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员的女朋友》,9.1成人免费视频app官网版,影音先锋色中色,爱 爱 爱 电影,亚洲美女污污污的视频在线观看,篮球亚洲杯预选赛直播,试爱电影完整,99久久婷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与已婚人妻爱田奈奈

紅色文化網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亞洲

打印

張順洪:伊朗是阻擋北約東擴的重要反霸力量

世界格局變化中的美伊關系

——基于歷史視角與全球視角的思考

喬 通 張順洪

摘要:美伊關系的形成是動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當今美伊關系是國際事務中的重要關系,是世界格局中重大矛盾的體現,關系到世界格局變化的走向。北約成立以來成員國不斷增多,而且不斷東擴,其本身的變化趨勢也是國際格局演變趨勢的一種體現。堅持反對霸權主義的伊朗,將是阻擋北約東擴的重要力量。通過加強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伊朗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增強伊朗保持社會穩(wěn)定和保衛(wèi)國家安全的能力,著力鞏固和加強中伊關系,維護全球戰(zhàn)略平衡和地區(qū)發(fā)展穩(wěn)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更好的國際環(huán)境。

今天的美伊關系是倍受國際輿論關注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是最重要的國與國之間關系之一。美伊關系不僅僅是美國和伊朗兩個國家之間的事,且關系到世界全局,關系到今后世界格局變化的走向。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伊朗只能算是中東地區(qū)的一個大國。從國力上講,伊朗不是美國的對手,對萬里之遙的美國構不成“威脅”,但伊朗追求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不依附美國。這樣,美國或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要構建全球霸權,就必然會用力克服伊朗這個“障礙”。而伊朗要生存,要獨立發(fā)展,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也必然要奮起反抗美國霸權的束縛和打壓。今天的美伊關系是具有重要的歷史象征意義的關系。

一、美伊關系的歷史變化

伊朗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家,而美國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兩百多年以前,國際格局中不存在美伊關系,當時只存在伊朗與歐洲或曰西方的關系。伊朗與西方的關系歷史悠久,經歷了幾個比較重要的時期。例如,波斯帝國時期,伊朗與古代希臘地區(qū)(包括雅典城邦等)的關系就很密切,還發(fā)生了長達幾十年的“希波戰(zhàn)爭”;羅馬帝國時期,伊朗地區(qū)也與“西方文明”象征的羅馬帝國發(fā)生了長期的對峙;到了世界近代,伊朗就面對處于擴張之中的歐洲殖民列強了。在歷史上,伊朗具有與“西方”對抗的經歷,也形成了敢于對抗強敵的民族心態(tài)[1]。

18世紀后期,美國獨立,逐步走上擴張道路,但作為殖民國家,與伊朗的關系并不密切。19世紀,伊朗遭受殖民侵略,被迫與英國和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伊朗被拖入戰(zhàn)爭,參戰(zhàn)一方的奧斯曼軍隊與另一方的俄國和英國的軍隊侵入伊朗作戰(zhàn)。一戰(zhàn)之后,俄國成為社會主義的蘇聯(lián),德國是戰(zhàn)敗國,美國相對孤立于中東事務,在中東地區(qū)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大國主要是英法兩個老牌的殖民國家;這兩個國家在瓜分作為戰(zhàn)敗國的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領土之中各自都獲得了大塊的“委任統(tǒng)治地”,如伊拉克、約旦、巴勒斯坦、敘利亞和黎巴嫩。這個時期,美國與伊朗已有了外交關系,但美國對伊朗事務影響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伊朗成為了大戰(zhàn)雙方爭取控制的地方。為對付德國勢力,英國軍隊和蘇聯(lián)軍隊于1941年進入伊朗;1942年,伊朗與英國、蘇聯(lián)簽訂同盟條約。伊朗站到了反法西斯同盟一邊,先后對德國、日本宣戰(zhàn)。二戰(zhàn)期間,美國加強了對伊朗的滲透,專家技術人員和資本大量進入伊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歐洲老牌殖民國家英國、法國等國國際地位下降,美國國際地位上升,美伊關系成為國際事務中的一個重要關系。巴列維王朝時期,美國作為世界霸主,不斷干涉伊朗,扶持伊朗國內親美勢力,此時美伊關系得以加強。但伊朗內部民族主義力量不斷上升,1951年,積極主張伊朗石油國有化的民族資產階級代表摩薩臺被任命為首相。伊朗石油國有化運動與英、美等國的利益相悖。因此,1953年,伊朗摩薩臺政府也被美國與英國所策劃的政變推翻。1955年,伊朗加入由美國主導策劃、以對抗圍堵蘇聯(lián)為目標的軍事同盟集團——巴格達條約組織。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總體上實行親西方政策,形成對美國的依賴,與美國保持了比較平穩(wěn)的關系[2]。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fā),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美國敵視伊朗新政權,美伊關系急轉直下。這里稍展開講講1979年后的美伊關系。這個時期的美伊關系,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霍梅尼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最高領袖時期(1979—1989年)。這個時期伊朗外交帶有濃厚的霍梅尼思想的色彩?;裘纺岬囊粋€政治主張是“不東方、不要西方”;“東方”當時主要是指蘇聯(lián)[3]。這個時期伊朗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處于對峙狀態(tài)。美國曾是伊朗前政權巴列維政府的強力支持者,在伊斯蘭革命期間,美國對巴列維政府的支持和對伊朗伊斯蘭政權的打擊,為雙方的對峙埋下伏筆。1979—1981年,伊朗“人質危機”事件直接導致美國與伊朗斷交,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對伊朗實施制裁[4]。但是,當時美國與蘇聯(lián)仍處于“冷戰(zhàn)”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美國對付伊朗的精力;而此時伊朗深陷兩伊戰(zhàn)爭(1980—1988,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戰(zhàn)爭)的泥潭,也未對美國的制裁采取強有力的反擊措施。

第二階段是哈梅內伊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最高領袖時期(1989年至今)。這個階段伊朗更換了幾位總統(tǒng)。第一位總統(tǒng)是拉夫桑賈尼(1989—1997年)。拉夫桑賈尼政府在堅持伊斯蘭革命目標的同時進行策略調整,避免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直接沖突,實行“溫和”的外交策略[5]。1991年,美國發(fā)動了入侵伊拉克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與波斯灣地區(qū)國家簽署安全協(xié)議,并反對伊朗參與中東地區(qū)國家安全計劃,阻礙了美伊關系的緩和。第二位總統(tǒng)是哈塔米(1997—2005年)。哈塔米總統(tǒng)努力與美國緩和關系,伊美關系出現短暫的緩和跡象[6]。美國相繼在伊朗的東邊和西邊發(fā)動戰(zhàn)爭,使伊朗國家安全形勢嚴重惡化,美伊關系陷入緊張狀態(tài)。第三位總統(tǒng)是內賈德(2005—2013年),這一時期伊朗和美國處于對峙狀態(tài)。“9·11”事件以及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造成中東局勢的變化,改變了美國的對伊戰(zhàn)略。內賈德總統(tǒng)不斷拓展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空間,美伊之間的對抗性增強。第四位總統(tǒng)是魯哈尼(2013年—2024年5月),此時美伊兩國關系從緩和到劍拔弩張。伊朗“溫和派”代表魯哈尼總統(tǒng)致力于與美國改善關系,試圖努力促進伊朗經濟的發(fā)展。“伊核協(xié)議”的簽署反映出美伊兩國在緩和關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特朗普當總統(tǒng)后,美國調整了對伊政策[7]。2018年5月,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協(xié)議”,對伊朗實行“極限施壓”政策,企圖進行軍事打擊,兩國矛盾進一步激化[8]。2020年,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當選總統(tǒng)。出于美國全球戰(zhàn)略考慮,拜登政府仍對伊朗實行“軟硬兼施”的兩手打壓政策。

關于美伊關系的變化,有學者指出:“二戰(zhàn)后伊朗與美國的關系經歷了戲劇性的變化,伊斯蘭革命改變了伊朗,也改變了伊朗與美國的關系。伊斯蘭革命后,伊朗與美國重新建構了彼此的關系,兩國都將對方視為對手和敵人,并在政策上和行動上予以‘確認’和‘強化’,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對彼此的認知。這是伊美30多年來對立的觀念與心理基礎。”[9]這一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全面。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以來,美伊關系總體上處于對抗狀態(tài)。四十年間,雖然美伊雙方執(zhí)政者有更替,兩國在軍事經濟力量和國際影響上又有巨大差距,但伊朗卻長期遭受美國的打壓和制裁;特別是特朗普任總統(tǒng)期間,美國更是對伊朗進行“極限施壓”,發(fā)動戰(zhàn)爭的氣氛十分濃厚。過去四十年,伊朗沒有被壓跨,沒有倒向西方,而是堅持了自身發(fā)展道路,并總體上保持了社會的穩(wěn)定,在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較量過程中穩(wěn)步前行。這也表明了伊朗也是一個具有相當大實力和對抗霸權壓力的韌性的國家。

二、當前世界格局變化中的美伊關系

當今世界,存在著兩大第一層次的矛盾。一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矛盾;二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兩大矛盾是交織在一起的。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矛盾中,中國和伊朗都處于美國的對立面,都面臨著來自美國主導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的壓力。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中,中國和美國處于對立面的兩端。而在中美矛盾之中,伊朗卻處于一種特殊的位置,具有特別的重要性;雖然伊朗是一個發(fā)展中資本主義國家,但伊朗堅定地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態(tài)度,對社會主義國家有著特殊的意義。

1.美伊矛盾是當前世界格局變化的重要體現

首先,美伊矛盾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矛盾的體現。從15世紀末16世紀初起,歐洲列強開始海外殖民擴張,世界格局也隨之不斷發(fā)生變化。殖民列強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貫穿于世界近現代歷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長期遭受殖民列強的剝削和壓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格局出現新的變化。隨著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發(fā)展,以及西方殖民帝國紛紛解體,新生的發(fā)展中國家也相繼成立于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獲得獨立以后。但是,雙方的矛盾并未從根本上消失,而是逐步演變成了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美國和伊朗之間的關系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眾多關系中的一部分,美伊矛盾也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矛盾的體現。

其次,美伊矛盾是美國主導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與日益發(fā)展壯大的社會主義中國之間矛盾的體現。伊朗與中國都是發(fā)展中國家,在反對西方國家霸權主義,以及謀求建立公平公正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等問題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盡管伊朗和美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美伊矛盾卻在一定意義上體現出了很強的制度之爭,即體現出了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之間的較量。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集團為了遏制中國的發(fā)展,在國際事務中孤立中國,就會著力打壓那些敢于與美國對抗又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的國家。在當今世界,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的同時又敢于堅決反對美國或西方霸權主義的國家中,伊朗是主要國家之一。

最后,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美國與伊朗的矛盾特別表現為稱霸與反霸的矛盾??梢哉f,美國及其盟友是推行霸權主義的單極化力量,伊朗是反對霸權主義主張多極化的力量。有學者指出:“美國作為當前唯一超級大國,一直是單極化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種種跡象表明,美國謀求最終建立的是一種輻輳式的全球帝國體系,即以軍事力量為后盾,政治上由美國領導,經濟上服從美國利益和需要的‘全球化’國際體系。為實現這一目標,美國有意制造一種‘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氛圍。”[10]這一分析是很有見地的,揭示了美伊矛盾的實質。

今天,伊朗是中東地區(qū)反對美國或西方霸權主義態(tài)度最堅決的國家之一,也是最具有反霸力量的國家之一。美伊關系是世界格局的重要關系,美伊關系演變趨勢關系到世界格局演變的走向。美國及其盟友在全球范圍內推行霸權主義,長遠的目標是構建單極世界,而北約正是其實現這一目標的工具。

2.北約的性質及活動實質

北約的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文是“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定為“NATO”,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軍事集團。根據2004年出版的《北約的命運》一書,北約成員國當時的現役兵力約450萬人,北約軍事一體化部隊約90萬人,約70個陸軍師、350艘軍艦和120個空軍作戰(zhàn)飛行中隊[11]。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fā)生蘇東劇變,華約解散,但與之對應的“冷戰(zhàn)”軍事集團北約卻沒有解散,反而不斷東擴,成員國大量增加。無疑,北約是當今世界事務中極具重要性的因素,其本身的變化趨勢也是國際格局演變趨勢得一種體現,在研究與思考國際戰(zhàn)略時不可忽視的。關于北約的性質,西班牙《起義報》曾于2009年做過一個精辟的評論。這個評論可歸納為10點,詳見注釋[12]。這樣的評論是準確的、深刻的。10多年過去了,北約的性質并沒有發(fā)生改變。

第一,北約是一個快速發(fā)展的組織,也是一個在國際事務中很活躍的組織。

現在看來,北約東擴之勢沒有停止腳步的跡象,北約國家軍事一體化不斷加深[13]。北約構建了一系列內部協(xié)商工作機制。例如,北約成員國首腦會議,一般每兩年舉行一次,在各成員國輪流舉辦;北約軍事委員會頻繁召開會議,各成員國國防部長參加。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2020年11月23日在北約議會大會上坦誠:“北約是歐洲和北美國家每天都見面的唯一地方”。①斯托爾滕貝格這句話講得很實在,說明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每天都在北約機構里協(xié)商謀劃。北約的軍事演習不斷舉行。2021年1月6日,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講:2021年是北約關鍵的一年,不僅僅是抗擊新冠病毒,而且還面對“不同的安全挑戰(zhàn)”。②

第二,北約是不可忽視、不可小視的組織。

北約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占全球的一半;防務開支超過了全球的一半。北約仍顯示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2020年11月23日,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在北約議會年會上作報告講了北約2030年創(chuàng)議,演講題目是“使北約適應2030年及之后”。③斯托爾滕貝格講:“去年12月北約領導人要求我引領一個向前看的思維。以使我們的同盟永不過時。這就是我為何發(fā)起了北約2030。為了使我們強大的同盟更強大。并且能夠面對任何挑戰(zhàn)。在下一個十年及之后,我對北約2030的優(yōu)先考慮是:保證北約依然是強大的軍事同盟;政治上變得更強大;采取更為全球的方式。”③在報告中,斯托爾滕貝格對這三點進行了闡述。從斯托爾滕貝格提出北約2030倡議和他的演講看,北約勢必謀劃進一步東擴,并在更大范圍內展開活動。

這里需要強調一下的是,在深層次,北約是代表當今世界國際壟斷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戰(zhàn)后時期,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得到發(fā)展,從而形成了國際壟斷資產階級。國際壟斷資產階級主要由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集團組成,但發(fā)展中國家極少數富人群體主要作為依附者也可能成為這個國際壟斷資產階級的一部分。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中東制造亂局,從根本上講就會分化、弱化中東相關國家,這就實際上在為“北約東擴”創(chuàng)造著條件。如果伊朗被美國及其盟友壓跨,如果伊朗倒向美國,則西亞地區(qū)將可能會有一系列國家被納入北約。若這種局面發(fā)生,那將對俄羅斯、對中國是極其不利的。如果被壓跨的伊朗最終也被納入北約,則阿富汗也會被納入北約,如此北約就與中國接壤了!我們不僅要考慮北約對我國構成的現實威脅,也要從世界格局長時段演變的可能性趨勢考慮北約未來對我國構成的威脅。

三、伊朗是阻擋“北約東擴”的重要力量

伊朗堅定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客觀上減輕了美國主導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壓力。在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國際事務方面,中國與伊朗的利益是一致的,兩國應該也必然是相互支持的。

首先,伊朗是中東地區(qū)強國之一,有著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中東地區(qū),伊朗是一個人口大國,2018年人口已達8 200多萬,而且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人口年齡結構合理。伊朗已具有了較強的科技實力。例如,在衛(wèi)星制造、火箭制造和發(fā)射等方面取得可喜成就;伊朗正在實施載人航天計劃,體現出成為航天大國的雄心;在武器制造方面也顯示出較強的實力,如能夠制造多種類型的導彈,包括反裝甲導彈;伊朗掌握了捕獲西方無人機的技術;自主研究出太陽能動力車,等等[14]。有的學者認為,今日中東有四個地區(qū)性強國,即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伊朗是今日中東強國之一,這一判斷是有道理的。但在中東四個地區(qū)性強國中,伊朗對中國的意義非同一般。

其次,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原因,伊朗是一個保持社會相對穩(wěn)定的中東國家。當中東一系列國家陷入動亂時,伊朗在面臨各種壓力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社會的總體穩(wěn)定。實際上,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qū)的盟友,土耳其是美國主導的北約的成員國之一,沙特則與美國保持比較好的合作關系。當美國及一些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極力干擾和阻遏中國發(fā)展時,伊朗卻是堅持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國家。伊朗具有比較強的民族凝聚力,主流宗教伊斯蘭教發(fā)揮著凝聚人心和穩(wěn)定社會的強大作用。伊朗具有強有力堅持獨立自主發(fā)展道路的民族意識,并且已經形成了比較好的發(fā)展基礎。伊朗人民不甘心依附美國,具有強烈的反對霸權主義的民族精神。面對西方國家各種壓力,伊朗敢于不屈服。

最后,伊朗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伊朗和俄羅斯隔里海相連,共同形成了阻止北約勢力進一步東擴的一道長墻,這道墻由北冰洋經俄羅斯經里海經伊朗向南直到印度洋。這意味著北約的軍隊無法從陸路直接開赴到中國的西部邊疆。對我國來說,伊朗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伊朗反霸抗美,是不利于美國或北約控制阿富汗的。這樣,客觀上就能適當減輕美國或北約對我國西部邊疆的壓力。北約將會在阿富汗長期保持其存在。《北約秘書長2019年年度報告》講:2019年12月倫敦會議上,北約盟國重申北約將對阿富汗的長期安全和穩(wěn)定承擔責任。④可見,北約并沒有離開阿富汗之意。北約一直在訓練阿富汗安全部隊,加強“阿富汗國防”。阿富汗與中國西部邊疆接壤,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新疆的事務時而說三道四。

在“一帶一路”沿線上,伊朗也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在當前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伊朗無疑是重要的支點國家。伊朗重要的地理位置、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中伊雙方自古友好的歷史積淀和經濟互補特征則是促成伊朗重要地位的主要因素。伊朗方面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態(tài)度是雙方實現合作共贏的首要前提,其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t為雙方進一步的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礎。”[15]無疑,今日伊朗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和順利地實施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而“一帶一路”倡議順利地、全面地實施,將會有力地遏制美國的霸權主義,也將發(fā)揮阻緩北約東擴的作用。

四、鞏固和加強中伊關系,維護全球戰(zhàn)略穩(wěn)定

從整個世界格局來看,當今伊朗處于一個重要的國際戰(zhàn)略平衡點上。伊朗如果被美國主導的西方勢力壓跨,陷入戰(zhàn)亂,或者被逼倒向西方,則中東乃至整個國際格局中的平衡就會被很大程度地破壞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將會謀劃繼續(xù)向東擴張,中國和俄羅斯等國的發(fā)展空間將受到極大的擠壓。一定意義上,維護伊朗的國家安全和發(fā)展利益就是維護全球戰(zhàn)略平衡。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親華國家的打壓和制裁就決定了美伊之間、中美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由美國及其主導的西方國家集團的霸權主義戰(zhàn)略造成的。為了維護全球戰(zhàn)略平衡和地區(qū)發(fā)展穩(wěn)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更好的國際環(huán)境,我國要全方位地加強與伊朗合作,鞏固和發(fā)展中伊關系。這是中伊兩國長期實現穩(wěn)定發(fā)展、互利共贏的需要,也是在國際事務中共同反對霸權主義的需要。這里稍談以下幾點認識和思考。

第一,加強“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全面推進中伊合作。

伊朗是我國重要的戰(zhàn)略伙伴,雙方具有重要的共同利益。伊朗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堅定支持者,中國也是伊朗戰(zhàn)略合作的合作者,中伊雙方必然也必須能夠成為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將能源合作作為‘壓艙石’,將互聯(lián)互通合作作為‘著力點’,將產能合作作為‘指南針’,將金融合作作為‘助推器’”[16]。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發(fā)展與伊朗的關系,全面加強與伊朗的經濟合作和科技交流,促進伊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提高伊朗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保衛(wèi)國家安全的實力。

第二,加強中伊合作,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也是中國一貫堅持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而美國及其盟友的長遠戰(zhàn)略是構建全球霸權體系,這是與中國所堅持的國際關系準則相矛盾的,更是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沖突。因此,支持伊朗,加強與伊朗的合作,就是在維護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就是在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17]。從一定意義上講,在中東地區(qū)、在亞洲西部,今天的伊朗是處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前線。在“伊朗核問題”上,要支持伊朗正當的權利訴求,維護伊朗的核心利益。

五、結語

世界格局是不斷發(fā)展演進的。十月革命之前的幾百年,世界格局主要由歐洲或西方列強主導。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人類歷史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帝國主義國家統(tǒng)治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得到大發(fā)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一個時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歷了大發(fā)展,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西方殖民帝國紛紛解體,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獲得獨立,成為新興的發(fā)展中國家,世界格局發(fā)生了劃時代變化。隨著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群體性興起,特別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日益壯大,到21世紀的今天,世界格局呈現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世紀以來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快速發(fā)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fā)展,國際格局日趨平衡,國際潮流大勢不可逆轉。”[18]421習近平總書記同時還指出:“當前我國發(fā)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18]422相比處于群體興起中的發(fā)展中國家,美國等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則處于相對衰落之中。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集團仍然還很強大,在國際格局中還擁有一定的優(yōu)勢,還可能給世界和平帶來威脅,給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制造事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經來臨,但這不等于說已成定局了,還處在艱難博弈的現實進程當中。堅定地支援像伊朗這樣的與中國關系友好而又堅決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國家,是推進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向更好方向發(fā)展的必要的重大戰(zhàn)略步驟。

參考文獻:

[1]范鴻達.從伊朗的歷史興衰看其主體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特性[J].西亞非洲,2018(1):111-134.

[2]丁工.美國和伊朗恩怨的“前世今生”[J].軍事文摘,2020(5):41-42.

[3]蔣真.后霍梅尼時代伊朗政治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9-103;王新中,冀開運.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38-343.

[4]王新中,冀開運.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74-376.

[5]高祖貴.美國與伊朗關系的演變[J].和平與發(fā)展,2013(5):14-26.

[6]金良祥.美伊關系的癥結及美國視野下的“伊朗問題”新發(fā)展[J].當代世界,2019(2):52-56.

[7]劉暢.特朗普政府伊朗政策評析——兼論其在中東的逆動[J].和平與發(fā)展,2019(6):41-42.

[8]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xié)議[EB/OL].(2018-05-09)[2024-06-10].https://wwwhtbprolxinhuanethtbprolcom-p.libdb.ucass.edu.cn/world/2018-05/09/c_1122803379.htm.

[9]程曉勇.伊斯蘭革命后的伊朗與美國關系——基于觀念對立與利益沖突的分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48-49.

[10]田文林.困頓與突圍:變化世界中的中東政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210.

[11]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歐研究中心.北約的命運[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25.

[12]張順洪.我國面臨的世紀性挑戰(zhàn)及應對[C]//周溯源.社科文萃——中國社會科學院網首發(fā)欄目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01-102.

[13]張順洪.戰(zhàn)爭能否避免:世界格局的演變與我國面臨的挑戰(zhàn)[J].學術前沿,2013(3下):60-62.

[14]吳成.伊朗核問題與世界格局轉型[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4:48-49.

[15]杜林澤.“一帶一路”中的伊朗地位及中伊合作[J].外國問題研究,2016(3):66.

[16]王靈桂.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伊全面合作——在第六屆中伊文化對話會上的致辭[J].世界歷史,2021(5):3.

[17]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9.

[18]習近平.做好新時代外交工作[M]//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注釋:

①北約網站:https://wwwhtbprolnatohtbprolint-s.libdb.ucass.edu.cn/cps/en/natohq/photos_179687.htm?selectedLocale=en.

②北約網站:https://wwwhtbprolnatohtbprolint-s.libdb.ucass.edu.cn/cps/en/natohq/opinions_180644.htm,訪問時間:2021年1月8日.

③北約網站:https://wwwhtbprolnatohtbprolint-s.libdb.ucass.edu.cn/cps/en/natohq/opinions_179665.htm?selectedLocale=en.

④北約網站:https://wwwhtbprolnatohtbprolint-s.libdb.ucass.edu.cn/cps/en/natohq/opinions_179665.htm?selectedLocale=en.

(本文原載《黑河學院學報》2024年第8期,作者授權紅色文化網發(fā)布。)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xxhq/yz/2024-12-12/91483.html-紅色文化網

獻一朵花: 鮮花數量:
責任編輯:寒江雪 更新時間:2024-12-12 關鍵字:亞洲  小小寰球  

話題

推薦

點擊排行

鮮花排行


頁面
放大
頁面
還原
版權:紅色文化網 | 主辦: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
地址:海淀區(qū)太平路甲40號金玉元寫字樓A座二層 | 郵編:100039 | 聯(lián)系電話:010-52513511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 備案序號:京ICP備13020994號 | 技術支持:網大互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