灄水農(nóng)夫:誰使毛澤東在學生課本里消失?
如今,“毛澤東”三個字成了某些人心目中的敏感詞。平時當然能不提盡量不提,實在回避不了,則干脆采取視而不見的辦法。他們以為這樣或許就可以瞞混 過關(guān),欺世騙人,但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不良企圖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反而啟迪教育了群眾。筆者就有一次親身感受。
不久前,輔導孩子學習,有一篇課文《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小學五年級下學期),這首詩的整體結(jié)構(gòu)還是可以的,但詩中有這樣一節(jié):
有史冊上萬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馬遷、李自成、孫中山
還有那文學史上萬古不朽的
花木蘭、林黛玉、孫悟空、魯智深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只要稍微有心的人,就會感覺這節(jié)詩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哪里不對呢?仔細一睢就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羅列的那一串萬古不朽的人名中,竟然沒有中華人民 共和國的開國領(lǐng)袖毛澤東!如果說孫中山能進入不朽人物之列,毛澤東落選就說不過去,更何況當今中國從法理上講直接來源于毛澤東,那就更不該漏掉才是。而這 首詩在后面一節(jié)還特別贊頌的井岡傳統(tǒng)、延安精神,如果沒有毛澤東,那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這樣的反常情況還是出現(xiàn)了,是無意疏忽,還是有意回 避,這種障眼法豈能騙得了人。
我將疑問和孩子講了,沒想到孩子立即告訴我,說老師講到這一課時也奇怪“怎么沒有毛主席?”,是啊,怎么沒有毛主席,怎么能沒有毛主席!雖然社 會上三十多年來非毛、反毛毒化教育極大地擾亂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判斷標準,但毛主席的形象連同他的影響力早已扎根普通人民群眾心間,是怎么樣抹也抹不去 的。某些人如此這般別有用心回避淡化,除了讓人們反感甚而引發(fā)人們的反思外,還能起到什么效果呢!當然我很為孩子遇到這樣的老師而慶幸,說明這位老師并沒 有被社會上的歪風邪氣所污染,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像這樣的人應該說在當今社會中還有很多,無論世事變化,絕大多數(shù)的人們對毛主席的情感判斷不會變,因為 從根本上講,毛主席本身就是為人民謀利益的化身。
可笑的是,某些愚不可及的人把這種見不得人的卑劣伎倆一再耍弄,例如前幾日就看到一則信息,新華視點一則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遵義會議會址的新 聞這樣講到“他走進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住過的房間和遵義會議會議室,在遵義會議參會人員照片前久久凝視,聽取講解。”啥意思?遵義會議單單不提毛 澤東,有意還是無意?沒有毛澤東的遵義會議還成為遵義會議嗎?這正如網(wǎng)友秦師名粵《別跟南方系一樣下流——論新華視點的一則新聞》所評“你家祭祖只供奉二爺三爺、對大爺視而不見?你個數(shù)典忘祖的玩意!” 新華視點玩花招,以為騙得了人,結(jié)果找罵,活該!毛主席早已成為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不會說現(xiàn)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本身就毛主席一手創(chuàng)建 的,挖空心思想讓“毛澤東”三個字從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淡化消失,只能是癡心妄想,永遠也辦不到??梢韵胍姷氖牵承┤思炔辉阜艞壀毾砻飨S厚 遺產(chǎn)的權(quán)力,又害怕人民在毛主席的感召下起而抗爭而失去自己的特權(quán)利益,他們內(nèi)心實際上對毛主席恨之入骨,但表面上還要裝出很崇敬的樣子,那種心理矛盾的 糾結(jié)讓他們既難受,又無可奈何,只得對毛澤東正面的東西采取消極回避態(tài)度,而對反面的東西則采取姑息縱容態(tài)度,對反毛和挺毛爭斗表面看似不偏不倚、不聞不 問,實質(zhì)上涇渭分明。
從教科書和主流媒體對毛澤東的采取刻意回避的現(xiàn)象可以看出,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將毛澤東淡化,從人們的頭腦中徹底抹掉,當然這與李銳、茅于軾、 袁騰飛等明目張膽非毛反毛有一定區(qū)別,但本質(zhì)和目的卻是完全一致的,不過是出于各自不同條件而采取的不同策略方法罷了。甚而可以說,為什么明目張膽的反毛 非毛如此囂張,正是因為有強大的背景靠山,有體制內(nèi)外一致的呼應打氣,才讓他們的底氣如此之足、干勁如此之大。由此也可想見,所謂的民族虛無主義根源何 在?難道僅僅是《炎黃春秋》的搬弄口舌嗎?
然而,毛澤東確實是一座無法逾越的巍巍高山,一個無法抹去的巨大存在,污水潑不臟他,只會讓污者更污,潔者自潔;回避和冷處理也淡化不了他,反 而讓他更加突出,影響力更大。某些人實在沒有轍了,只好采取愚蠢至極的鴕鳥辦法,以為自己把腦袋鉆進土里看不見,別的人就都看不見了。這實在是其人的悲哀 啊!
2015-6-22
(原標題:“毛澤東”成了敏感詞是某些人的悲哀)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nèi)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wǎng)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紅色文化網(wǎng),轉(zhuǎn)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llyd/zz/2015-06-22/32537.html-紅色文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