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軍:“嫦娥一號”衛(wèi)星與中國航空母艦
“嫦娥一號”衛(wèi)星與中國航空母艦
宋曉軍
昨天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先生一起在廣播電臺做“嫦娥一號”的節(jié)目,在節(jié)目中老沈堅持認為投資14億造“嫦娥一號”太少,應該投入140億。我對老沈的強國情懷一直表示敬重,我與老沈相識時,知道其父是老三聯(lián)書店的主編、以研究和傳播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而著稱的沈志遠先生,在我收藏的書中,有幾本就是沈志遠老先生當年寫的。老沈說,當年蔣介石曾勸其父親為國民黨工作,但是他父親堅決拒絕了,認為只有共產黨才能使中國強大。
我與沈老說,“嫦娥一號”是中國軍工制造業(yè)中碩果僅存的產業(yè)標志,現在能給14億就不錯了。后來老沈又跟我說,他原來寫文章就建議中國至少應該建造4艘航空母艦。我說看嫦娥一號轉播的時候有一個畫面很刺激,那就是把“長征三號甲火箭”運往西昌發(fā)射中心的汽車竟然是奔馳的載重汽車,這讓人想起很多人曾經有過的一個疑問:探月都可以了,為什么不能造航空母艦呢?
我告訴老沈,幾天前我剛剛接受了廣州《看世界》雜志的采訪(文章可能過幾天才能出來),題目是“第三只眼看中國航母”。在采訪里我說 “中央政府在1986年在不經調整的實際赤字為250億元人民幣左右,1987年上升到400億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做出的公共政策支出都困難,怎么能有錢上大型軍工項目呢?”其實看看前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回憶錄,正是這兩年海軍提出航母項目的。但是當時正是超前消費升級的冰箱、彩電、洗衣機需求量大的時候,即使是設備相對先進的軍工產業(yè)實現同級技術轉移生產消費品所需的投資都不夠,怎么可能開發(fā)航母所需的軍用技術呢?事實上,1985年初國家外匯現匯為82億美元,到了年底僅剩下了16億美元,而這一年全年進口汽車的數量達35.4萬輛,使得這一年的進口車市場占有率為44.4%。但是,當時的航天產業(yè)由于涉及到國家戰(zhàn)略打擊能力,而且受到西方和原蘇聯(lián)封鎖,因此國家還是保證了這支隊伍沒有散掉。如今自然就成了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高科技制造業(yè)中的碩果僅存的具有尊嚴標志的產物了。這也許就是“長征三號甲火箭”運往西昌發(fā)射中心的汽車竟然是奔馳的載重汽車畫面背后的原因之一。
其實說起來,中國造船行業(yè)在1979年后轉型靠出口拉動是相對比較成功的,在去年國防科工委10大軍工集團實現的200多億人民幣利潤中,兩個造船集團占了75億,是效益最好的。但是要造航母及其先進的護航艦隊,還是要提高產業(yè)升級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速度。或者說是補航天產業(yè)發(fā)展道路的課。因為現在與我國在國際市場競爭的韓國、日本在造船技術上已經開始嚴防中國了。比如,韓國正在采取措施防止所謂的核心造船技術的外流,這些技術包括: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設計技術;LNG船氣艙技術;3000噸以上分段搭載技術;陸地造船技術;500馬力以上柴油機、曲軸和直徑5米以上螺旋槳制造技術;船舶綜合控制系統(tǒng)技術;造船ERP系統(tǒng)以及基于CAD的設計、生產系統(tǒng)。
但是要造船業(yè)補航天產業(yè)發(fā)展道路的課進而建造中國自己的航母編隊也不容易,這是因為當年我們?yōu)榱私o人民勒褲帶率先發(fā)展軍重工業(yè)生活補償,削減一些包括軍工在內的投資大、工期長的大項目而上“短、平、快”的小項目,以及促進農業(yè)、輕工發(fā)展,并沒有完全收到理想化的較為平均、公正的分配效果,致使流入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沿海省份為了解決就業(yè)和引進外資數額,不得不盲目吸引韓、日造船外資設立獨資的分段船廠(遼寧、江蘇、福建、浙江、山東等?。?。
這些韓、日分段船廠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岸線和低端配套設備等資源造完分段回國組裝后,再在國際市場上與中國造船業(yè)競爭。用韓國船舶制造業(yè)的管理人員的話說:即使計入來回運輸費用,中國XX廠制造的分段也要比在韓國本土制造低20%-30%。這與我國船舶工業(yè)提出的“要使船舶工業(yè)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效率帶動轉變的產業(yè)轉型升級”是相悖的。實際上也不利于中國船舶制造業(yè)為中國海軍提供自己擁有核心技術的裝備。而我國船舶工業(yè)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提出,新建造船(含分段)合資生產企業(yè),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1%,而現在這一政策在有些省份無法實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為了中國早日能擁有自己的航空母艦,堅定不移地實現“全面小康”也是非常必要的。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xxhq/qq/2013-05-02/12575.html-紅色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