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與古籍整理工作的啟動
陳云與古籍整理工作的啟動
史義軍
1979年2月, 陳云在辦公室
關于古籍整理工作的手抄件
筆者在整理老出版工作者于浩成先生遺稿時,看到一份寫在華東政法學院稿紙上的《陳云同志關于整理出版古籍的意見》,一共3頁,字跡不是于浩成的,第1頁有于浩成要求將此文刊登在群眾出版社編輯的《思想文化動態(tài)》上的字樣。全文如下:
最近朱穆之同志講, 鄧力群同志傳達了陳云同志一個意見:
查一下中國古籍標點了多少, 多少還沒有標點, 哪些急需要標點? 乘許多老人還在的時候多標點出一些。希望國家出版局規(guī)劃一下。
朱穆之同志還說, 請國家出版局專門研究一下, 除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外,許多地方、大學的力量都組織起來搞。
陳云同志的秘書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二日給中華書局負責同志的電話說:陳云同志一九七七年在杭州, 看到中華書局校點的二十四史, 甚為關心, 曾詢問, 古籍的校點工作進展如何? 最近又一次詢問此事。并說, 古書如果不加標點整理, 很難讀, 如果老一代不在了,后代根本看不懂, 文化就要中斷, 損失很大, 一定要把這一工作抓緊搞好。
七月九日, 陳云同志的秘書到中華書局又一次傳達陳云同志關于古籍整理的意見, 說: 古籍整理還不光是解決標點、注釋, 這還不行?,F(xiàn)在孩子們念書還沒接觸過這些古東西, 所以不懂。要做到后人都能看懂, 要譯成現(xiàn)代語氣。整理古籍還涉及繁簡字體的問題。搞這個工作,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搞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甚至更長一些時間。這件事請一定要搞到底。
語文教研室
一九八一年十月五日抄
一系列重要指示
筆者為此查閱《陳云年譜》中陳云1977年在杭州期間關注古籍整理的情況。這一年陳云是5月4日來到杭州休養(yǎng)的,6月30日離開杭州到上海。其間,5月中旬到浙江圖書館參觀該館保存的文瀾閣《四庫全書》。參觀時,他說:“中國古籍很多,但都是文言文,多數(shù)人特別是許多年輕人看不懂,這會影響對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因此,對古籍應當進行整理,有的要斷句,有的要翻譯成白話文。”
《陳云年譜》1981年6月11日這一天記載:收到中華書局送來的關于古籍整理的情況報告。此前,于5月22日曾向中華書局了解這方面情況,請他們整理一份詳細材料。此后,于7月9日,派秘書到中華書局同負責人座談,聽取意見。
7月14日,陳云派秘書去北京大學,同學校領導、中文系教師和圖書館工作人員座談,告知北大古典文獻專業(yè)全體教師給陳云的信已收到,并聽取他們對古籍整理研究的意見。
這里提到的北大教師給陳云的信,是要求恢復古典文獻專業(yè)的信。
1981年4月,陳云在同秘書談要認真抓整理古籍工作的問題時指出:
第一, 整理古籍, 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繼承下來, 是一項關系到子孫后代的重要工作。我們的學校教育, 注意理工科比較多, 這是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的需要。但是, 學理工的人也要有一定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知識才行。今后, 在繼續(xù)辦好理工科的同時, 應該加強大學的文科教育。從小學開始, 就要讓學生讀點古文。我國的古籍, 中華書局說有八萬多種, 北京大學圖書館反映約有十二萬種。現(xiàn)已整理和出版的約兩千多種, 還差得很遠。
第二, 整理古籍, 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得懂, 僅作標點、注釋、??薄⒂栐b還不夠, 要有今譯, 爭取做到能讀報紙的人多數(shù)都能看懂。有了今譯, 年輕人看得懂, 覺得有意思, 才會有興趣去閱讀。今譯要經(jīng)過選擇, 要列出一個精選的古籍今譯的目錄, 不要貪多。
第三, 整理古籍, 需要有一個幾十年連續(xù)不斷的領導班子, 保持穩(wěn)定的核心力量。目前真正能夠獨立整理古籍的,一般來說得六十歲左右的人才行?,F(xiàn)在這個班子中, 六十歲的人, 再干十年是七十歲, 不能堅持工作了; 五十歲的人到那時可以接上去; 四十歲的人, 再干二十年, 也可以成為骨干力量和領導力量了。從事整理古籍的人, 不但要知識基礎好, 而且要有興趣。李一氓同志表示愿意做這件工作, 可以考慮請他來主持這件事, 并組成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 直屬國務院。
第四, 要由規(guī)劃小組提出一個為期三十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第一個十年, 先把基礎打好, 把愿意搞古籍管理的人組織起來, 以后再逐步壯大隊伍。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 可以像國民經(jīng)濟計劃那樣, 搞滾動計劃, 前十年分為兩個五年規(guī)劃, 在第一個五年規(guī)劃的基礎上,經(jīng)過充實, 搞出第二個五年規(guī)劃。
第五, 現(xiàn)在有些古籍的孤本、善本,要采取保護和搶救的措施。圖書館的安全措施要解決。散失在國外的古籍資料,也要通過各種辦法爭取弄回來, 或復制回來。同時要有系統(tǒng)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
第六, 古籍整理工作, 可以依托于高等院校。有基礎、有條件的某些大學,可以成立古籍研究所。有的大學文科中的古籍專業(yè), 如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古典文獻專業(yè), 要適當擴大規(guī)模。目前, 整理古籍的專業(yè)人才, 有許多分配不對口,要盡可能收回來, 安排到整理古籍的各專門機構。一些分散在各地的整理古籍的人才, 有的可以調(diào)到中華書局或其他專業(yè)出版社, 有的可以分配他們擔任整理古籍的某些任務。
第七, 為辦好整理古籍這件事, 盡管國家現(xiàn)在有困難, 也要花點錢, 并編制一個經(jīng)費概算, 以支持這項事業(yè)。這筆錢,用于整理古籍所需要的各種費用, 主要是整理費用和印刷費用, 也包括解決辦公室、宿舍等費用。要為整理古籍的專門人才創(chuàng)造較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
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 得搞上百年。希望現(xiàn)在就認真抓一下, 先把領導班子組織起來, 把規(guī)劃搞出來, 把措施落實下來。
以上是陳云關于整理古籍問題談話的要點。1981年9月10日經(jīng)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同意,于17日作為中共中央文件下發(fā)。后來這個談話要點被收入《陳云文選》,題為《整理古籍是繼承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一項重要工作》。
古籍整理工作的全面啟動
《中共中央關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下發(fā)后,1981年12月10日,國務院下發(fā)了國發(fā)〔1981〕171號文件《關于恢復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的通知》,文件說:“一九五八年在原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之下,曾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
二十幾年中,曾整理和出版了古籍兩千多種,但這與我國豐富典籍應該整理和出版的數(shù)量,還相差很遠。而且這個規(guī)劃小組,已很久沒有工作,成員也逝世過多。鑒于這個工作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對青年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極大的重要性。因此,國務院決定恢復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為五十三人(附名單),李一氓任組長,周林、王子野任副組長,另聘三十四人為顧問(附名單)。該小組直屬國務院,不另設辦事機構,具體工作事宜仍由中華書局負責。”
規(guī)劃小組的工作很快啟動。1982年7月20日,古籍小組提出《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請示報告》。8月23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185號文件批復,原則同意報告中提出的1982年至1990年古籍整理出版的九年規(guī)劃;同意規(guī)劃小組籌建專門為古籍出版服務的印刷廠;同意從1983年開始每年撥給教育部250萬元、中華書局50萬元、古籍整理小組120萬元,用于古籍人才培養(yǎng)和有關古籍出版的經(jīng)1979年2月, 陳云在辦公室 費補貼。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nèi)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wǎng)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紅色文化網(wǎng),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llyd/ls/2019-03-18/55601.html-紅色文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