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頭鴨脖事件中無良老板的“飯碗”該不該砸?
6月17日,“鼠頭鴨脖”一事終于蓋棺定論;事件過去兩天,媒體才將聚光燈對準了真正的元兇、承包食堂的涉事企業(yè)——江西中快后勤服務有限公司。
19日,多家媒體紛紛以“‘鼠頭鴨脖’涉事企業(yè)母公司經營全國700多個高校食堂”之類的標題,對該企業(yè)進行了“挖掘”。
東方網·縱相新聞在報道開頭寫道:
“從江西省教育廳相關部門與江西省多家高校后勤管理部門等多方交叉印證確認,涉事食堂供應商為江西中快后勤服務有限公司,目前該涉事學校江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已與該公司解約。”
即便是6月17日聯合調查組的情況通報,在正文里依然沒有提及“涉事企業(yè)”的具體名稱:
事實上,早在6月7日上午,“菁禾餐飲”通過微博發(fā)表加蓋公章的聲明稱,此事與公司無關,并指“該校區(qū)餐飲公司是中快餐廳。”
然而,直到“通報”出來兩天,“涉事企業(yè)”才被媒體聚焦,這個現象很有“趣”。
“通報”沒有解釋的是:“南昌高新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昌東分局”被“公器私用”、“指鼠為鴨”,究竟是維護江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形象的“官官相護”行為,還是維護江西中快后勤服務有限公司的“官商勾結”行為?如果是后者,這里面又是否存在權錢勾結的腐敗行為?
關于這些疑問,不知道會不會有進一步的調查。
“通報”稱,已“對涉事企業(yè)和法定代表人頂格處罰”。遺憾的是,注冊資金為1600萬元的江西中快后勤服務有限公司的兩家大股東——深圳中快餐飲集團有限公司和南昌永善餐飲管理中心均未實際出資,而江西中快對外投資的分布江西多地的15家餐飲企業(yè)也均顯示只是“認繳出資”。
從社交媒體評論區(qū)的江西網民提供的信息看,江西中快后勤服務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深圳中快餐飲集團有限公司,實際上是在江西本地做大后,才收購了一家深圳公司,把生意做到全國,公司的實控人、管理層基本是出自同一個縣。
而據媒體報道,深圳中快“全國范圍內在營高校食堂項目700多個(涉及26省市),年營收規(guī)模直逼海底撈”。
海底撈去年的營收達347.41億元,深圳中快能把承包高校食堂做到這個成績,也算是相當“炸裂”了,這也為當地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被“公器私用”增添了一個可能的注腳。
沒想到,看似并不“高大上”、利潤微薄的高校食堂,竟是一塊異常肥美的“唐僧肉”。深圳中快的公關能力、成本管控能力、風險管控能力,都是令人拍案叫絕的。筆者查看了深圳中快在各地成立的分公司,基本上均采取了“認繳出資”的注冊模式,在減小資金壓力、實現快速擴張的同時,也將“責任制度”風險降到了最低。
為了實現成本管控的目標,讓利潤最大化,承包學校及其他單位食堂的團餐企業(yè)一般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是層層轉包、坐收傭金,一種是通過規(guī)?;瘉斫档徒洜I成本。而據媒體報道,深圳中快采取的是后一種模式。
2015年,中國教育后勤協會刊登的一篇題為《“中快餐飲”調研報告》的內容指出:中快餐飲“原料采購價格低于全國任何地區(qū)高校餐飲‘聯采’價格;糧油價格約低2—3%,其它大宗原料價格約低3—4%,蔬菜價格約低10%,總體原料成本約低5%”;“人工成本約占營業(yè)額20%……集團和分公司各類管理成本約占營業(yè)額2.5%……均低于當時全國任何一家高校食堂的間接成本”。
隨著企業(yè)規(guī)模的快速擴張,原材料成本因為統一采購而降低還可以理解,“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均低于當時全國任何一家高校食堂的間接成本”就不好理解了。
為了利潤一味地去降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出現“鼠頭鴨脖”這樣的事只是時間的早晚。有博主發(fā)帖稱,自己在2019年就曾揭露過該企業(yè)的問題:
現在高校食堂外包給餐飲企業(yè)的現象已十分普遍。在筆者上大學那會兒,曾經參與過社團組織的學校后勤工人的調查項目。當時的食堂是學校后勤部門直接管理、經營,食堂的食材、定價、日常管理這些都會有學生會進行監(jiān)督,起碼在筆者上大學那幾年,根本就沒見過這些“幺蛾子”,食堂飯菜的價格也非常低廉。
自從“食堂外包”成為普遍現象后,高校食堂的價格一漲再漲,各種各樣的食品安全和衛(wèi)生問題也頻繁地被報道出來。
兩相對比,高校食堂外包的動機究竟是什么?莫非也是教育產業(yè)化中的一環(huán)?還真當“學生的錢最好賺”???
前年年底,筆者曾經寫過一篇題為《一場短暫的共產主義試驗》的文章,提到了一所民辦高校——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因學院食堂員工持黃碼無法入校,學校發(fā)起志愿倡議,該校酒店管理系烹飪專業(yè)45名同學及來自各系的86名志愿者同學共計131人主動擔任了志愿服務工作,臨時“頂崗”挑起了食堂員工的大梁?,F場并沒有因為“隊伍龐大”而混亂,后廚、出餐、打餐,每個步驟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同學們紛紛感慨:“打飯手不抖了,打的菜冒尖尖”。
類似的現象同樣發(fā)生在成都理工大學等其他高校:
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的這一幕雖然只持續(xù)了短短一天,卻被很多高校學生和家長廣泛傳頌,原因無他,實在是同學們“苦食堂久矣”:“菜品差”、“打飯的阿姨總是手抖”……
2019年12月,教育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等五個部門聯合發(fā)布了通知,要求學校食堂要堅持公益性、非盈利性原則,只能由學校自辦自管,不得對外承包或委托經營。但這一要求主要針對的是公辦中小學,高校以及很多民辦學校仍然采用食堂外包經營的方式。
筆者女兒所在的小學食堂目前就是學校自辦,“廚師”聘請自周邊的社區(qū)居民,無論是伙食的質量還是價格,都令家長非常滿意,女兒幾次回來跟我“抱怨”,打飯的阿姨每次都給她故意多添菜,因為覺得她太瘦;食材采購、賬目均由家長代表監(jiān)督,伙食“尾子”還被用來買面包、水果給學生下午“加餐”……
人民苦“奸商”久矣,不知道這次“鼠頭鴨脖”事件能否成為一個契機,讓高校食堂回歸公益性、非盈利性,砸掉那些奸商的飯碗。
也別扯什么奸商解決就業(yè)問題,難道食堂公營就不需要員工了?也別扯什么國企管理效益低下問題,現在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管理專業(yè),連一個食堂都管不好,又怎能教出真正的管理人才?畢竟,當年就以一個“效益”為借口,幾千萬國企工人的飯碗說砸就砸了。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llyd/zz/2023-06-21/82405.html-紅色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