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大火的隱喻
巴黎圣母院大火的隱喻
郭松民
01
當?shù)貢r間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國巴黎著名地標巴黎圣母院起火。
據(jù)法國媒體報道,巴黎警察局表示起火原因很有可能與現(xiàn)場的修繕施工有關(guān)。
大火致使塔尖倒塌,左塔上半部被燒毀,世界著名的玫瑰花窗也被燒毀。
02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中國游客到訪巴黎必去的地方。它位于塞納河畔,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qū)的主教座堂。
巴黎圣母院的地位、歷史與藝術(shù)價值無與倫比,是歐洲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后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qū)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關(guān)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p>
巴黎圣母院以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shù),以及堂內(nèi)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shù)珍品而聞名于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去年,我有機會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到歐洲旅行,順便游覽了巴黎圣母院,驚訝于它的精致、繁復和恢弘,但沒有想到這顆明珠與瑰寶今年就因烈火而蒙塵。
03
巴黎圣母院也是讓法蘭西感到自豪的許多歷史事件發(fā)生地。
對巴黎圣母院來說,最重要,當屬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加冕大典在這里舉行。
此時距法國第一次舉行皇帝加冕儀式的稱號已過去了一千多年。
拿破侖,這位35歲的歐洲的征服者自己將皇冠放在了自己的頭上,然后再為皇后加冕。
1944年8月26日,慶祝巴黎從納粹占領(lǐng)下解放的典禮在巴黎圣母院舉行;
1970年11月12日,在巴黎圣母院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典禮。
04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巴黎圣母院在心中留下的最深印象,還是偉大的法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維克多·雨果創(chuàng)作的同名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fā)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腸,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美拉達。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舍身。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了禁欲主義的破產(chǎn),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巴黎圣母院》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
70年代初,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的《巴黎圣母院》上映,風靡一時。
《巴黎圣母院》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整整一代中國人對歐洲的想象。
05
維克多·雨果的偉大之處在于,他不僅熱愛法國、熱愛巴黎,也熱愛一切人類文明的成果。
1861年,即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洗劫并縱火焚毀后的第二年,雨果在著名的《給巴特勒上尉復信》中痛斥了這一暴行。
雨果寫到——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叫圓明園……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chǎn)生的成就盡在于此。
這是幻想的某種規(guī)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范的話。請您想象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筑,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筑,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后宮,造城樓,里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瑯,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筑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您假設(shè)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其實是一個世間獨一無二的奇跡,那就是這座名園。
為了創(chuàng)建圓明園,曾經(jīng)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
這個奇跡已經(jīng)消失了。
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后,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p>
十九世紀的法國人,也許只有雨果應該除外,都不明白,既然珍愛巴黎圣母院,就應該同樣珍愛圓明園。
圓明園被焚毀了,巴黎圣母院如今也遭遇大火。
我們?yōu)閳A明園感到痛心,這是一道仍未愈合的傷口;
我們也為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感到惋惜,巴黎圣母院是屬于法蘭西的,也是屬于全人類的?! ?/p>
06
不能否認,包括法蘭西文明在內(nèi)的整個西方文明,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有些中國人因此就跪倒在西方面前,甚至變成了“逆向種族主義”。
今天,巴黎圣母院大火似乎是一個隱喻,暗示了西方文化領(lǐng)導權(quán)的坍塌與動搖。
我們不拒絕一切人類優(yōu)秀的文明的成果,但同時,在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同時,也要防止在不知不覺中重新接受西方在文化上的殖民統(tǒng)治——這是我們在為巴黎圣母院感到惋惜同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的!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nèi)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wǎng)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紅色文化網(wǎng),轉(zhuǎn)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wj160.net/wzzx/xxhq/oz/2019-04-17/56119.html-紅色文化網(wǎng)