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低生育?中國怎么辦?參考這個國家!
最近一年,關于人口負增長的話題吵得沸沸揚揚,但一直沒有定論。
直到8月初國家衛(wèi)健委在《求是》雜志刊登文章指出,我國總人口增速明顯放緩,“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這是中國60年來首次人口危機,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可能很多人看到負增長有點懵,什么是負增長?就是人口的出生率低于人口的死亡率。2021年我國的出生人口是1062萬,死亡人數(shù)達到了1014萬,正處于緩慢爬升階段。
兩者一上一下,意味著早晚會有交叉點,這時人口負增長就出現(xiàn)了。
而2021年人口凈增量只有48萬人,比2020年少了156萬。按這個趨勢,2022年負增長可能接近百萬!
人口要正增長就要每個家庭多生娃。在人口學界,人們用總和生育率,即育齡婦女的平均生育子女數(shù),來衡量一個社會的人口代際平衡,一般認為,每對夫妻需生育2.1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規(guī)模不增不減。
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2020年我國總和生育率為1.3。專家預測,2021年的總和生育率可能在1.1-1.2,屬超低生育水平,這意味著未來人口形勢更趨嚴峻。
伴隨人口負增長而來的是,人口紅利的消失,養(yǎng)老負擔的加重,以及消費市場疲軟等等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
一、政府:全球都在愁生娃
韓國創(chuàng)全球最低生育紀錄
2021年,韓國總和生育率再次打破世界最低生育紀錄,僅為0.81。
0.81是個什么概念?也就是夫妻兩個人生的孩子只有0.81個,還不到一個。
韓國本就地小人稀,到本世紀末,韓國的5100萬左右的人口將減半到2400萬。也因為韓國生育率多年持續(xù)低迷,早在2006年,牛津大學大衛(wèi)·科爾曼就曾經推斷:韓國將是世界上第一個消失的國家。
這話的意思是,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消失的國家。
那么生育率多少是比較正常呢?
專家認為,這個數(shù)據(jù)是2.1的時候是正常水平,人口數(shù)量相對穩(wěn)定。
那么顯然,韓國的0.8太低了。
日本進入“低欲望社會”
“低欲望社會”來自于日本作家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一書。當代日本年輕人,普遍生活“低欲望”,特別是對生小孩興趣寡淡,日本的生育率僅為1.37,不可避免地走向人口衰退,老齡化越來越嚴重。
《紐約時報》曾戲稱:日本成人紙尿褲的銷售量已經開始讓嬰兒尿布銷量相形見絀。
再看看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總和生育率1.1,還不如日本呢!
經濟學生有一個詞叫“低生育陷阱”,該理論認為:經濟發(fā)達程度與生育率成反比。其實也不盡然,發(fā)展水平落后的越南和泰國,也沒有什么生育限制政策,也都下降到了1.8以下。
那歐美老牌資本主義情況怎樣?
美國,1.66,不容樂觀。
德國政府為鼓勵多生,政府為每個小孩到18歲前總計發(fā)放30-60萬元的生育補貼。政府也是下了老本了,可是2020年總和生育率還是停留在1.53。
法國總和生育率1.8,看起來還不錯是吧?其實不是法國人自己并不怎么生孩子,這1.8主要靠非洲、中東移民。
意大利很悲劇。2021年總和生育率低于1.3,主管部長悲觀地宣稱本國是一個“正在死去的國家”,和韓國是難兄難弟,同病相憐。
希臘等國家,糟糕的經濟狀況令出生率進一步停滯不前。
為了讓本國年輕人生孩子,各國政府操碎了心。
全世界這一屆的年輕人,這到底是怎么了?
二、普通人:生娃拼娃累到吐血
不怪年輕人,是現(xiàn)實情況讓他們壓根喪失了養(yǎng)孩子的雄心壯志與勇氣。
就說中國吧。
養(yǎng)過孩子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場精力和金錢的雙馬拉松。
從懷胎十月到孩子呱呱墜地,女人付出的辛苦自不必說。孩子出生后又要喝奶粉,又要穿紙尿褲,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家里最好有老人幫著看小孩,要不夫妻倆就得有一個人不上班。沒養(yǎng)育過孩子,不知道里面的辛苦。一個十來斤重的孩子,每天抱著、舉著,胳膊肌肉拉傷,膝蓋軟骨受傷都是常有的事。孩子學走路那段時間,更是腰酸得站不起來。照料一個孩子,得付出一個大人全部的精力。
后來孩子大點上幼兒園花錢,每個月普通幼兒園也得兩三千大洋,上了小學初中以后,請家教上培訓班費銀子不少?,F(xiàn)在中考比高考還難,因為只有一半左右能上高中,家長總不忍心看著孩子去學挖掘機,所以初中內卷得尤其厲害,所以不愿躺平的家長積極尋找社會資源提升孩子成績,花費更是不菲。
為了孩子,父母真是拼了!
這些都還是零打碎敲,細水長流的日?;ㄤN,最大的花銷是房子。
北上廣深的房子,現(xiàn)在即使降價了,也有幾百萬,普通人一輩子都買不起。
沒有房子,沒有錢,談什么戀愛,結什么婚?還要孩子,省省吧!
這還沒提生病的事。有什么別有病。否則,攢幾年的錢看病都不夠!正如《我不是藥神》中那個老太太說的:
“我病了三年,4萬塊一瓶的正版藥,我吃了三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誰家還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更何況疫情三年走來,公司貼封條了,飯碗也丟了,外賣可以少叫,但是物業(yè)水暖各項支出一項不少,頭大……
生娃?沒興趣!你問問別人吧。
前幾年的年輕人中間流行“喪文化”,說喪不是真喪,是為了痛定思痛后的奮起?,F(xiàn)在年輕人已經奮起姿勢保持太久,看不到希望,所以妥協(xié)投降,選擇就地躺平了。
三、更深層次的原因
年輕人之所以選擇無奈躺平,其實有著更加深刻的社會原因。
1.社會圈層固化,年輕人的機會越來越渺茫
現(xiàn)在全球普遍存在貧富兩級分化的問題。
隨著社會發(fā)展,財富不斷向少數(shù)人手里聚攏。人和人、階層和階層的差距越來越大。中國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過短暫的“風口”,造富運動,少數(shù)人抓住了,實現(xiàn)了階層突圍。但是大部分人沒有路過這樣的風口,甚至說即使有風口,那么小,怎么容得下那么多想飛的豬?
年輕人覺得“再努力也就那樣吧”。既有圈層很硬很牢固,“圈子不同,不必相容”,圈層也不是一個普通人隨隨便便能夠逆襲的。所以年輕人坦然接受現(xiàn)狀,不再做無謂掙扎。
2.生活在機器叢林中,人類是否“多余”
韓國是世界上使用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國家。原來很多需要人的工作崗位,都被機器人取代了。這對工作旺盛期的年輕人很難接受,他們感覺不到對社會的價值,認為自己是“多余”的。
未來社會還有更多工作崗位消失,人工智能在很多領域超越了人類。那么,在科技社會中,大部分普通人的生存目的、存在價值又是什么呢?他們的生存空間又在哪里呢?
在冷冰冰的機器叢林里,在沒有人類的位置,人類的存在還有什么快樂呢?
3.科技社會,看起來人人無間,實則是鴻溝
農業(yè)社會,人和人之間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人和人的交往是密切而高頻度的。
工業(yè)社會,人和人由于工作效率提高,人際交往讓渡于繁忙的工作。
現(xiàn)在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很多人成了低頭一族,沉迷于網絡世界??萍嫉陌l(fā)達讓人突破了時空界限,無論工作還是娛樂都可以在線完成,但是人人之間時空相隔,虛擬社交,也虛擬滿足。這造成人們的社交障礙,甚至產生人際交往恐懼和抵觸。年輕人長期與網絡為伴,就會慢慢習慣這種電子環(huán)境,厭惡真實的氛圍,缺乏人間社交的真實和活力。
未來可以想見,低欲望生存,將導致人類社會和全球格局都被重塑。
四、以色列的生育經
世界各國生育率普遍走低,但是以色列這個國家生育率一直比較高!這是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更值得我們思考借鑒。
以色列2020的GDP達到人均4.36萬美元,按“低生育陷阱”理論來說,人口出生率應該也不會太樂觀。但是最近10年,以色列出生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0-14歲兒童約占28%。
不僅如此,以色列自然條件惡劣,相當一部分國土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該國面積還非常狹小,都不及中國臺灣大。
那到底什么原因讓以色列的生育率這么高呢?
這背后有特殊的國家安全、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
以色列建國時,人口只有80萬。這使得處于阿拉伯國家包圍之中的以色列極度缺乏安全感。
納粹大屠殺中被殺掉600萬猶太人,所以建國后,每個猶太人都感覺有責任通過生育來彌補這個損失。
以色列人愿意生孩子,政治原因有其特殊性,但還有很多做法值得借鑒參考。
1.生育福利政策
在以色列,政府對多子女家庭福利非常優(yōu)厚。政府會將生育津貼一次性支付母親的銀行賬戶。津貼數(shù)額根據(jù)女性的收入而定,最高為每月1485.83謝克爾(約3013元人民幣),足以安心養(yǎng)孩子!
2.生育技術與醫(yī)療配套
以色列政府大力發(fā)展生育醫(yī)療技術,政府也資助社會上所有形式的生殖技術研發(fā)應用。
在所有關鍵技術領域,重點發(fā)展了體外受精技術,也就是試管嬰兒技術。
在全球男性生育能力普遍下降的今天,這項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自1980年以來這一技術就在以色列得到普遍應用。每年每百萬的以色列人口中,就進行了超過1700次的試管嬰兒手術,位居全球之冠。
對生育有困難的夫婦,政府還提供免費資助試管嬰兒技術,直到擁有兩個以上的孩子。
為讓生育技術惠及于民,早在1990年,以色列的生育診所的密度就已經位列全球第一了。
3.教育津貼與學校配套
以色列政府為每個家庭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津貼。
國家保險協(xié)會還向單親家庭和擁有四個及以上孩子的大家庭支付學習補助金,每個孩子可以獲得1003謝克爾(約2033元人民幣)的補助金,并在學年開始之前一次性支付。
以色列沒有“入托難”的問題。0-2歲兒童的入托率為57.7%,3-5歲年齡段達到了100%的入園率,高于大多數(shù)國家。
以色列是發(fā)達國家中唯一每周上學六天的國家,這樣就能讓父母少一天照顧,減輕了父母的負擔,減輕了生育顧慮。同時,靠金錢承擔的課外時間縮短了,也有助于教育公平。
4.法律配套
法律上,政府明確立法,放寬政策,支持新興的生育技術。
以色列也是全球領先的實施代孕協(xié)議合法化的國家。
為促進生育,以色列非婚生育的社會接受程度非常高。
5.社會資源與環(huán)境配套
為了解決父母帶娃的難題,以色列開發(fā)與嬰兒相關產品的技術也日趨精細。例如智能汽車座椅攝像頭,可對后座的嬰兒進行安全監(jiān)控;例如實施監(jiān)控和分析嬰兒睡眠模式的技術及產品等。
經過政府各方面的鼓勵生育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到2021年以色列人口已增長至932萬。
五、當前如何破圈?
一提到以色列的經驗,估計很多人會擺出很多理由講我們學不來。
其實,人類社會永遠都會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就看優(yōu)先級怎么排。
1980年中國啟動“計劃生育”時,曾有一封公開信寫道:“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將來會出現(xiàn)一些新的問題:例如人口的平均年齡老化,勞動力不足,男性數(shù)目會多過女性,一對青年夫婦供養(yǎng)的老人會增加”……
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從1980年啟動,到獨生子女,到二胎政策,到2022年5月31日正式發(fā)文放開三胎,生育問題并沒有因為政策松動而有所改善,反而由于疫情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更加嚴峻,很多問題開始凸顯,養(yǎng)老問題就成為社會廣泛關注問題。
40年走來,信里擔心的問題,正一一變?yōu)楝F(xiàn)實,而且更為嚴重。
這樣下去,人口基礎雄厚、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也必將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當前,全球經濟衰退,新的經濟增長點比較少。如果生育率有所提升,會圍繞嬰兒形成一系列的消費和供應鏈條,有助于帶動整體經濟的復蘇,必須實現(xiàn)經濟循環(huán)。
但是,提升生育率,光靠政府當前發(fā)布的政策、生育福利補貼等,有用,但是長期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根本上、配套條件上全面建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年輕人的后顧之憂。
首先要緩解、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
低生育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經濟壓力大。日本韓國中國一線城市都一樣,壓力大。這種壓力,不好緩解,因為資源空間有限。
當年輕人為自己的飯碗在哪而焦慮時,不會考慮延續(xù)后代的問題。但是如果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對資源壟斷者、極高收入人群比如影星,網絡大V等進行稅收等進行合理調控,將其資源納入再分配,提高社會的整體收入水平,盡量縮小收入差距,貧富差距,最終要實現(xiàn)共同富裕,全體富裕。至少,看到政府的治理決心,年輕人的生存焦慮會緩解一些。
△深圳街頭聽天由命隨波逐流的三和大神群體
其次,配套方面房價高、入托難、教育難、看病貴等問題,也需要逐一擊破。
新中國成立后直到改革開放前,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都是免費教育,這個免費教育制度應趕快恢復,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育齡夫婦的經濟壓力、生活壓力。
生產力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免費教育、免費醫(yī)療,城鄉(xiāng)同標,這是共同富裕的要求。在我國全面跨入小康社會的今天,必須推動此事了。
而且,為老百姓提高福利,不只是為了促進生育,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和物質保障,多生育是很自然的事。如此,才能解決人口問題。如此,才能長治久安。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足夠的精神動力,保障越好,越覺得生存沒有意義,生育動力越弱。高水平的社會保障消解了人生的意義,滋生了強烈的人類無用感,人們又有什么動力再生一個沒有價值的下一代呢?看看那些首先陷入低生育率陷阱的都是發(fā)達國家,而非洲,南美,西亞,南亞那些經濟上缺乏保障的人群依然有很高的生育率,這種現(xiàn)狀應該得到研究和反思。
以色列的經驗也告誡我們:首先要福利保障到位,還要有思想的引導。兩方面必不可少。
無論貧富差距,共同富裕,還是配套條件建設,都是相當大的工程,對中國而言,這都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建設過程。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xxhq/yz/2022-09-02/77318.html-紅色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