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投降文章代表了誰的觀點?
近期專家馬臣發(fā)表向美國投降的文章,引起了網(wǎng)民巨大的關注,一位無名氣的所謂專家,不知道是為了吸引眼球還是為了代言某人,寫出了這樣的投降文章,奇怪的是居然發(fā)表出來了,令人匪夷所思。(見下面的截圖)
【現(xiàn)在向美國投降是代價最小的時候】如果說三月下旬我們對中美貿(mào)易戰(zhàn)還可以使用低調(diào)處理這個詞,那么現(xiàn)在的用詞將非常明確,請向美國投降,別鬧了?,F(xiàn)在投降是最體面的時機,代價最小。這話我不是今天才說,過去一個來月我說過無數(shù)次。
我在這里明確無誤的使用了投降兩個字?,F(xiàn)在投降的好處是無需跪著,站著舉起雙手即可。將來投降,不但要跪著,還必須跪姿標準,
否則挨打更慘。
這就是現(xiàn)在投降和將來投降最大的差別◇
中華民族還遠沒有到可以跟美國正面對決的時候。現(xiàn)在不到時候,將來一百年內(nèi)都不到時候!
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四十年,這四十年我們僅僅是賺了點錢而已。是的,僅僅賺
…………
他的投降言論只代表他自己和如下一些人:
1,一些最富有階層的人,他們害怕中美對抗或戰(zhàn)爭摧毀了他們的財產(chǎn)。
2,被美帝國主義軍事實力嚇破了膽,得了軟骨病的人。
3,像他一樣的專家學者,精致的個人主義者或自私自利的精英,漢奸,走狗。
4,其他受投降言論蒙蔽的群眾和對美國抱有幻想,認為投降了就萬事大吉的糊涂蛋。
但絕大多數(shù)的人是堅決反對這種投降言論的。
戰(zhàn)爭還沒有開打就想著投降的人是跪久了站不起來的、最無恥的人,奉勸這些人好好看一下劉光子的英雄故事,抗美援朝時一個戰(zhàn)士,抓了63個敵軍俘虜,他怎么做到的?在戰(zhàn)場上對敵人毫不手軟,不怕死,從來沒有投降兩個字在腦袋中出現(xiàn)。
下面是劉光子抓獲了63位俘虜?shù)墓适隆?span lang="EN-US">(見百度截圖)
孤膽英雄劉光子
1951年4月,我志愿軍187師在雪馬里地區(q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了對敵王牌部隊“格洛斯特營”的包圍。
24日拂曉,冒著敵飛機和密集炮火的轟擊,發(fā)起突然攻擊,志愿軍突然出現(xiàn)在雪馬里之敵的側后,像一把鋒利的尖刀一舉切斷了雪馬里“格洛斯特營”的退路,取得擊潰敵人一個營、俘敵130人、斃敵50余人的戰(zhàn)果。
當時劉光子,帶領兩名新兵沖到一個小高地上時,忽然發(fā)現(xiàn)山梁下面有“格洛斯特營”的一個炮兵連正準備逃走。劉光子讓兩名缺乏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新戰(zhàn)士趴在大石頭后面射擊掩護,自己則手持沖鋒槍沖下山去。
他悄悄接近了幾個敵人,猛然大聲吶喊,一塊大石頭后面頓時站起來幾十個敵人。幾支槍同時頂住他的胸膛,還有手槍對準他的額頭。劉光子乘敵不備,果斷拉響了手雷的保險,眼前的敵人嚇傻了,就在手雷即將爆炸的瞬間,劉光子向后一縮身,把手雷扔向敵群,順勢滾下山坡。這種在手榴彈上捆有炸藥的“反坦克手雷”威力巨大,一下就炸倒了一堆敵人。借著爆炸產(chǎn)生的濃濃硝煙,他邊掃射邊大喊:“1營向左,2營向右,給我沖!”
劉光子用戰(zhàn)前學的英語大喊“繳槍不殺”時,那些被打蒙的敵軍官兵不知所措全部舉手投降。1801年,在遠征埃及的殖民戰(zhàn)爭中,該團因為突破包圍轉敗為勝,受到英王賞賜。從此,該團士兵帽的前后都綴有“皇家陸軍”帽徽。時隔150年后,他們在朝鮮戰(zhàn)場上威風掃地。
當俘虜們擁擠著站好隊時,才猛地反應過來:原來對方是一個人!接著就有人試圖撿起槍反擊,說時遲那時快,劉光子一梭子子彈就放倒好幾個人,剩下的再也不敢反抗。他單槍匹馬,押著這支長長的隊伍往山上走去,沒想到剛走了一段路,又有一部分人要逃跑,他扔出手雷當時就炸倒了一片。就這樣,這些俘虜徹底被他震懾住了。
劉光子雖然一下子抓了63名俘虜,但他為人老實、靦腆,當時未將此事聲張,到部隊打掃戰(zhàn)場清點俘虜時才發(fā)現(xiàn)了他的壯舉。
…………
戰(zhàn)后有人問他,你怎么抓到了63個俘虜。他說:我不怕死,敵人怕死。多么,多么實在的一句話。確實就是這樣,狹路相逢勇者勝。
發(fā)揚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跡的精神,怎么打不贏美國?我們現(xiàn)在的武器裝備比抗美援朝時期與美國的武器差距比較,進步了許多倍,馬專家居然說,100年都別想戰(zhàn)勝美國,他是什么意思?他這是放狗屁。他長了敵人的志氣,滅了自己的威風。
從劉光子一人抓63名敵軍俘虜與馬臣的投降言論,立刻就可以看出誰是民族的英雄,誰是民族的敗類。
馬臣就是披著“和平主義”外衣的投降派!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nèi)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wǎng)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紅色文化網(wǎng),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llyd/zz/2023-07-23/82959.html-紅色文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