同時,西方殖民者還采取分化策略。17世紀70年代,小約翰·科頓創(chuàng)建了印第安人祈禱會,意圖培養(yǎng)原住民牧師,提高傳教效率與基督教影響力。對殖民者而言,原住民牧師精通部落語言,能夠結合本土文化傳教,較西方傳教士更有優(yōu)勢,能達到瓦解本土宗教信仰的目的。然而,這一策略效果也不理想,反而促成一種混合型宗教出現(xiàn)。這種宗教形式上尊“上帝”為最高神,遵守安息日等基督教習俗,但保留了部分多神論、萬物有靈理念以及關于神秘術法的觀念。這也充分說明,基督教信仰不能完全取代印第安人的傳統(tǒng)信仰,無法徹底滅絕原住民的文化傳承。

消解本土文化

隨著殖民者紛至沓來,他們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長,更加垂涎于原住民的大片肥沃土地。殖民者吸取了此前暴力掠奪遭遇激烈反抗的經(jīng)驗,謀劃以最小代價取得更多利益。正是在貪婪欲望的驅(qū)使下,傳教和“文明開化”的手段進一步升級,西方殖民者通過建立殖民教育體系,系統(tǒng)地向原住民下一代灌輸西方價值觀。

為了奴化原住民,讓他們心甘情愿服從殖民統(tǒng)治,英國殖民者引入西式學校教育體系。在此之前,西班牙、法國等都曾有過類似嘗試,如耶穌會士建立“神學院”,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建立“印第安學院”等。這些學校大多由宗教人士創(chuàng)辦,主要招收印第安部落酋長的子弟,教授他們基督教知識和殖民者語言。但由于缺乏持續(xù)的資金支持,部落酋長們也不愿將孩子送入殖民者所辦的學校,這些學校漸趨沒落。英國人在總結自身和他國經(jīng)驗后另辟蹊徑,決定將學校教育重心轉移到普通印第安人的下一代身上,讓他們的孩子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從而成長為認可基督教文明的神職或公職人員,進而承擔起“教化”本民族同胞的責任。

在這一目標驅(qū)動下,英國殖民者以傳統(tǒng)英式學校為藍本,創(chuàng)立了面向印第安兒童的專門學校。為了招收更多學生,傳教士不僅呼吁信奉基督教的印第安家庭讓孩子接受西式教育,還用物質(zhì)利益勸誘其他原住民家庭,甚至要求原住民酋長“貢獻”自己的孩子作為“邊界安全人質(zhì)”。這些學校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隔絕性,學校的創(chuàng)辦者認為,如果希望學生成長為真正的“文明人”,就必須同“野蠻”的原住民社會及家庭切斷聯(lián)系;二是嚴苛性,校長和教師往往刻板嚴厲,經(jīng)常毆打和體罰學生,認為這樣才能改變原住民孩子身上與生俱來的“野蠻性”,讓他們學會真正的“謙卑”與“服從”。同時,原住民學生被禁止說民族語言、穿民族服飾、參與民族活動。學校的教育內(nèi)容有基督教教義,殖民者的語言、法律甚至歐洲古典文化、歷史等,全方位地向原住民下一代灌輸歐洲價值觀。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原住民兒童,大多接受西式生活方式、認同西方文明。通過洗腦式教育,這些原住民兒童甚至接受了文明優(yōu)劣論,認為印第安文明“野蠻落后”,需要改造甚至拋棄。歐洲殖民者通過兒童教育對原住民進行文化改造,進而切斷代際傳承,消解本土文化。原住民的下一代缺少對本土文化傳統(tǒng)的認知與認同,有些人甚至協(xié)助殖民者進行殖民統(tǒng)治,為虎作倀,進一步將原住民群體推向滅絕深淵。

近代早期,英國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的文化政策經(jīng)歷了從啟發(fā)勸誘到強制推行、從“文明開化”到推進系統(tǒng)性殖民教育的演變過程。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英國還未完全征服北美大陸,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美洲原住民沒有受到英國殖民者的侵害和掠奪。1776年,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宣布獨立。相較于宗主國,由殖民者后裔建立的美國全盤繼承了前者的殖民統(tǒng)治手段,軟硬兼施,掀起數(shù)次西進運動,不斷屠殺、驅(qū)趕、奴化印第安人,北美大陸的印第安人遭到滅頂之災。

(本文原載《歷史評論》2024年第2期)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nèi)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wǎng)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紅色文化網(wǎng),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xxhq/bm/2024-05-25/88197.html-紅色文化網(wǎng)

獻一朵花: 鮮花數(shù)量:
責任編輯:晴朗的天 更新時間:2024-05-26 關鍵字:北美  小小寰球  

話題

推薦

點擊排行

鮮花排行


頁面
放大
頁面
還原
版權:紅色文化網(wǎng) | 主辦: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
地址:海淀區(qū)太平路甲40號金玉元寫字樓A座二層 | 郵編:100039 | 聯(lián)系電話:010-52513511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 備案序號:京ICP備13020994號 | 技術支持:網(wǎng)大互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