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员的女朋友》,9.1成人免费视频app官网版,影音先锋色中色,爱 爱 爱 电影,亚洲美女污污污的视频在线观看,篮球亚洲杯预选赛直播,试爱电影完整,99久久婷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与已婚人妻爱田奈奈

紅色文化網(wǎng)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中心 > 理論園地 >

三農

打印

如何破解農民越努力種地越不賺錢的“怪圈”?

現(xiàn)在的農村,有一個怪圈,那就是土地肥力在不斷下降,一些農民不得不增加化肥的用量。剛開始這種“大力出奇跡”的方式還奏效,但隨著時間推移,化肥的效力開始慢慢減弱。

拿氮肥來說,從1998年到2013年,我國小麥的氮肥施用量增長接近200%,但單產水平卻只提升了50%。與此同時,英國小麥的氮肥施用量不及我國的85%,單產水平提升卻是我國的1.3倍。

“地越來越饞”的背后,正是大量施肥,導致土壤板結化所導致的。

為了維持產量,農民被迫還要繼續(xù)加大肥料用量,導致土地更加貧瘠,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連農民自己都表示,“感覺就像吸毒,明知有害但停不下來。”

隨著化肥的投入越來越大,還會加劇土壤的污染。

在山東,由于農民“用力過猛”,當?shù)赝寥浪峄?、次生鹽漬化程度逐年加重,不僅會導致作物發(fā)病率升高,農產品品質下滑,甚至還會加大谷物被重金屬污染的風險。

當人吃了這些谷物后,骨痛病的患病風險也會增加。

所以回過頭來看,農民為了私利而付出的代價,不僅傷害了環(huán)境,還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這時許多人會想,為什么會這樣?是這些農民“壞”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農民的收入都是由什么組成的。

根據(jù)浙商證券統(tǒng)計,我國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5.5億人,其中農民就有4.6億,占比約84%。

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9萬元,不到城鎮(zhèn)居民(4.7萬元)的一半。

并且,他們掙錢的能力正在不斷減弱。

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農民的收入都是由什么組成的。

根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杜鑫的研究《當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及收入分配狀況》,農業(yè)生產的收入最高占到農民收入近46%。

換句話說,農民近半數(shù)收入,就是靠種地而來。

1970年,中國城鎮(zhèn)人口的大約17.4%

如今,根據(jù)《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顯示,到2020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超過71%。

也就是說,農民的后代,大部分都離農村了。

當下,農民的后代面臨在城鎮(zhèn)結婚、買房、生孩子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錢。

因此,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掙錢。能從土地中多獲取一分就多獲取一分,能外出打工就竭盡全力。

目前,農民勞動人口,除了1/3的全職務農,剩下2/3都會努力進城務工。

對此著名經(jīng)濟學家、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曾幫助大家做過對比,“現(xiàn)在北京的勞動力市場上,普工一天是300元,如果他回村去做農業(yè),一天能有30元嗎?農業(yè)對勞動力要素的回報,恐怕一天不超過30元。”

從宏觀層面來看,糧食安全、耕地安全,問題大于天,廣大農民應該努力保護耕地、科學合理種植。

然而,從微觀層面來說,廣大農民要養(yǎng)家糊口,要幫助子女在城市定居,他們連自己的身體健康都顧不上了。

那么,能否讓農民在保護耕地的同時,又獲得更多的收入?

種地成本很高。

除了人力成本外,犁地、播種、收割等所需要用到的農機,保證糧食產量必須用到的種子、農藥、化肥、除草劑,都是成本。

以四川某地的水稻田為例,2021年,種1畝水稻的收入是1300多元,其中成本就有700元;1畝玉米的收入1200元,成本600元。

并且,這些成本,一直在不斷升高。

早在2002年,隨著中國入世,工業(yè)快速發(fā)展,鐵礦石進口需求暴增。作為全球主要鐵礦石出口大國,澳大利亞趁機漲價,此后鐵礦石價格越來越高。

2003年,上漲9%;2004年,上漲19%;2005年,上漲超過70%……

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也導致農機價格不斷提升。

除此之外,國際油價的波動也給農業(yè)生產帶來巨大影響。

綏化市某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蔣慶財表示,由于柴油漲了近一倍,僅此一項給合作社帶來的農機額外成本,就高達23萬元。

犁好地后,還要用化肥才能保證糧食產量。

氮、磷、鉀是主力化肥,今年這些化肥的價格比去年普遍漲了30%。鉀肥更離譜,直接翻番!

一套組合拳下來,蔣慶財估算今年種1畝地,要比去年多花至少60元。18億畝地,就是1200億元。

雖然國家已經(jīng)連續(xù)3年上調水稻收購價格,但每次上調幅度不足1%,按照畝產1200斤計算,1畝地也就能多賣十幾塊。

圖片

這個時候,再要求農民進行秸稈還田,那就相當于還沒等農民把糧食賣掉換成錢,又得繼續(xù)掏錢租用農機去處理秸稈。

所以一把火燒了秸稈,是最省事、最省錢的做法,這也是為什么盡管國家對焚燒秸稈行為都是從嚴處罰,卻年年禁、年年有。

那么,確保農民收入和落實耕地保護,就只能二選一了嗎?

上面我們提到,農民近半數(shù)的收入,是賣糧來的。但,農民又處于一個“糧價漲幅低于成本漲幅”的狀態(tài),那么過度使用土地就是必然現(xiàn)象了。

所以,最快速解決農民收入的方法,就是提高糧食收購價。

糧價漲了,收入高了,農民進行秸稈還田、免耕休耕的意愿,不就提高了嗎?

可為什么國家每次上調糧食收購價,都扣扣索索,每斤漲個0.01、0.02元?

因為,根據(jù)世界銀行最近的估算,即便糧價看似不起眼的上漲1%,也會導致近1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中。

更何況,要想讓農民收入提升,1%的價格提升遠遠不夠。

這就可能會出現(xiàn)一個結果:雖然農民短期內收入增加了,但也讓更多人陷入貧困。相當于中國好不容易才實現(xiàn)的脫貧成果,將面臨嚴峻的威脅。

而且,短期內提升糧價,農民很可能種的更起勁,更過度的使用土地。

既然漲價不是個好選項,那么就要努力降低農民的種植成本了。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發(fā)錢。并且,包含糧種、耕種、施肥、收割、秸稈還田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發(fā)錢,才行。

根據(jù)山東大學和中央財經(jīng)大學的學者《種糧直接補貼政策效應評估》研究表明,中國種糧直接補貼政策從2003年開始試點,2004年全面實施,19年來從未間斷過。

而今年由于成本飆升,補貼力度尤其大。

不僅在兩會后,安排了200億元的一次性補貼,給實際種糧的農民。同時中央財政還緊急安排了50億元資金,用于小麥的促弱轉壯。

事實上,國家補貼也在努力覆蓋農業(yè)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比如:

6月之前,是50-100/畝的基本農田補貼。

6月,是輪耕休耕補貼。其中東北地區(qū)試點補貼標準是150/畝,而對于土壤危害嚴重地區(qū),如果是休耕半年以上的可領到500/畝,全年的可以領到800/畝,有些地區(qū)超過了1000元每畝。

7-8月,是對實際種糧食農民的直接補貼,例如宿遷一畝補貼是120元。

8月,有50-140/畝的糧食補貼。

10月,是秸稈還田的補貼,例如北京是25/畝。

此外,灌溉系統(tǒng)也是國家重點補貼的項目之一,因為旱澇災害對糧食產量非常大。根據(jù)陜西學者的研究,陜西因為旱澇災害每年平均減產超過百萬噸!

為此,"十二五"以來,國家每年都會投入超過340億元,大力發(fā)展節(jié)水灌溉工程。

如今,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已經(jīng)達到了耕地面積的54%,其中僅大中型灌區(qū)就有7000多處,貢獻了75%的糧食和90%的經(jīng)濟作物。

客觀來說,上述補貼是在確保糧價穩(wěn)定的前提下,通過減少農民支出的方式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最大化保證了農民的利益和全國糧食價格穩(wěn)定。

但是,當下,耕地退化問題已經(jīng)刻不容緩了,需要加大力度進行保護了。

建立之初,農民為國家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

國家城鎮(zhèn)化的高速發(fā)展,也離不開一代代農民工的付出。

從建國之初的四萬萬五千萬人,到現(xiàn)在14億張吃飯的嘴,所需的糧食增加了好幾倍。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問題,是頭等大事,也是所有人都不得不承擔的成本。

今天,我們不在耕地保護上花錢,明天就會在進口糧食上花更多錢。

如果不是此次俄烏戰(zhàn)爭造成全球糧食危機,或許很多人都已經(jīng)遺忘了,我們國家還有數(shù)億人一直默默為我們生產糧食,數(shù)億人一直在土地上頑強謀生。

國家糧食安全,最終要靠廣大農民來完成。此時此刻,他們,需要需要的不是指責、義務,而是更多的“善待”。

(發(fā)布時有刪節(jié))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wǎng)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紅色文化網(wǎng),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llyd/sn/2022-07-05/76285.html-紅色文化網(wǎng)

獻一朵花: 鮮花數(shù)量:
責任編輯:寒江雪 更新時間:2022-07-05 關鍵字:三農  理論園地  

話題

推薦

點擊排行

鮮花排行


頁面
放大
頁面
還原
版權:紅色文化網(wǎng) | 主辦: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
地址:海淀區(qū)太平路甲40號金玉元寫字樓A座二層 | 郵編:100039 | 聯(lián)系電話:010-52513511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 備案序號:京ICP備13020994號 | 技術支持:網(wǎng)大互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