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 張 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回顧與影像記錄
全根先
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簡稱“非遺”)源遠流長、輝煌燦爛,是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始先民的樂舞表演、口頭歌謠、工藝技能、圖騰崇拜與巫術活動,是他們最初的文化創(chuàng)造,由此而發(fā)展至現(xiàn)代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與思想情感,是中華民族生存狀態(tài)、社會風尚、文化心理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所取得的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統(tǒng)由來已久,近代以來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以及現(xiàn)代化、全球化浪潮的猛烈沖擊,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或正在消失。對此,我們要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采取有力措施,將她們保護好,傳承好,而現(xiàn)代影像史學的記錄手段十分值得借鑒和利用。
一、非遺概念與保護概況
根據2003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qū)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xiàn)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口頭傳統(tǒng)和表現(xiàn)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jié)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tǒng)手工藝。截至2020年12月,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共計584個,涉及131個國家;中國入選的項目共42個,是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實施。該法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問題,專家意見不盡一致,一般將其分為十個大類,即: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民俗。
自2006年至今,國務院公布了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其中:2006年518項,2008年510項,2011年191項,2014年153項,2021年185項,計1557項、3610子項;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國家先后命名了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3068人。另外,國務院決定自2006年起,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遺產日”(2017年起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自2015年起,由原文化部組織、國家財政支持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目前已完成2015年、2016年、2017年度、2018年度項目評估驗收,2019年度項目評估驗收正在進行中。
二、源遠流長的非遺保護傳統(tǒng)
非遺這一概念雖然近年才出現(xiàn),然而中華民族非遺保護的歷史傳統(tǒng)卻是源遠流長。中國古代非遺保護有兩條主線,即官方組織與民間自覺行動并行。
西周時期,朝廷就專門設有負責民間采風的官員,稱為“行人”,這是中國古代官府進行非遺保護的最早記錄。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晚年整理《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我國古代先民生產生活、禮儀文化、社會風尚的真實記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典籍之一,《考工記》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手工業(yè)技術文獻,《山海經》則融上古地理知識與神話傳說于一體。
漢代樂府民歌《陌上?!贰犊兹笘|南飛》,經官府組織采集而傳誦至今。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趙曄的《吳越春秋》,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民間文學與民俗資料。東漢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許慎撰寫《說文解字》,對古代漢字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yī)藥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葛洪的《抱樸子》、陶弘景的《集金丹黃白方》,都是當時科技水平的真實記錄。
隋唐時期,魏徵主編的《隋書·經籍志》對隋朝以前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音樂、舞蹈精彩紛呈,壁畫與雕塑精品見于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等。青瓷、白瓷與“唐三彩”以及雕版印刷術等,是唐代手工藝高度發(fā)達的一種體現(xiàn);孫思邈的《千金方》,則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
宋元時期,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明珠,其中吸收了大量民間文學和異域文化成分。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李誡的《營造法式》,沈括的《夢溪筆談》,都是中國科技史上的里程碑。鐘嗣成的《錄鬼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為戲人立傳之作?!痘食浭来蟮?middot;工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等,是對元代生產與生活狀況真切的記載。
成書于明成祖永樂年間的《永樂大典》,被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楊慎的《古今諺》《古今風諺》等,對于社會風俗、民謠、諺語多有記載。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tǒng)醫(yī)藥學的集大成者。
清朝康熙年間編撰的《康熙字典》,是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乾隆年間編撰的《四庫全書》,收錄圖書3462種(另有存目六千余種),基本囊括了當時流傳的所有文獻。民間文學與民間藝術保護成果眾多。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兩百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筑設計的雷姓家族,其“樣式雷”圖檔保存至今,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筑技術的最高水平。
三、近代以來的非遺保護困境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于帝國主義侵略、清政府腐敗無能和軍閥混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遭到極大的摧殘與瘋狂的掠奪,出土文物河南安陽甲骨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等發(fā)現(xiàn)后,都難逃被洗劫和破壞的厄運。
一大批有識之士努力搶救流失的珍貴文化遺產,如楊守敬在日本搶救中國遺失古籍,編成《日本訪書志》;王國維編制《曲錄》,收錄古代戲曲三千余種,對傳統(tǒng)戲曲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鄭祖蔭、劉天華收集并編制《俗樂譜》,國立北平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派向達、王重民赴歐洲搜集流失海外敦煌文獻。賀敬之、丁毅創(chuàng)作的歌劇《白毛女》、趙樹理的小說《小二黑結婚》等,都吸收和借鑒了民間文藝素材與創(chuàng)作手法。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本方針。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曲、歌謠保護成就顯著;1964年,集歌唱、舞蹈、戲劇于一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正式公演。少數(shù)民族非遺保護方面,世代傳唱的英雄史詩,如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都得到了收集與保護。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力度空前加強,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然而,非遺最大的特點是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和精神,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進行延續(xù),因而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脆弱的部分。隨著全球化、現(xiàn)代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我國非遺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許多非遺項目已經消亡或正面臨失傳的危險,一些項目甚至未留下任何影像和檔案資料就已消亡,其文化譜系從此斷裂。以傳統(tǒng)戲劇為例。20世紀50年代末60 年代初,我國共有367個戲曲劇種,目前仍在演出的劇只有267個,不少還是“天下第一團”(即僅有此團)。傳統(tǒng)舞蹈類,20世紀80年代進行普查時,列入山西、云南等19個省市《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中的項目有2211個,目前只留下1389個。傳統(tǒng)手工技藝瀕臨消亡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如福建寧德木拱廊橋制作、江蘇揚州傳統(tǒng)花燈技藝、寧夏賀蘭石刻技藝、四川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浙江杭嘉湖地區(qū)桑蠶技藝、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等,都已面臨失傳的風險。20世紀60年代以后,一大批民間工藝美術精品為出口創(chuàng)匯流失海外。改革開放以后,工藝美術還一度成為我國出口創(chuàng)匯代名詞。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四、影像記錄與非遺保護
自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文字似乎一直是人類歷史記錄和文明傳承的主要手段。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圖像始終是人們反映客觀世界、記錄生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近代以來,隨著照相、攝像、多媒體等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圖像概念已大為拓展,視頻逐漸成為圖像的一大主力。20世紀80年代,作為歷史學分支學科的影像史學正式誕生,改變了傳統(tǒng)史學的文字書寫方式,通過鏡頭記錄書寫歷史,使原本枯燥的史學研究變得興味盎然。德國藝術史家、現(xiàn)代圖像學創(chuàng)始人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認為,圖像只是通向文化深處的中介,圖像是時代文化的癥狀,圖像與文化是通過隱秘的精神象征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些象征常常不是存在于對圖像顯層的意義呈現(xiàn)起著主導作用的形式或主題中,而是存在于圖像的某些特殊細節(jié)之中。
在非遺保護中,影像記錄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非遺傳承人作為一個自然人,其生命總是有限的,如果不加以記錄,即便有文字記錄,其技藝水平終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人淡忘,或者變得撲朔迷離,難以傳承?,F(xiàn)在有了影像記錄,其技藝可以通過視頻、圖像完整地記錄下來,直觀、生動,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這是文字等任何別的歷史記錄方式都無法比擬的。對于非遺項目進行影像記錄,就記錄方式而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對非遺傳承人進行完整記錄,包括傳承人的生活經歷、學藝過程、技藝水平、傳承教學等進行影像記錄;二是對某一類別非遺項目進行集中記錄,采訪同一類別不同的傳承人,記錄他們的技藝實踐或某個作品創(chuàng)作。當然,無論是采用何種方式進行記錄,一定要做到客觀、準確、全面,最大限度地記錄傳承人的技藝實踐乃至“絕活”,盡可能保存更多的歷史文獻。
我國對于非遺的影像記錄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有“中國電影之父”之稱的任慶泰在其開設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定軍山》,由京劇藝術家譚鑫培表演“請纓”“舞刀”“交鋒”等戲劇場景。民國時期,一大批人類學、民族學工作者在邊疆進行考察,有意識地進行影像記錄。例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組織凌純聲、芮逸夫等人在湘西進行苗族、瑤族民族志調查,拍攝了大量苗族與瑤族服飾,以及他們的生活習俗、社會制度照片與電影資料。電影人鄭君里及其攝影團隊拍攝了內蒙古牧民的日常生活、回族與藏族同胞的宗教儀式、土族的社會風俗,以及當?shù)氐膹R會、歌舞等民俗活動,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建國以后,為配合全國少數(shù)民族歷史調查,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托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等機構,針對16個少數(shù)民族拍攝民族志影片,即“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這項工作從1957年開始至1976年完成,這是中國民族學者與電影工作者第一次合作拍攝紀錄片,對非遺相關資料進行影像記錄。
改革開放以來,非遺影像記錄成績顯著。自1983年起,中央民族大學從《白褲瑤》入手,深入全國11個省和自治區(qū),完成了藏族、羌族、景頗族、德昂族、塔吉克族等17個民族近40部民族志影像記錄。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中國記憶”系列紀錄片,包括彝族火神祭祀、佤族木鼓舞、赫哲族魚皮制作、達斡爾族曲棍球、苗族銀飾、回族武術等30個項目,涉及傳統(tǒng)美術、手工技藝、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多個非遺類別。香港陽光衛(wèi)視的《記錄中國》以非遺為主題,拍攝了《塑偶》《農民藝術》《民間工藝》《木偶》《別樣編畫》等系列紀錄片,鳳凰衛(wèi)視拍攝的非遺相關紀錄片《薪火》,包含了《昆曲》《古琴》《長調》《云錦》《春節(jié)》等多個非遺項目。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自2012年正式啟動以來,以口述史料、影像資料等新型文獻建設為核心,為國家圖書館構建富有特色的文獻資源體系,開展了“中國年畫”“大漆髹飾”“蠶絲織繡”“我們的文字”“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tǒng)典藏計劃”等多個非遺專題資源建設項目,搶救和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以“我們的文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字書寫與傳播”專題資源建設項目,涉及非遺各級名錄中與文字相關的62個項目,包括漢字、少數(shù)民族文字、與文字有關的民族文化,以及筆、墨、紙、硯等。該項目共采集30個與各民族文字相關非遺項目的影像資料,以及30余位傳承人、多位相關專家的口述史料近200小時。近年來,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學術指導和評估驗收組織實施機構,對非遺影像記錄的質量保障做出了特殊貢獻。
總之,用影像手段記錄非遺,讓非遺傳承人充分展示他們的技藝,最大限度地記錄傳承人的技藝實踐乃至“絕活”,盡可能保存更多的歷史文獻,是一項十分重要而又任重道遠的工作,我們要充分利用影像記錄和傳播手段,將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保存好、傳承好。
(本文原載《非遺傳承研究》2022年第4期,稍有修改。)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llyd/wh/2023-06-03/82086.html-紅色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